腦電圖圖紙也許會讀出人的意識”、“腦機接口技術可能使個人的行為被他人操縱”、“人造大腦的發明可能取代人類的角色”……這些形形色色的言論道出了人們對于神經科學的道德和倫理擔憂。澎湃新聞專訪了神經倫理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就神經科學的倫理問題進行討論。 2018年9月6日至7日,以“推動負責任創新 增進全球健康福祉”為主題的國際神經科技創新研討會在上海舉行。此次研討會的重點是探討神經科學獨特的倫理、法律和政策挑戰,為神經科學創新者提供一個交流平臺。此外,部分國家分享了腦科學計劃的進展情況。 這次研討會由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共同發起,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13個OECD成員國的外方專家和中方專家共百余人參加了會議。各國分享腦計劃進展 在研討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分享了接下來15年中國腦計劃的三個重點領域。第一是認知障礙疾病的研究,例如抑郁癥和自閉癥等,第二是腦的開發,可以在......閱讀全文
未來,腦所將為深圳其他科研機構、臨床醫院、生物公司等腦科學與腦技術發展提供公共技術支撐和最大程度的人才、資源、技術共享的服務平臺;為深圳腦科學和腦技術研發方面培養一流的人才;也為進一步整合國際和國家的創新資源,服務于深圳針對“腦疾病”的實際需求,為產業轉型作出實質的貢獻,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創新
3月29日,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主辦的粵港澳腦與智能科學高峰論壇暨廣東省腦連接圖譜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在深圳舉行。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院士、北京大學程和平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徐濤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張旭院士、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趙繼宗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所所
9月20日,生物和生命健康產業將迎來年度盛會——深圳國際BT領袖峰會。其中,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將擔綱中國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術年會、深圳醫療健康大數據創新應用國際大賽兩場千人活動。 觀其背后,是深圳先進院在生命科學、醫學領域(以下統稱BT)10余年的前瞻布局、近千名高水平
6月22日消息,記者從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了解到,20日,深圳先進院黨委書記楊建華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教授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雙方約定將共同籌建深圳內爾神經可塑諾獎科學家實驗室。該實驗室將以神經可塑性、藥物靶點及神經發育疾病等為主要
6月22日消息,記者從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了解到,20日,深圳先進院黨委書記楊建華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教授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雙方約定將共同籌建深圳內爾神經可塑諾獎科學家實驗室。該實驗室將以神經可塑性、藥物靶點及神經發育疾病等為主要
6月20日-21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教授同夫人伊娃?瑪利亞?內爾教授到訪深圳,并訪問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下稱深圳先進院)。雙方簽署備忘錄,擬共同籌建深圳內爾神經可塑諾獎科學家實驗室。該實驗室若確定落地,將成為深圳第7個諾獎得主實驗室。深圳先進院黨委書記楊建華與諾貝爾
“我們無法忍受人類仍舊對大腦如何工作知之甚少。”20多年前,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諾獎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曾如此抱怨。時至今日,人類大腦對于科學家而言,仍然還是一個尚未打開的“黑箱子”。 為揭開大腦謎團,腦科學研究成為各國科技發展的“兵家必爭之地”,我國也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上升為國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如何在深圳培養出更多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是這座城市面臨的又一命題。 10月,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以下簡稱中科院深理工)向社會公眾發出首封“求賢令”,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在生命健康領域擁有高學術造詣或潛力的英才。 11月11日,在第22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
依托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和籌劃中的深圳市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設施研究平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國際團隊合作攻關,在自閉癥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研制上取得新突破。6月13日,相關成果“Atypical behaviour an
6月13日,依托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和籌劃中的深圳市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設施研究平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國際團隊合作攻關,在自閉癥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研制上取得新突破。相關成果“Atypical behaviour an
4月9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包括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王立平課題組、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徐富強課題組、生物物理研究所陳霖團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國強課題組、昆明動物研究所徐林課題組和胡新天課題組聯合合作的研究論文Processing
中國科學界高規格、高水平的學術盛會——香山科學會議3月11至12日首次在深圳舉辦。本次會議主題為“非人靈長類腦與認知”,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牽頭申請并組織。眾多國內外腦科學領域頂級院士專家將圍繞“國際腦與認知研究的前沿技術及發展態勢”和“我國非人靈長類腦與認知研究的狀況與攻關方向”兩大
10月21日至26日,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主辦的中德雙邊“膠質細胞功能與腦疾病”學術研討會,“神經環路調控與行為”研討會(2014)暨第三屆全國光遺傳技術培訓班在深圳舉行。這是深圳歷史上首次舉辦中德雙邊在腦科學方面的研討會。 近幾年,腦科學研究熱潮在全世界范圍內興起,腦科學在基礎探索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煒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中取得系列進展。 第一項研究工作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費鵬團隊合作完成,開發出基于多幀重構提高雙光子成像軸向分辨率的方法。與傳統雙光子成像相比,該方法對成像軸向分辨率和信噪比均提升超過3倍。相關研究成果以Axial re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課題組和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月舟課題組合作,在Nano Letters期刊發表了題為Ultrasonic control of neural activity through activation of mechanosensitive channel Msc
12月18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研究組的最新成果:用光遺傳技術(Optogenetics,譯為“光感基因神經調控技術”)調控膠質細胞對受損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功能有重要的修復作用。該工作由楊帆、劉運輝、屠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中心副研究員劉成波團隊、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化學系教授Jonathan團隊、韓國高麗大學化學系教授Jong Seung團隊合作,探索了可拓展順磁性金屬卟啉類物質光聲成像機理,發現以金屬錳為中心的德克薩卟啉衍生物(錳德克薩卟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的經濟和社會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盡管如此,我國科學家仍以實驗室為戰場,爭分奪秒,奮力拼搏,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突破、新發現。 2020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評選活動的推出就是為了追尋中國光學領域的那些高“光”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微納系統與仿生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杜學敏及其研究團隊成功實現可通過近紅外光觸發柔性電子器件產生自適應三維形變,并在不同曲率基底表面緊密貼附,且完整保持了電路連通性。相關研究成果Photothermally Triggered Shape-adaptable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2年1月17日揭曉。 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實現交會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