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緣起: 據了解,今年第四代3D打印機將引進國內一些醫院,它能打出鈦合金物件,有望直接用作骨科材料植入人體。而在前不久,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神經外科有一名罕見腫瘤患者,因為腦殼受到腫瘤細胞包裹侵蝕,3/4的腦殼都被更換為鈦合金的“人工腦殼”。 提到鈦,有人說它是一種礦巖,有人想到網絡熱詞“鈦合金眼”,有人猜它可以用做工業材料,當然也有人問:鈦是什么?盡管鈦的一些性能并沒有被公眾所熟知,但這并不能阻止它有一番大作為。這不,最近它又被3D打印技術制成“人工腦殼”用來代替人的顱骨。 消息一出,人們議論紛紛: 鈦緣何能做“人工腦殼”?用鈦制品做醫用材料靠譜嗎?與其它材料相比有啥不一樣?在推廣中遇到哪些瓶頸?除此之外鈦還有什么用途?就這些疑問,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徐東生為讀者答疑釋惑。 鈦為什么能植入人體? 無毒、耐腐蝕、彈性好、強度高 將一種物質植入人體可不像說的這般輕松。徐東生說:“將物質植入人體需要幾個條件......閱讀全文
烏克蘭國家科學院材料科學研究所成功研發出一種全新鈦基(Ti-Si-Nb)生物相容性合金,這種鈦合金材料的特點是彈性模量低,從而優化與骨材料的相容性。鈦合金材料元素對人體無毒性,在一定程度上對人體有益。 根據烏克蘭國家醫學科學院傷骨科研究所進行的對比試驗結果,這種新型鈦合金材料生物力學相容性
金屬所自主研發的鈦合金獲美國專利 兩類器件完成臨床試驗 Ti2448新型醫用鈦合金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工程合金研究部楊銳、郝玉琳等研制的Ti2448新型醫用鈦合金于5月28日獲美國專利授權(US 7,
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工程合金研究部楊銳、郝玉琳等研制的Ti2448新型醫用鈦合金于日前獲美國專利授權。同時,采用Ti2448合金制作的骨科用接骨板和脊柱固定系統兩類植入器件已在數家醫院完成臨床試驗,進入規模應用階段。 Ti2448鈦合金是迄今為止初始楊
作為3D打印深入應用的行業之一,醫療行業被業界認為是3D打印行業應用的潛力股行業之一。雖則如此,但是醫療3D打印仍面臨著諸多的限制因素,比如可醫用的3D打印材料缺乏,又比如生物3D打印對醫療3D打印的制約等。那么,醫療3D打印發展的桎梏到底是什么呢?對此,全國增財制造(3D打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典型人體組織器官替代與修復用關鍵材料技術研發”主題項目申請指南 在閱讀本申請指南之前,請先認真閱讀《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申請須知》(詳見科學技術部網站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申報中心的863計劃欄目),了解申請程序、申請資格
編者按:醫用3D打印在近幾年是一個熱度呈直線上升的時髦技術。3D生物打印跨過第一、第二層次,已經在醫療模型、診療器械、康復輔具、假肢、牙齒及人工關節等方面催生出了一個產業鏈雛形。然而,有關3D打印產品的審批、國家對該類產品的政策方面的決策以及產品上升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和材料、產品的價格等等瓶頸問題
再不了解3D打印技術,你就真的Out了。3D打印技術是當下熱詞,立體照片、玩具汽車、無人飛機乃至人體鈦合金“骨骼”,都能用一臺機器打印出來。醫學界的牛人說,今后,人體需要的一切器官,都可以用3D打印技術打出來。當然,價格暫時還有點高,等技術成熟了就便宜了。 昨
ATA第二屆全球生物醫用材料論壇”在上海斯格威鉑爾曼大酒店舉行。本次論壇由亞洲技術產業聯盟主辦,上海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植入介入委員會協辦。論壇將圍繞同行關注的合成醫用高分子材料、天然醫用高分子材料、醫用金屬與合金材料和其他生物醫用材料展開,共同探討新型生物醫用材料的國內外最新研發進展、材料加工技術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等單位承擔的863計劃課題“高強韌多孔鈦人工骨材料研發(2015AA033702)”通過技術驗收。該課題開發的高強韌多孔鈦合金人工骨材料,為未來解決大面積骨缺損修復的臨床治療難題提供了一種新途徑。 骨缺損是骨科和頜面外科常見疾病,由創傷、感染、腫瘤切除等所致,而大
“ATA第二屆全球生物醫用材料論壇”,將如期于2014年2月20-21日在上海斯格威鉑爾曼大酒店舉行。本次論壇由亞洲技術產業聯盟主辦,上海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植入介入委員會協辦。論壇將圍繞同行關注的合成醫用高分子材料、天然醫用高分子材料、醫用金屬與合金材料和其他生物醫用材料展開,共同探討新型生物醫用
以“鎂合金的醫學轉化研究”為主題的東方科技論壇日前在上海舉行。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生物鎂合金轉化研究的方向、國際生物鎂合金研究趨勢與熱點、中國生物鎂合金研究現狀等進行研討。 大會執行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終身教授、上海市關節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戴尅戎表示:“會議
醫用材料近年來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主要得益于其具有重要的經濟和臨床應用效益。 一、具有重要的經濟戰略地位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加劇,中、青年創傷增加,新技術的不斷注入等因素,人類對醫療保健的需求也迅速增長。十多年來,國際醫療保健費用的增長均高于同期GDP的增長。人類對醫療
近日,由劉靜研究員帶領的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清華大學醫學院聯合研究小組,首次提出了一種全新概念的低熔點液態合金骨水泥,用以加固和修復受損骨骼,這種可注射型金屬骨骼技術打破了傳統非金屬骨水泥的范疇。相應研究在線發表于Biomaterials,論文題為《用于可逆及快速成型的液-固相轉換合金骨水
2007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近日舉行,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為上海市年度科技功臣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大潛、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尅戎頒發了證書和獎金。 上海市委副書記韓正在大會講話中強調,科技工作者是上海寶貴的資源和財富,是科技創新的智慧源泉,是科技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各級黨政部門要
連日來,國產高端醫療器械好消息頻出。 “現在,風正在從中國吹向日本。”不久前在日本名古屋,中國進駐日本首臺PET-CT慶典儀式現場,日本核醫學會理事長畑澤順的一席話引得臺下掌聲雷動。 國內第一個具有國際先進品質的國產心臟起搏器也在近日正式獲得國家食藥監總局的批準,價格比同檔次進口品牌便宜20
每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北醫三院骨科主任劉忠軍都會隨身攜帶幾塊3D打印的骨關節。只要有機會,他就拿出這幾塊“骨關節”,不耐其煩地向與會代表們講述背后的故事。 3D打印技術之所以能讓劉忠軍如此癡迷,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它能夠解決臨床疑難疾病問題,為患者解脫苦痛。 3D打印救命產品 劉忠軍向《中國
“穩定性”和“靈活性”似乎是膝關節置換領域不可調和的矛盾。幾十年來,人工關節領域研究者們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探索。 數據顯示,我國膝關節退行性病變(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40~60歲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0%~17%,60歲以上的人群的發病率激增至50%,而70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則高達70%。在過去的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醫療衛生領域的變化有目共睹,從最初的看病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氣分析儀……40年滄桑巨變,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飛速。這其中,化工的貢獻功不可沒,從以前的玻璃點滴瓶到如今的塑料點滴袋,從以前一些簡單的感冒發燒藥到如今的保健品,化工讓醫療滿足了人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工程合金研究部與國內醫療機構合作,在鈦合金3D打印技術應用于醫療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其團隊利用瑞典Arcam A1型電子束金屬熔融快速成型設備制備出具有多孔涂層的鈦合金骨盆假體、鎖骨假體及肩胛骨假體,所有假體在醫療臨床試驗中均獲得良好效果,這種技
2011福布斯中國潛力企業榜(3) 排名 是否上市 公司簡稱(連續上榜次數) 主營業務 總部所在地 2011 2010 省份 城市 131 / / 江蘇海陸裝飾 船舶海洋工程,建筑消防工程等配套產品 江蘇
2011福布斯中國潛力企業榜(3) 排名 是否上市 公司簡稱(連續上榜次數) 主營業務 總部所在地 2011 2010 省份 城市 131 / / 江蘇海陸裝飾 船舶海洋工程,建筑消防工程等配套產品
5年前,上海交通大學與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并。強強聯合,不但使這所百年工科老校的學科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同時也使醫學這一涉及眾多領域的學科,通過學科融合和學科交叉,在一個更廣闊的平臺上實現產學研有機結合,更好地服務于實踐,更好地維護與促進人類健康。 “醫工結合合作前景廣闊,涉及學科
近日,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骨科郭征教授團隊,成功將具有漸變仿人體骨骼結構的鈦合金支撐棒植入股骨頭壞死患者體內,有效緩解疼痛癥狀,改善關節功能。根據檢索,臨床采用3D打印的仿生多孔支撐棒治療股骨頭壞死尚屬全球首例。 股骨頭壞死發病率高 早中期干預很關鍵 股骨頭
上海市2013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生物醫藥領域產學研醫合作項目指南 為進一步提升上海科技創新能力,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主線,根據國家和上海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十二五”科技規劃,推進上海生物醫藥領域科技進步,提升產業創新能力,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特發布本指南。 一、研究專題
生物材料的發展綜合體現了材料學、生物學、醫學等多個領域科學與工程技術的水平。同時,生物再生材料產業作為材料科學、生物技術、臨床醫學的前沿和重點發展領域,以及整個生物醫學工程的基礎,已發展為整個經濟體系中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 一、定義與分類 生物醫用材料是一類用于診斷、治療、修復、替換人體組織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2020年度北京市科委公布了第一季度項目(課題)立項項目清單,市財政總撥款經費高達1.378億元,共有42項科研課題(項目)獲批立項。在第一季度項目(課題)立項項目中,有5項涉及分析儀器,分別是分析儀器領域國產儀器驗評推廣與服務提升、市場監管典型國產科學儀器驗評與推廣、計
“現在我的身體和別人不一樣了,因為脊柱里有一段通過3D打印制成的人工椎體,醫生說我術后恢復情況很好。”21歲的大四女生小王躺在病床上,靜靜地感受著背部的變化。她的笑容,意味著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順利完成了國內首例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治療脊柱多節段病癥的手術。 小王回憶,自己的手術是在12
骨骼雖為人體最大的組織器官,卻最容易引起缺損。在我國,每年因骨折、骨腫瘤等骨科疾病造成骨缺損或功能障礙的患者就超過300萬人。隨著納米與生物技術在醫用材料領域的不斷滲透,患者看到了“斷骨再生”的曙光。 從高分辨電子顯微鏡和原子力放大鏡分析,人體骨骼有一套非常精巧的結構:一束束膠原
經認定的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名單 (年度數據,2018年起暫停辦理)實驗室名稱依托單位動物源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大學分子與微結構可控高分子材料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科技大學飛機/發動機綜合系統安全性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功率電力電子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有
2019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獎專業評審工作已經結束。現將通過專業評審的4項省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和260項陜西省“三大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建議獎勵項目在陜西省人民政府網站和陜西省科學技術廳網站公布。最高科學技術獎建議獎勵人選(4人)序號候選人提名單位1安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