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醫用3D打印在近幾年是一個熱度呈直線上升的時髦技術。3D生物打印跨過第一、第二層次,已經在醫療模型、診療器械、康復輔具、假肢、牙齒及人工關節等方面催生出了一個產業鏈雛形。然而,有關3D打印產品的審批、國家對該類產品的政策方面的決策以及產品上升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和材料、產品的價格等等瓶頸問題,如打印人體組織和器官等方面存在重重的問題。那么,如果突破這些瓶頸并掌握整個市場的方向和核心技術并具有核心的市場競爭力成為了企業長久立足的關鍵,也是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普遍關心的問題。 生物谷 :王博士您好,非常感謝您此次接受生物谷的邀請來參加“2017(第三屆)醫用3D打印行業峰會”。請問醫用3D材料與傳統材料相比,最大的優勢是什么?3D打印技術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與歐美國家的差異體現在哪里? 回答:您好,目前3D打印醫療材料主要有金屬材料(鈦合金、鈷鉻合金、不銹鋼、鋁合金等)、無機非金屬材料(生物陶瓷、生物玻璃、氧化物及磷......閱讀全文
作為3D打印深入應用的行業之一,醫療行業被業界認為是3D打印行業應用的潛力股行業之一。雖則如此,但是醫療3D打印仍面臨著諸多的限制因素,比如可醫用的3D打印材料缺乏,又比如生物3D打印對醫療3D打印的制約等。那么,醫療3D打印發展的桎梏到底是什么呢?對此,全國增財制造(3D打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
生物3D打印技術是一種平臺性的關鍵共性技術,最終目標是實現整合醫學、工程學、電子學、生物學來“打印”出一個跟人的器官或者組織完全一模一樣的替代品,用于組織修復、器官移植。比如皮膚移植用來治療燒傷;肝移植、腎臟移植用來治療肝癌、腎功能衰竭等等。該項技術無論對制藥企業新藥創制、醫療器械企業個性化醫療器械
據悉,3D打印技術可以用金屬粉末等材料將電腦中立體模型逐層打印成實物,節約材料同時還具有精準度高這一優勢。正是由于其精準度高這一特點,3D打印在醫療領域可以廣泛運用,如3D打印器官、3D打印制藥以及3D打印醫療器械等。 3D打印器官可以完全按照設置好的計算機模型打印出符合預期的人體仿真器官,可
生物材料的發展綜合體現了材料學、生物學、醫學等多個領域科學與工程技術的水平。同時,生物再生材料產業作為材料科學、生物技術、臨床醫學的前沿和重點發展領域,以及整個生物醫學工程的基礎,已發展為整個經濟體系中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 一、定義與分類 生物醫用材料是一類用于診斷、治療、修復、替換人體組織
一家美國創業公司在紐約3D打印周上宣布,正開發一種“移動3D打印集裝箱”,能夠在發生自然災害時,將3D打印醫用移植器官的操作間快速部署至災區,以滿足醫療手術需要。 “移動3D打印集裝箱”由名為“俄賽里斯3D生物醫學”的創業公司開發,設計理念是將一個醫用3D打印操作室放置進標準化集裝箱中,用于解
3D打印活體組織,有望給醫療和藥物研發帶來巨大的變化。圖片1.png【圖注】 打印生物細胞。圖片來源: Ozbolat Lab at Penn State 3D打印已經讓生產定制假肢變得更容易了。而生物工程師希望,在未來能夠制造出真正的細胞材料。這種技術可能成為個性化的生物醫學設備的基礎,比如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室丁振副研究員與北京大學方岱寧院士、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齊航教授等合作,首次通過一種新型雙固化材料體系與灰度數字光處理相結合的方式,獲得了性能可大幅度調控的3D打印梯度數字材料。該項研究成果以“Grayscale digital light
新聞緣起: 據了解,今年第四代3D打印機將引進國內一些醫院,它能打出鈦合金物件,有望直接用作骨科材料植入人體。而在前不久,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神經外科有一名罕見腫瘤患者,因為腦殼受到腫瘤細胞包裹侵蝕,3/4的腦殼都被更換為鈦合金的“人工腦殼”。 提到鈦,有人說它是一種礦巖,有人想到網絡熱詞
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出席論壇并致辭(攝影:王豫斯) 11月17日,浙江烏鎮,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第二天,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百度董事長李彥宏、東軟董事長劉積仁、中日友好醫院院長王辰、工程院院士詹啟敏等齊聚由國家衛計委主辦的“互聯網+智慧醫療”分論壇,頭腦風暴熱議行業話題。 正是在此次論壇上,李
正如神經學家V.S.Ramachandran所說,所有顛覆性的新科技都源于一個可能真實的、想象出來的概念,而顛覆性的計算機技術,也必然會帶來醫療衛生保健和生命科學領域的大變革。 適應新科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醫療相對其他學科而言則歷時更久。1928年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盤尼西林
3D打印作為一種革新性技術,在快速原型制造、生物醫用和組織工程、電子器件、軟體機器人以及超材料制備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然而也正面臨著諸多挑戰,特別是當前的一些3D打印技術基本上只能進行單材料打印。自然界及工程中的許多結構是由性能不同的多材料組成(比如魚鱗和腱骨連接),單材料打印極大地限制了部件在
3D打印出的“水凝膠微球”包含抗菌素及抗癌劑成分 路易安納州理工大學的研究者們通過傳統的3D打印技術成功制造出了一種新型的藥物埋植劑,這種藥物埋植劑包含抗生素和化療藥物,可用于藥物的靶向傳輸。 這項突破是由路易斯安那州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實驗室和納米工程實驗室合作完成的。他們通過絲狀擠壓機
一項新的研究透露,在植入一種“4D生物材料”(即一種被設計成會隨著時間而變形的3D打印的醫用裝置)后長達近3年的時間中,該裝置改善了3名罹患嚴重氣道疾病嬰兒的呼吸。 這些結果展示了用3D打印來創建更加精密裝置的潛力,這些裝置不僅能根據病人的解剖結構進行定制,而且還能適應組織隨著時間的生長。近來
“現在我的身體和別人不一樣了,因為脊柱里有一段通過3D打印制成的人工椎體,醫生說我術后恢復情況很好。”21歲的大四女生小王躺在病床上,靜靜地感受著背部的變化。她的笑容,意味著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順利完成了國內首例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治療脊柱多節段病癥的手術。 小王回憶,自己的手術是在12
發展前景國外2013年5月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公開信,科學家成功將3D打印出的氣管支架植入嬰兒體內。密歇根大學安阿伯分校的醫學博士大衛·措普夫(David A.Zopf)和同事描述了這例移植手術。接受移植的嬰兒患有局部支氣管軟化癥,手術中使用的可吸收支架由聚己內酯構成。作者指出,患兒母親在
最近,一篇名為“新三板科技含量最高的企業”的帖子,在網絡上引起關注。 與這篇帖子關聯的是一家名為西部超導的企業,因為“大飛機+人造太陽”等項目需求,使其“成為中國高端鈦合金和低溫超導材料領域的領軍企業”。 西
“在原創科技方面中國今后能向世界輸出什么?我認為液態金屬可算一個。”去年12月下旬,在云南省宣威市舉行的首屆液態金屬產業技術發展論壇上,中科院理化技術所雙聘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劉靜如是說。 劉靜所說的液態金屬是指在常溫常壓下像水一樣呈液態的金屬。對常人來說,除了水銀,幾乎很少能見到液態金屬。
上圖 打印出來的活細胞組織。 最新發現與創新 來自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的科學家自主研發出一臺生物材料3D打印機。科學家們使用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無機材料、水凝膠材料或活細胞,目前已在這臺打印機上成功打印出較小比例的人類耳朵軟骨組織、肝臟單元等。 該生物材料3D打印機研發
12月16日,上海市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加強本市醫療衛生機構臨床研究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以完善上海臨床研究體系,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建設研究型醫院 臨床數據向企業有序開放 《方案》提出推進上海市建設研究型醫院,基于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強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18日報道,美國哈佛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尚佩恩分校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一種3D打印的鋰離子微電池,只有一粒沙子大小,而電化性能可媲美商用蓄電池。微電池可以為醫療、通訊等領域的微型設備,包括許多尚在實驗室里、缺乏小電池的發明提供足夠電力。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先進材料》雜志
近日,由劉靜研究員領導的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清華大學聯合小組報道了一種基于液態金屬的可植入式生物醫學電子器件體內3D打印成型技術。研究文章發表在Nature出版集團系列期刊《科學報告》上。 在此項研究中,科研人員首次提出了一種以微創方式直接在生物體內目標組織處噴墨注射成型的醫療電子器件在
新材料主要服務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也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及先導,新材料的應用領域基本集中在新興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中最重要的一極,新材料是“基礎的基礎”,是國家七大戰略新興產業拼圖之龍骨。 根據我國當前及未來發展的實際情況,新材料領域值得注意的新發展方向主要有半導體材料、結構材料、高分子材
近日,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劉靜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繼提出液態金屬印刷電子學方法后,首次成功研制出了室溫下直接生成紙基功能電子電路乃至3D機電器件的桌面式自動打印設備原型樣機,為新技術向普及化推進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文章發表在Nature出版集團系列期刊《科學報告》上(Zheng
醫用材料近年來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主要得益于其具有重要的經濟和臨床應用效益。 一、具有重要的經濟戰略地位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加劇,中、青年創傷增加,新技術的不斷注入等因素,人類對醫療保健的需求也迅速增長。十多年來,國際醫療保健費用的增長均高于同期GDP的增長。人類對醫療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北京市科委公布了2020年度市科委第四季度項目(課題)立項公開清單,共254項,項目涉及了首都臨床診療技術研究及轉化應用,新冠肺炎疫情科技防控,生命科學前沿創新培育,食品安全技術保障,創新品種及平臺培育,城市精細化管理,疫情防控追溯、監測與消殺科技,科技支撐鄉村產業振興,
就在英國脫歐公投賺足眼球的時候,一部有可能對中國健康大數據、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政府政策正式公布——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 以下是這部文件的干貨提取和分析解讀: 國家給健康大數據的定性: 健康醫療大數據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健
室溫下又硬又脆,加熱后又軟又彈,而且“剛”與“柔”可以隨著溫度的變化來回循環。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李承輝副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剛柔并濟”的高分子新材料,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 “這種材料的最大突破點在于解決了機械強度與自修復性能之間的平衡難題。”李承輝介紹,新材料在從室溫到
盡管安全性一度遭到質疑,但基因編輯技術發展勢頭不可阻擋。 基因測試新技術 新概念造影劑“納米MRI燈” 巴西轉基因大豆 記錄DNA數據 具隱身效果的膜材料(模擬效果圖) 耐水性超薄太陽能電池 美 國 基因編輯技術火熱 干細胞研究獲突破 美科學家開展了該國首個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
安徽醫科大學研究團隊近期研制出一種新型可穿戴水凝膠傳感器,具備微型離子數字轉換接口和固有保水性能,可以實現多種人機交互功能。該成果日前發表于《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傳感器期刊》。 可穿戴生物醫學設備領域的皮膚傳感器一直是國際上的熱門研究領域,該領域的突破將有助于實現新型的
做過胃腸鏡和插過導尿管的人都會知道,硬塑料橡膠在人體柔軟組織中拖動摩擦所帶來的痛苦。而且,導尿管等醫療器械表面容易粘附細菌、生長異物。這些問題困擾著全球幾千萬人。水凝膠柔軟多水,表面光滑抗菌,是和人體接觸的最好界面。可是怎么讓各種醫療儀器,例如導尿管、內窺鏡等附上一層足夠厚又耐用的水凝膠涂層?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