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矢量圖 嫦娥四號通過中繼衛星“鵲橋”的通信支持,在月球背面進行科考(假想圖) 地月系統拉格朗日點示意圖。其中,中心處圓為“地球”所在位置,右側較小圓為“月球”所在位置,L2為中繼衛星“鵲橋”預定到達的位置。 近日,一顆即將于5月份發射的衛星成了人們“刷屏”的明星,這不僅在于它有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名字“鵲橋”,而且在于它將為計劃于今年底奔月的嫦娥四號提供衛星“中繼服務”,是名副其實的“嫦娥先行官”。 嫦娥四號發射之前為什么要先架“鵲橋”呢?“鵲橋”所提供的中繼服務究竟是什么?“鵲橋”是中國第一顆中繼衛星嗎?它發射后將在怎樣的軌道上運轉?它將與嫦娥四號一起演繹怎樣的“奔月故......閱讀全文
2018年年底時,中國把嫦娥四號衛星送上天,對外表態,中國衛星將在月球背面登陸。今日,媒體終于傳來好消息,中國的嫦娥四號衛星在10時26分時,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并且準確到達中國預選的著陸區。這實在是可喜可賀,嫦娥4號軟著陸月球背面,不僅通過了各種技術的驗證,它傳達的也不僅僅只是一個衛星上天。
“很多事情人家都做過了,中國也不得不做,唯一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比別人做的好。但總有一兩樣沒人沒干過的事,中國一定要干。” 1月13日,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在國家天文臺做2021年度新年報告,題目為《承前啟后的嫦娥五號》。“不走老路”的探月精神,不僅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6月14日11時06分,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Halo使命軌道,成為世界首顆運行在地月L2點Halo軌道的衛星。后續將在此軌道陸續開展在軌測試和中繼通信鏈路聯試,為年底擇機發射
“它雖然個頭小,但是據說本領特別強,會玩超高空軟著陸絕技,能在月亮上自由漫步,能聰明地繞過石頭前進,還攜帶十八般‘武器’到處探測……”小航天迷姚悅禮滿臉興奮地對本報記者說。對于這個11歲的孩子而言,能有機會和“探月科普營”的小伙伴們一起走進8月15日嫦娥四號月球車全球征名活動啟動儀式現場,還能和
經過20多天的精確飛行,承擔嫦娥四號中繼通信任務的“鵲橋”中繼星不畏宇宙射線、太空碎片的襲擾,跨越40多萬公里于6月14日成功抵達繞地月L2點的Halo軌道,正式進入預定位置。隨后“鵲橋”開始積極“備戰”,為2018年底前到月球背面執行探測任務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打好前站、掃清障礙,搭建一條連接
經過20多天的精確飛行,承擔嫦娥四號中繼通信任務的“鵲橋”中繼星不畏宇宙射線、太空碎片的襲擾,跨越40多萬公里于6月14日成功抵達繞地月L2點的Halo軌道,正式進入預定位置。隨后“鵲橋”開始積極“備戰”,為2018年底前到月球背面執行探測任務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打好前站、掃清障礙,搭建一條連
“嫦娥四號”著陸后,巡視器隨即進行分離,“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人類首次行走”足跡,這一切都凝聚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技術團隊的心血。“玉兔二號”月球車輪子外側,由SiC顆粒增強鋁基復合材料制成的棘爪。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
15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發布,由該校自主研制的月球軌道超長波天文觀測微衛星“龍江二號”已進入環月軌道,搭載的沙特相機等載荷全部正常開機,成為全球首個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的微衛星。 今年5月21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研制的“龍江一號”、“龍江二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連日來,兩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結合實際工作認真學習領會,“創新”成為大家熱議的高頻詞。 近年來,我國堅持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深入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科技工作者們表示,要主動發起全球
基因剪刀 使用CRISPR基因調控技術直接操縱細胞基因組,研究人員將老鼠的皮膚細胞變成了誘導多能干細胞。曲面加速光束 美國和以色列科研團隊實現了光束軌跡偏移。此實驗可用于模擬廣義相對論現象。幽靈粒子 來自太空的一個高能中微子橫穿南極洲“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科學家認為其來源可能是耀變體。探訪“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深空探測開啟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改革開放40年 那些不為人知的瞬間 北京時間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嫦娥”這一美妙的名字,其中濃縮了太多中國人對它的獨特情感。用“嫦娥”命名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可謂順理成章,但在最開始,這個名字讓它的
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29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向沙特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科技城主席圖爾基親王交付了沙特探月光學相機獲取的第二批科學數據。 這是繼6月14日交付首批影像圖片后,沙特方面研制的光學相機獲取的截至7月9日的數據,包括14幅影像圖片的原始數據、相關衛星姿態數據和相機遙測參數。
在太空中綻放的花朵嫦娥四號搭載的微型生物圈載荷手繪圖搭載探空火箭進入太空的兩只小狗“小豹”和“珊珊”(來自網絡) 對我們生活的這顆星球,大自然無疑是格外眷顧的,慷慨地賜予了適宜的陽光、水、空氣和溫度等,孕育出原始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歷程,形成了復雜多樣、五彩斑斕生物圈,其中就包括屬于靈長類的我們人
“全球航天發射自1990年以來首次破百!”俄羅斯衛星網26日稱,截至12月26日,2018年全球航天發射次數達到112次,這個突破性的數字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中國航天翻番的密集發射。據《環球時報》記者統計,今年中國一共將進行39次航天發射,目前已首次超過美國,位列發射次數全球第一。 全年預計將發射
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羅俊院士6日表示,“天琴一號”技術驗證試驗衛星預計今年年底前發射,該衛星將對高精度空間慣性傳感器、無拖曳控制技術、微牛頓量級的推進技術、激光干涉儀等核心技術開展在軌驗證。 羅俊介紹,位于珠海的“天琴一號”地面觀測臺站已經基本建成,目前正在進行設備安裝調試,即將運行。位
5月,即將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將人們的目光聚焦“中國創新”。 40年前,全國科學大會一聲春雷,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論斷;2年前,“科技三會”的召開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總有一些時刻,值得被永遠銘記。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13億多中國人民接續奮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