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日冕觀測與選址組在日冕波的起源研究中獲得新進展。該研究由博士研究生周新平等人完成,研究結果于5月1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上。該研究成果首次為耀斑激發日冕波提供了可靠的證據,同時還首次報道了日冕波列的干涉現象。 研究結果表明日冕波通常在CME加速相期間出現,因此日冕波常被認為是CME側翼膨脹驅動的具有彌散單峰波前的快模磁聲波。周新平等人通過對2011年2月24日事件的研究發現該日冕波存在多個波前,并且這些波前出現的時間落后于CME的加速相。這和CME作為驅動器激發的活塞式激波解釋相矛盾,同時也很難利用單次的CME爆發解釋該事件中的多個波前。另外他們發現耀斑和波列具相同的周期,且耀斑脈沖相的開始時間略早于波列開始時間幾分鐘。因此他們推斷這些波列應該是被耀斑激發而不是由CME的側翼驅動。同時,該研究還首次觀測到由于干涉效應導致......閱讀全文
準周期快模磁聲波(QFP wave)和極紫外波動(EUV wave)是太陽大氣中常見的兩種波動。在過去幾十年中,對這些波動的驅動起源一直存在爭議,研究人員認為可能分別存在來自耀斑脈沖和日冕物質拋射(CME)兩種觸發機制。現在,一般認為EUV波是由日冕物質拋射導致的,但對于QFP波的起源機制,一種
日冕暗化(coronal dimming)和極紫外波(EUV wave)是太陽物理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助理研究員張擎旻和團組首席研究員季海生、研究員宿英娜首次在耀斑發生前發現了日冕暗化現象。研究成果最近以Pre-flare coronal dimmings(《耀斑前的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沈金花博士通過運用SDO/AIA紫外和RHESSI X射線觀測數據,對2011年2月24日M 6.6級邊緣耀斑的耀斑環和外圍日冕磁環的動力學進行分析,首次區別了二者的動力學過程,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天體物理雜志ApJ上。 研究發現,耀斑環是直接與耀斑爆發過程中磁重聯過程相關。耀
英國科研人員對太陽日冕層產生的聲波實施“轉錄”,首次推出太陽“交響樂”。這項研究不但有助于了解太陽大氣層活動,還有助于預測太陽耀斑爆發。首次“轉錄” 謝菲爾德大學太陽物理和空間等離子體研究中心首次把日冕環狀磁場振蕩轉變為人耳可以聽到的聲音。 3年前,這一研究中心宣布,觀察到太陽日冕
太陽耀斑是太陽大氣中短時間內劇烈的能量釋放過程。環形耀斑(CRF:circular-ribbon flare)是TRACE太陽探測器于2009年發現的一種特殊耀斑,通常由一個圓形或橢圓形亮帶和內部致密的亮帶組成,具有特殊的磁拓撲結構。日冕暗化(coronal dimming)則是與太陽耀斑爆發相
近日,《自然—天文學》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闡述了太陽大氣最外層比太陽表面溫度高幾千倍的一種可能原因。該研究在沒有表現出噴發活動的太陽活動區上方探測到了非常熱的太陽等離子體,表明存在纖耀斑。 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比可見的太陽表面(光球層)溫度高幾百萬開氏度。確定這種溫度差異的產生機制,以及日冕
研究人員第一次能夠從頭至尾跟蹤由太陽到地球的巨大太陽耀斑。 利用一項新開發的能夠將太陽耀斑發出的微弱光線與背景中的恒星光芒區分開來的技術,研究人員第一次能夠從頭至尾跟蹤由太陽到地球的巨大太陽耀斑。 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西南研究所的Craig DeForest和同事在美國宇航局(
太陽耀斑前兆對耀斑的觸發、驅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早期大量的觀測發現,耀斑開始前或脈沖相以前的活動區都存在著一系列的小尺度活動,這些活動伴隨著緩慢的能量釋放。由于早先望遠鏡分辨率的限制,研究耀斑前兆與耀斑的關系受到影響。 最近,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光學與應用技術研究室副研究員沈金花運用高
9月7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9月6日晚7時53分,太陽爆發X9.3級大耀斑,引發太陽質子事件和日冕物質拋射。這是自2005年以來,太陽最強的一次爆發活動,打響了新一輪太陽風暴的第一槍。 本次太陽耀斑爆發,是由一個代號為AR2673的太陽黑子群引發的,該黑子群從9月3日以來
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研究人員近期發現了色球蒸發及日冕凝聚導致太陽暗條形成完整而清晰的觀測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天文學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通訊》上。 太陽暗條在太陽大氣中很普遍,它們由懸浮于太陽日冕中冷而密的等離子體組成。對暗條的形成和演化進行研究,可對理解太陽大氣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