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展示的霸王龍骨骼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9月19日報道,美國研究人員表示,雖然霸王龍在白堊紀的食物鏈中處于“塔尖”,但在大多數霸王龍種類最早現身地球的8000萬年里,它們堪稱“侏儒”,還沒有人類塊頭大。 考古學家近年來發現了大量霸王龍化石,僅在去年,就確認了六個霸王龍新種類,這些證據表明,霸王龍科在進化晚期,生長速度變得飛快。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志上。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斯蒂芬·布魯薩特(Stephen Brusatte)說:“10年前,我們只知道5種或6種霸王龍,它們全都非常相像,都是像霸王龍一樣的頂級掠食者。” “現在,我們掌握了20種霸王龍的化石證據,從侏羅紀到白堊紀,歷史跨度達一億年。它們體型大小不一,小到如犬般大小,大到像霸王龍那樣的龐然大物。”霸王龍從鼻子到尾巴尖長達40英尺(約合12米)。布魯薩特正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霸王龍最早在距今大約1.6......閱讀全文
對新發現的恐龍進行復原。 提及恐龍,多數人想到的都是霸王龍、梁龍等龐然大物。美國北卡羅萊納州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琳賽·扎諾等研究人員報道了一個新的暴龍超科小型恐龍物種,該恐龍在白堊紀時期同類中屬于體型最小的一種,它的發現填補了北美洲化石紀錄中長達7000萬年的空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22日的《通訊·生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在美國農田發現的霸王龍牙齒化石,距今年代超過6700萬年 美農田發現霸王龍牙齒化石保存完好,距今至少6700萬年霸王龍骨架。此次發現的霸王龍牙齒長6英寸(約合15厘米),重量達到令人不可思議的337.8克 北京時間11月25日消息,美國蒙大拿州加菲爾德縣郊外的一片農田發現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古生物科考小組在內蒙古臨河地區臨近中蒙邊境的早白堊世時期沉積的巖石中發現了一種奇特的小型恐龍。這種被命名為單指臨河爪龍的小型恐龍代表世界上首次發現的只發育一個手指的恐龍,有關成果在本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
科學家最新研究:DNA壽命只680萬年 瘋狂專家要復活霸王龍沒戲了! 有專家轉而打算復活猛犸象 《侏羅紀公園》里復活霸王龍的宏愿沒法成真了:一項來自新西蘭的研究認為,DNA只需680萬年就會完全分解,而恐龍可是在6500萬年
12月1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公布了201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鳥類的起源”研究名列其中。這一年度突破性科學成就名單是由《科學》雜志及其出版方,國際性的非營利機構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選出的,它還包括了在太空探測、醫學、機器人技術、合成生物學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北京時間1月17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網站報道,美國古生物學家在阿根廷發現了距今2.3億年前的恐龍化石,它們屬于一種名為Eodromaeus的新恐龍,這種恐龍外形與始盜龍相似,身長只有4英尺(約合1.3米),頸骨還有氣囊,這給獸腳類恐龍最終進化為鳥類增添了更多證據。1.已知最
一個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我國遼寧省西部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這種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的食肉恐龍是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正如它的名字一樣,華麗羽王龍標本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因此這一發現為帶羽毛恐龍
在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原始發現地,所指處是骨骼碎片中的前爪 圖片來源:Steven Jasinski 6700萬年前生活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種新的有羽恐龍,可能是已知的最后幸存的迅猛龍物種之一。相關論文3月27日刊登于《科學報告》。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一種新型馳龍
9月12日《科學》雜志精選 新化石揭示恐龍水中適應性變化 事實證明,埃及棘龍(它是一種肉食性恐龍且比霸王龍還大)是一種游泳能力極好的動物。打從埃及棘龍的第一批化石受到檢查以來,該種恐龍一直被視作是一種異類。不幸的是,我們對其的形態與生態方面的了解在半個世紀中一直處于猜測之中,因為其第一
新化石揭示恐龍水中適應性變化 事實證明,埃及棘龍(它是一種肉食性恐龍且比霸王龍還大)是一種游泳能力極好的動物。打從埃及棘龍的第一批化石受到檢查以來,該種恐龍一直被視作是一種異類。不幸的是,我們對其的形態與生態方面的了解在半個世紀中一直處于猜測之中,因為其第一批的化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毀壞
封面故事: 呼吸鏈Complex I的結構被確定 Complex I是呼吸鏈的第一種酶,它通過將NADH和苯醌之間的電子轉移同質子轉位耦合起來,而在線粒體中的細胞能量生產中扮演一個中心角色。這個巨大的復合物是呼吸鏈的最后環節,其機制和完整結構過去并不為人們所知。現在,來
呼吸鏈ComplexI的結構被確定 Complex I是呼吸鏈的第一種酶,它通過將NADH和苯醌之間的電子轉移同質子轉位耦合起來,而在線粒體中的細胞能量生產中扮演一個中心角色。這個巨大的復合物是呼吸鏈的最后環節,其機制和完整結構過去并不為人們所知。現在,來自大腸桿菌的Compl
本周《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Diminutive fleet-footed tyrannosauroid narrows the 70-million-year gap in the North American fossil record報道了一個暴龍超科的新種恐龍。該恐龍屬于白堊紀
黑素體突變是復原手盜龍類恐龍羽毛顏色的前提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李全國團隊繼復原出近鳥龍、小盜龍兩類恐龍的顏色后,在恐龍演化研究領域再次獲得新進展,明確了復原恐龍羽毛顏色的黑素體形態法適用范圍。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 “恐龍顏色復原是個難題,包括《侏羅紀公園》在內的很多電影
經過多年的挖掘和骨骼重建,加拿大研究人員日前確認,1991年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發現的霸王龍骨骼化石,源自迄今發現的世界最大霸王龍。這也是加拿大境內發現的最大一具恐龍骨骼。 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古生物學家團隊在新一期美國《解剖學紀錄》雜志上發表了相關報告。這只霸王龍被取名為“斯科蒂”,估計它身長1
翼龍或許在起飛時要四肢全部發力。 圖片圖片來源:Mark Witton 本報訊 被稱為翼龍的遠古飛行爬行動物包括了迄今發現的最大飛行動物,據估計其翼展達11米,相當于一個雙打網球場的寬度。長期以來,這種巨大生物到底如何能夠從地面起飛、在空中飛行以及安全著陸一直困擾著生物力學專家。科學家在日前
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一個實驗室正利用纖維衍射分析人類大腦和心臟以及霸王龍化石中的組織結構。極少有研究人員利用這種X射線衍射,因為完成實驗需要大量時間和人力。但由于該校Joseph Orgel實驗室專門從事相關研究,因此其開展了很多定制項目。Orgel團隊制作的結締組織、神經組織和恐龍組織中細絲狀
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一個實驗室正利用纖維衍射分析人類大腦和心臟以及霸王龍化石中的組織結構。極少有研究人員利用這種X射線衍射,因為完成實驗需要大量時間和人力。但由于該校Joseph Orgel實驗室專門從事相關研究,因此其開展了很多定制項目。Orgel團隊制作的結締組織、神經組織和恐龍組織中細絲狀
英國《自然》期刊3月22日發表的一篇化石學論文,提出了一種與恐龍演化關系史相關的新假說。這一假設挑戰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固有觀點,提出了將恐龍重新分為兩大新類別這一根本性的新分類方式。如果這一假說得到確立,恐龍譜系樹可能需要重寫。 約130年來,恐龍一直被分為兩大演化分支:骨盆與鳥類相似的鳥臀目
11位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預測 美國科普雜志《探索》為慶祝發行30周年,邀請11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了預測。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科學大師們到底怎樣說。 1.肯·卡爾代拉(Ken Caldeira,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美國國
摘要:堪稱“世界級”并非妄自尊大,此次研究人員在云陽縣普安鄉發掘出長150米、厚2~4米、高6~8米的“恐龍化石墻”。已經多次去現場勘查過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說:“據我所知,這是世界上,目前暴露面積第二大恐龍化石墻。” 正文 6月28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宣
▲三峽地區的埃迪卡拉紀足跡化石 ▲恐龍足跡▲山東郯城恐龍足跡點根據地上存留的腳印就可以判斷出腳印主人的體態特征、行走習慣……這看起來像是現代刑偵專家的工作。但在古生物學領域,也有一群人做著類似的工作,他們通過足跡來追尋億萬年前生物的身
覆盾甲龍類與獸腳類恐龍復原圖 北京延慶縣日前公布發現大量恐龍足跡化石之后,相關人士紛紛將目光投向此處。 “這次發現的恐龍足跡所代表的恐龍類型具有多樣性,這也使延慶成為我國侏羅紀晚期恐龍足跡種類最豐富的地方。”此次恐龍足跡的發現者和主要研究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張建平對《中國科
日前,在大連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世界首張恐龍彩照寫真生成。使用的“照相機”是當前世界最先進的微聚焦熒光光譜儀 M6 JETSTREAMXRF,拍攝對象是世界上僅此一枚的滕氏嘉年華龍化石。 這是國際上首次使用大型光譜學儀器對恐龍化石開展全方位立體掃描研究,并獲得首張恐龍化石高精度的元素種類及其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一位科學家從一只吸了恐龍血、嵌于樹脂化石中的蚊子身上提取出恐龍DNA,成功復制出恐龍,并最終建成了一座恐龍公園,這是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故事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恐龍,這個滅絕了上千萬年的物種,牽動著很多人的神經,人們對它充滿了好奇和渴望,甚至有大膽的科學家想要復活這個史前巨獸。
中國平邑——兩年前當鄭曉廷閱讀一篇有關始祖鳥和孔子鳥具有較弱飛翔能力的《科學》報道時,他提出了質疑。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擁有數量超過世界其他收藏總和的孔子鳥化石,一種生活在1.2億年前白堊紀時期的大小如烏鴉的鳥類。館長鄭先生親自收藏的孔子鳥化石有606件。《科學》雜志的文章說這種鳥
工作人員對恐龍化石進行修復。(資料圖) 李夢攝 “目前發現2號遺址的第二至第四化石層的恐龍化石極為富集,以鴨嘴龍化石為主,同時還發現了食肉恐龍等多種恐龍類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22日對記者稱。 由汪筱林帶領的中科院萊陽聯合科考隊近日對山東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2
被擺成奔襲獵物狀的迅猛龍骨骼裝架模型 顧名思義,恐龍都是些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的大怪獸。尤其是其中兩足行走的獸腳類恐龍,更是包含了暴龍這樣的暴力分子。不過,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其實大部分恐龍都是“吃素”的。盡管人們一直把獸腳類恐龍稱為“掠食者”,但暴龍的大部分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