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交叉共探生命與環境間相互影響
近日,由中科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主辦的“重大氣候轉折期生命演變與環境和深時全球古地理、古氣候重建”研討會在南京舉行。來自全國有關單位的26位中科院院士和近500位專家學者參加此次大會。會議通過多學科交叉,探討了地質歷史時期環境氣候對生命演化的影響。 “生命與環境演化對探索當今生物多樣性危機和重大環境轉折有重要指導意義。國際行星地球年計劃已將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交叉定為前沿首選之一。我們面臨的新任務是在開闊視野、著眼全球、立足實際材料、加強學科交叉的基礎上,利用新方法、新技術探索地球和生命演化的機理與環境演變的關系。”研討會發起人、中科院院士沈樹忠說。 會上,報告者從古生物學、地層學、沉積學、地球化學等各個領域作了深入交流,探討了地質歷史中重大環境劇變產生的原因和過程、其對當時地球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生物如何適應甚至反過來對環境進行改造等問題,并由此評估當今地球生態系統的現狀和所面臨的挑戰。 中科院院士殷鴻福表示......閱讀全文
中科院院士趙國屏:生命科學與生物產業發展趨勢
生命科學的發展必然帶來生物產業的革新。在我國經濟走向新常態的關鍵時刻,生命科學也迎來了研究范式的轉型和研發平臺的創新。在這樣的歷史關頭,認識生命科學與生物產業的發展趨勢,因勢利導,調整未來的戰略和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會聚”范式推動對生物復雜系統和生命復雜過程運動規律的研究從“定
26位院士齊聚南京-探討環境對生命演化的影響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有38億年是有生命的歷史,特別是距今5億多年來的顯生宙,生命蓬勃發展,但其中也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生物集群滅絕事件,大滅絕的原因是什么? 1月13~16日,由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主辦的“重大氣候轉折期生命演變與環境和深時全球古地理、古氣候重建”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安捷倫與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成立“江桂斌院士實驗室”
2014年9月25日,“安捷倫科技全球思想領袖獎獲得者-江桂斌院士實驗室”揭牌儀式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RCEES)舉辦。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江桂斌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郭良宏研究員,安捷倫科技新任
中科院院士李林:個人成長離不開大環境的進步與開明
過去40年,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林從一名青年學生成長為一名科學家,再到從事科研管理,成為科技界的全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他說,得益于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和大環境,包括他在內的一代人,求學和工作經歷才較為順遂。 長期從事酶學與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研究工作的李林,在相關領域取得的一
盛志勇院士:救治生命講究理性與科學
“如果參加救援的人員缺乏應有的訓練,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傷員的傷情,甚至導致死亡。”已92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盛志勇,曾參加過邢臺地震、唐山地震等重大地質災害的創傷救治工作。此次四川蘆山地震發生后,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只有科學理性地救治地震傷員,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死亡率
院士建言西部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
9月12日,由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舉辦的第二屆環境與發展智庫論壇在蘭州召開。程國棟、賴遠明、陳發虎等多位院士專家,積極為西部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建言獻策。會議還審議通過了西部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智庫章程和理事會、咨詢專家委員會名單。 程國棟表示,西部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
王大成院士漫談生物大分子與生命現象
郭桐興:太精彩了!使整個人類產生一個革命性的變化,而且我們就身處在這個時代過程當中。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目前生物大分子研究的前沿是什么。 王大成:大家知道,2000年6月,六國合作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協作組在全球同時宣告:人類基因組的工作框架圖已經繪制完成。以此為標志,在人類跨進歷史新紀元之際,生命
江桂斌院士:環境污染與健康
2014年5月28日,“2014大氣顆粒物污染監測與防治技術研討會” 在北京紫玉飯店舉行,本次會議旨在總結大氣顆粒物(包括PM2.5)監測新技術、新方法,交流減少減緩PM2.5 對人類健康影響的防治新技術,通過研討會的平臺促進我國大氣顆粒物監測與防治水平的不斷提高,從而保障廣人
中科院院士賀福初:大發現時代的“生命組學”
縱觀自然科學史,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厚積薄發”的現象:當人類對某個領域的認知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出現一個甚至數個劃破歷史長空的科學巨星,他(們)促使重大發現蜂擁而至、噴薄而出,促使一個或多個相關學科呈現爆發式成長,乃至革命性突變,如此該學科可謂進入了“大發現時代”。 A 自然科學史上的若
中科院成立首家生命科學儀器與技術中心
9月10日,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命科學儀器與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成立儀式暨生命科學儀器技術創新發展戰略研討會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舉行。據悉,這也是中科院在生命科學領域成立的首個科學儀器與技術創新中心。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長徐濤表示,生命科學正從分子水平進入系統水平,從而更需要實
學科交叉共探生命與環境間相互影響
近日,由中科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主辦的“重大氣候轉折期生命演變與環境和深時全球古地理、古氣候重建”研討會在南京舉行。來自全國有關單位的26位中科院院士和近500位專家學者參加此次大會。會議通過多學科交叉,探討了地質歷史時期環境氣候對生命演化的影響。 “生命與環境演化對探索當今生物多樣性
廣東醫大與中科院共建院士工作站
第一屆環北部灣生物醫藥高峰論壇近日在廣東舉辦。 會上,廣東醫科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簽訂了《共建中國科學院北京轉化醫學研究院廣東分院戰略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廣東醫科大學將依托中國科學院強大的學術專家資源,引進相關領域院士資源,設立院士工作站,在共建精準檢驗中心平臺,建
中科院院士海口開講“互聯網+與大數據”
由海南省工信廳、省教育廳、省科協聯合支持,省計算機協會主辦的省第三屆計算機論壇暨海南省計算機學會2016年會在海口舉行。會上,中國科學院陳國良、梅宏兩位院士縱論“互聯網+與大數據”。來自海南政府部門、高校、銀行、企業等的500余代表共同聆聽。 該年會宗旨是匯聚各界智慧,促進海南省“互聯網+”創
中科院首個生命科學儀器與技術創新中心成立
9月10日,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命科學儀器與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成立儀式暨生命科學儀器技術創新發展戰略研討會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舉行。據悉,這也是中科院在生命科學領域成立的首個科學儀器與技術創新中心。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長徐濤表示,生命科學正從分子水平進入系統水平,從而更需要實
與病毒賽跑-為生命守護-——走近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調研時指出,要組織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進行科研攻關,加大相關試劑、疫苗、藥品的研發力度,爭取早日取得突破。 從去年年底至今,病毒溯源、病原檢測、藥物篩選……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以下簡稱“武漢病毒所”)的科技工作者就一直在為抗擊疫情加緊科研攻關,一刻也不停歇。
中科院公布院士增選和外籍院士選舉結果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3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5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9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現予公布。 2013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 (共53人,分學部以姓氏筆畫為序) 數學物理學部(9人)
我國科學家揭示生命與地球環境演變新線索
細菌化石是指保存在巖石中的細菌遺體或其活動留下的痕跡。4月12日,記者從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研究團隊獲悉,該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科學家合作,在5.18億年前的寒武紀清江生物群中發現多細胞結構的絲狀硫酸鹽還原細菌化石清江絲菌,并結合分子生物學分析結果,還原了硫酸鹽
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正式運行
由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促成建設的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近日正式運行,將開展中國與中亞國家在資源開發、生態環保領域的聯合研究。 記者從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了解到,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分別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建立了分中心和野外觀測臺站。目前
中科院王子健:水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
2017年3月17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舉辦國家環境保護環境監測質量控制重點實驗室系列學術講座的第二講,特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王子健研究員,為大家講授了“水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來自監測總站、環保部標樣所和中國環科院等的同行們前來聆聽了講座。 王子健研究員是國家863計劃環境領域專家組成
中科院與甘肅省共同舉辦大型“科學與中國”院士報告會
聆聽院士的教誨,感受名家的風采,領略智者的魅力……10月24日,由中科院院士工作局、中科院蘭州分院、甘肅省科學技術協會、省教育廳、省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的“科學與中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在甘肅省政府禮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嚴陸光、中國工程院
中科院學部論壇:院士聚焦強磁場科學與技術發展
中科院學部第55次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日前在京召開,此次論壇的主題為“強磁場科學與技術”。“強磁場是支持多學科前沿探索的重要研究條件,能夠為多學科的發展提供重大機遇。”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張裕恒介紹了近年來強磁場下的科學研究熱點問題和進展,尤其是我國科學家利用強磁場實驗條件所
中科院與上海市共建生命科學領域三大研究平臺
7月17日,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共建的張江藥物實驗室、G60腦智科創基地、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臺揭牌。同日,上海市松江區政府與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奉賢區政府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簽署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臺共建協議。儀式現場 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上
中科院院士行定州院士大講堂成功舉辦
為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引進更多京津高端人才服務河北,加深京冀科技合作,2月24日,由河北省科學技術廳、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和定州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河北省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和定州市科學技術局共同承辦的中科院院士河北行定州院士大講堂在定州市舉辦。定州市30家企業參加活動。 此次院士大講堂
諾獎得主、院士學者共議生命科學
當下,生命科學正在經歷一個重要的增長期。它的發展將對農業、醫學等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也將幫助人類更好地對抗饑餓和疾病等問題。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大衛巴爾的摩如是說。 在巴爾的摩看來,生命科學最為尖端前沿的領域非基因技術莫屬,這是生物技術史上的一個重
緬懷王守覺院士:生命不止,創新不斷
6月3日凌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半導體所研究員、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所研究員、著名半導體電子學家王守覺在蘇州逝世,享年91歲。 鞠躬盡瘁 心系科研 “一個月多前,我去探望王先生時,他跟我談得最多的仍是科研進展。”中科院半導體所研究員李衛軍是王守覺的學生,在回憶自己與恩師的生活點滴時
中科院院士增選空缺近半
200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向社會公布后,人們發現,此次增選產生了35名新院士,而按照《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規定,每兩年一次的增選,名額不超過60名。 近一半的名額空缺,這是什么原因?中科院這次院士增選,又有哪些風向標? ? 釋疑 院士評選力求“經得起歷史檢驗”
中科院院士發表Science封面文章
本期Science雜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推出了中國科學院和日本岡山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獲得了一個重要蛋白超復合體的高分辨率晶體結構,可以幫助人們進一步理解這種極為有效的太陽能轉換器。 植物通過大型蛋白復合體、葉綠素和其他輔因子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量。捕光復合物LHC I包圍著光系統I(P
中科院方精云院士最新綜述
解決好13億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國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我國草原面積遼闊, 在發揮生態屏障作用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 如何轉變牧區的傳統生產方式, 促進草業發展, 發揮其潛在的生態和生產功能, 是當前我國一個十分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城鄉居民膳食結構發生了重大
中科院新增院士初選淘汰過半
145位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落選 昨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初步候選人共有145位。而5月首次公示候選人名單中,共公示了314人,即半數以上的人已被淘汰。 此次公布的“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中科院新增院士09最新成果
中科院12月4日下午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2009年院士增選經過推薦、公示、通信評審、會議評審等環節,從296名有效候選人中最終選舉產生35名新院士。經院士推薦、通信預選和全體院士無記名投票,中科院今年同步選舉產生6名外籍院士。至此,中科院院士總人數為714名,外籍院士總人數為5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