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和科技進步猶如地基與高樓,地基雖然看不到,但它是高樓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沒有深厚的基礎科學研究,科技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反之,如果基礎科學研究扎實,那么對于科技創新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并帶來關鍵性突破。 20世紀40年代,科學家普遍認為,在海相的沉積物中才有石油和天然氣。然而,當時中國科學家通過開展基礎研究,提出陸相沉積物中一樣可以有石油和天然氣,并形成著名的陸相生油理論。正是依據這一理論,我國發現了大慶油田等,一舉摘掉“貧油國”的帽子。基礎研究就是如此顯著地推動著科技創新和國家經濟的發展。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基礎科學研究作為創新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黨中央、國務院對做好基礎科學研究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今年初,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對全面加強基......閱讀全文
1 科技強國是交通強國、航天強國等的基礎和核心 《院刊》: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們要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等,可以說這些“強國”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有機組成部分。您如何看待“科技強國”與其他幾個“強國”的關系?或者科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作用? 錢七虎:
習近平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了。這是黨的十九大后我國科技界召開的一次盛會。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大家并通過大家,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了。這是黨的十九大后我國科技界召開的一次盛會。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大家并通過大家,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
■ 到202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是我國科技創新“三步走”戰略目標,體現了黨中央對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的歷史宣示,體現了強大的道路自信和時代擔當。 ■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五大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一些領域的空白,還有一些領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科技前沿。在充分肯定我國科技發展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雖然我國已成為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我國科技發展正處于由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
一、黨中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新常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黨中央國務院發布實施《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
《院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強調“創新創業創造”的重要性。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不斷增強我國在世界大變局中的影響力、競爭力。我們注意到,您最近主持翻譯了《創造力危機——重塑科學以釋放潛能》一書,這本書聚焦“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一些領域的空白,還有一些領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科技前沿。在充分肯定我國科技發展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雖然我國已成為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我國科技發展正處于由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
三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兩院院士大會重要講話 “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具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了推進科技創新的具體
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系統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深入分析當前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明確今后一個時期科技創新重大改革發展任務,要求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賦予
6月17日,質檢總局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傳達貫徹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質檢總局局長、黨組書記支樹平主持會議,黨組成員、副局長孫大偉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劉延東副總理重要講話精神,科技司就學習體會和貫徹計劃作了匯報。黨組成員王煒、張沁榮、田世宏
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系統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深入分析當前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明確今后一個時期科技創新重大改革發展任務,要求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賦予的
4月8日,2015年全國質檢系統科技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會議傳達了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的指示,副局長張沁榮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還對六位榮獲“全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科技興檢’突出貢獻獎”的科技工作者進行了表彰。 支樹平在指示中提出,質檢科技是質檢事業的根基和血脈,2010年以來,科技質檢建設主動進
一、研究背景、意義及內容 強大的基礎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是科技創新的源動力,是創新驅動戰略實施的發動機。自1986年設立科學基金以來,伴隨國家科技發展和科技體制改革進程,基金委始終堅持最佳實踐
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并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戰略部署。新形勢下的科技創新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思想為統領,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加快進入創新
飽受詬病的科技浮躁之風 當今基礎科學研究的上空,籠罩著一片浮躁之風。 以論文數量論成敗,以項目多少論業績;把做研究變成了做論文,把做學問變成了做項目。論文之總數加上項目之總經費,堂而皇之和名正言順地被列為科研院所和高等學府的年終考核業績與未來規劃目標。 滿天飛的“帽子”雖然被多次“吐槽”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中
4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到中國科學院視察工作,聽取中科院黨組工作匯報,并發表重要講話。當天下午,中科院黨組中心組召開學習會,學習貫徹劉鶴副總理重要講話精神。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主持會議,就全院進一步學習貫徹劉鶴副總理重要講話精神提出明確要求。 白春禮指出,全院要認真
2016年6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韓宇介紹相關情況,并答記者問。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的研究起草和征求意見建議等方面作了介紹,從發展理念和戰
一個自信的國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強調要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
6月19日,第八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在北京召開。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靜海在以《構建新時代科學基金體系 夯實世界科技強國根基》為題的工作報告中指出,科學基金將堅持“鼓勵探索,突出原創;聚焦前沿,獨辟蹊徑;需求牽引,突破瓶頸;共性導向,交叉融通”的新時代資助
6月19日,第八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在北京召開。 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靜海同志傳達了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同志召開委員座談會情況。 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學習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搶抓機遇、深
6月19日,第八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在北京召開。 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靜海同志傳達了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同志召開委員座談會情況。 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學習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搶抓機遇、深化改革
為了進一步完善重大項目立項機制,做好項目的立項和資助工作,地球科學部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管理辦法的規定,面向科技界征集重大項目立項領域建議。 一、相關背景 (一)新時代科學基金資助導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下文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自2018年以來,形成了基于科學問題四類屬性的新
大處著眼,小處入手 ——基金委化學科學部2019年基金項目會議評審工作的幾點嘗試和思考 付雪峰,黃艷,崔琳, 陳擁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北京 100085 摘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我國資助基礎研究的主渠道,基金項目的同行評審環節對于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工作至關重要。本文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在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中國特色科學基金制正是這一偉大覺醒的見證者、這一偉大創造的受益者。 創新引領未來,改革關乎國運。20世紀80年代,歷經8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致函黨中央、國務院及諾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的‘命門’所在。企業必須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今年5月,國家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中國在今年步入了創新型國家,在科技研發投入這塊達到兩萬億,占GDP總的2%。主要的思路:一是堅持“三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國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二是要緊跟研判當今世界科技
如果說科技創新是破土而出的幼苗,那么科學普及就是其不可或缺的生長環境。搞好科普,關鍵要解決“信科學”的問題。當下,相較于科學知識的普及,逐漸培養民眾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思維,強化其運用科學辨別、判斷事物的能力尤顯重要。唯有像重視科技創新一樣重視科學普及,為創新創造廣闊深厚的土壤,我們才能順利實現從
什么樣算是創新型國家? 由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2》,為監測創新型國家進程構建了一個“數測”模型。 令人振奮的是,報告顯示,與美國、日本、韓國和以色列4國類似,“十一五”期間,中國國家創新能力處在一個“超常規”躍升的上行軌道。 培育創新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