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個低碳試點有望202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
日前,國家發改委召開了國家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現場交流會(以下簡稱“交流會”)。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交流會”上對未來低碳試點的開展提了四點要求,其中第二點要求“做好結合文章”,要求各試點要與國家正在研究制定的《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意見》相結合,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與完成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相結合,真正做到節能、增效、降碳、減排;與貫徹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相結合,加快實施壓煤、限車、降塵等相關措施,推動空氣質量環境盡快改善。 “解振華的表態非常重要。現在由于霧霾的壓力,節能減排的議題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低碳議題。但是我認為,這并非意味著低碳的議題不再重要,而是我們要強調,未來低碳要與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加強協同,不能各干各的,應該形成合力,推動生態環境的改善。”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高級顧問楊富強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發布,低碳試點的方案可能有所調整......閱讀全文
中國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致力低碳發展
中新社北京11月21日電 (記者 丁棟)聯合國氣候變化多哈會議前夕,中國國家發改委21日在北京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2年度報告,介紹中國2011年以來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政策與行動及取得的成效。報告指出,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自2011年起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目前北京、上海、
我國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致力低碳發展
聯合國氣候變化多哈會議前夕,中國國家發改委21日在北京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2年度報告,介紹中國2011年以來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政策與行動及取得的成效。報告指出,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自2011年起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目前北京、上海、廣東三省市已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報
通過驗收!廣州國家低碳試點將推進低碳發展
7月27日,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贈款項目《廣州市國家低碳試點項目》結題驗收會召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徐華清、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胡秀蓮、廣東省氣候中心研究員杜堯東、廣東省交通運輸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姚岢以及廣州眾誠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林簡葵組成專家組。會議現場 中國科
生活如何低碳:專家給出碳排放公式?
碳排放和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那么,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行為能產生多少碳排放量?石家莊市環保局向市民提供了由有關專家給出的公式,你可以據此算出自己日常的碳排放量。 家居用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耗電度數×0.785。開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油耗公升數×0.785。坐飛機20
我國將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
新華社電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昨日表示,我國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健全節能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 解振華在昨日舉行的“2011生態文明貴陽會議”上說,我國將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逐步建設碳排放交易市場,加快節能環保標準體系建設,建立領跑者標準制度,嚴格建立低碳產品的
廈門推動低碳試點工作
記者日前從廈門市發改委了解到,繼廈門被列入首批低碳試點城市后,《廈門市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近日已通過國家發改委評審。今后5年,廈門將通過大力推進油電混合動力公交車使用等措施,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等六個方面的低碳城市建設。 這批新能源公交車采用油電混合動力系統,既有內燃機動力,也有電池
上海啟動碳排放交易試點 將實施碳排放配額分配制度
????2013年至2015年,上海將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屆時,上海市政府對重點碳排放企業實施碳排放配額分配制度,建立區域碳排放交易市場、創新型碳金融市場、建設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市場和交易平臺。 ????昨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關于本市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將建立政府指導
15個低碳試點有望202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
日前,國家發改委召開了國家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現場交流會(以下簡稱“交流會”)。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交流會”上對未來低碳試點的開展提了四點要求,其中第二點要求“做好結合文章”,要求各試點要與國家正在研究制定的《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意見》相結合,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與完
低碳低排放將助力供給側改革
受到“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影響,水泥行業或將繼鋼鐵、煤炭之后迎來轉型陣痛。 產量首現萎縮 利潤大幅度下滑 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建材工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水泥行業產量出現了25年來首次萎縮,為23.5億噸,同比下降4.9%;同時,行業經濟效益也出現大
排放監測“碳衛星” ——全球加快低碳技術研發應用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如何觀測?遙望藍天,“碳衛星”正成為中堅力量。2021年,中國科研團隊基于我國第一顆碳衛星——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的觀測數據,發布全球碳通量數據集,標志著我國已具備全球碳收支的空間定量監測能力,可以助力盤點各地碳收支。 碳中和進程不僅依賴能源技術的變革創新,也離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