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炎癥性貧血(anemiaofinflammation,AI)也被稱為慢性病貧血,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最常見的貧血原因之一。AI發病率居貧血發病原因的第2位,僅次于缺鐵性貧血。AI與慢性感染、風濕病和癌癥等有關,也包括慢性腎性貧血、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器官移植引起的貧血,老年人特發性貧血常有AI的典型表現,但是否為AI,有待進一步研究。在AI患者中,71%患有急性感染,12%患有癌癥,16%患有慢性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1AI的診斷1.1臨床表現①有明顯感染、炎癥或腫瘤等基礎疾病;②輕度或中度貧血的表現。1.2實驗室檢查①多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也可以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但MCV很少小于72fl;②網織紅細胞正常或輕度升高;③骨髓鐵染色示幼紅細胞中鐵顆粒減少,但巨噬細胞中鐵顆粒增多;④血清鐵和總鐵結合力下降,轉鐵蛋白飽和度正常或輕度減少;⑤血清鐵蛋白(serumferritin,SF)增高或正常;⑥血清促紅細胞生成素(EP......閱讀全文
導讀炎癥性貧血(anemiaofinflammation,AI)也被稱為慢性病貧血,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最常見的貧血原因之一。AI發病率居貧血發病原因的第2位,僅次于缺鐵性貧血。AI與慢性感染、風濕病和癌癥等有關,也包括慢性腎性貧血、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器官移植引起的貧血,老年人特發性貧血常有AI的典
患者男性,63歲,四川人,因“面色蒼白、乏力、耳鳴、心悸2個月”于6月1日入院。患者于2個月前家人發現其面色蒼白,自覺乏力、易倦、嗜睡、頭痛、頭量、記憶力下降,上2樓即有心悸、氣促、眼花、耳鳴,且伴有食欲下降、腹痛、腹脹、惡心,起病以來小便量增多、夜尿每晚3~4次,每次量較多,但無飲水量增加,無發熱
患者男性,52歲,廣東人,反復心悸,怕熱,多汗,手震20年,加重1個月于8月19日入院。患者于20年前出現怕熱,多汗,心悸,手震,伴易饑,多食,每餐三碗飯仍常感饑餓,雖多食而體重減輕約5kg。大便次數增多,每日4~5次,無里急后重,無粘液和膿血。在當地醫院做甲狀腺功能檢查,診斷為“甲亢”,用他巴唑等
分子診斷技術是指以DNA和RNA為診斷材料,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通過檢測基因的存在、缺陷或表達異常,從而對人體狀態和疾病作出診斷的技術。其基本原理是檢測DNA或RNA的結構是否變化、量的多少及表達功能是否異常,以確定受檢者有無基因水平的異常變化,對疾病的預防、預測、診斷、治療和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通俗
分子診斷技術是指以DNA和RNA為診斷材料,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通過檢測基因的存在、缺陷或表達異常,從而對人體狀態和疾病作出診斷的技術。其基本原理是檢測DNA或RNA的結構是否變化、量的多少及表達功能是否異常,以確定受檢者有無基因水平的異常變化,對疾病的預防、預測、診斷、治療和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通俗簡單
鑒別診斷 缺鐵性貧血應與以下3種貧血相鑒別 1.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 本病常有家族史,血片中可見較多靶形紅細胞,血紅蛋白電泳可見胎兒血紅蛋白(HF)或血紅
二核酸序列測定測序反應是直接獲得核酸序列信息的唯一技術手段,是分子診斷技術的一項重要分支。雖然分子雜交、分子構象變異或定量PCR技術在近幾年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其對于核酸的鑒定都僅僅停留在間接推斷的假設上,因此對基于特定基因序列檢測的分子診斷,核酸測序仍是技術上的金標準。(一)第1代測序1975年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據,全世界約有60%的人死于癌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這4大類疾病,而癌癥則是最主要的死因之一。2008年全球死于癌癥的患者達760萬人,占全球死亡人數的13%,我國衛生部第三次全國死因調查結果也顯示,癌癥已成為我國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亡原
診斷 臨床上慢性溶血有貧血、黃疸和脾大表現,實驗室檢查有紅細胞破壞增多和紅系造血代償性增生的證據,血紅蛋白尿強烈提示急性血管內溶血,可考慮溶血貧血的診斷。根據初步診斷再選用針對各種溶血性貧血的特殊檢查,確定溶血的性質和類型。&
目前,根據JCR分區表對SCI論文進行評價的模式已被國內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采納,因為它有利于鼓勵科研工作者向本學科的高級區域投稿。國內主流參考的SCI分區依據主要有中科院JCR分區表以及湯森路透JCR的Journal Ranking分區兩種。其中,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則被更多的機構采納以作為科研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