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線檢查 病人取立位,從前后和側位拍片,可發現病側之橫膈運動消失或減弱,示有膈下感染,但不一定積膿。還可發現病側橫膈抬高和肋膈角消失,肺野模糊,表示有反應性胸腔積液或肺突質變化,可以看到膈下有氣液面,胃、十二指腸穿孔之氣體,左膈下膿腫可見胃受壓移位。 2、B超檢查 B超可明確顯示膿腔之大小、部位、深淺度,又可在B超引導下做穿刺抽膿,或將穿刺點標于體表做診斷性穿刺。 3、CT 可行定性定位診斷。 4、診斷性穿刺 可在X線或B超定位引導下穿刺,若抽出膿汁則立即切開引流。......閱讀全文
1、X線檢查 病人取立位,從前后和側位拍片,可發現病側之橫膈運動消失或減弱,示有膈下感染,但不一定積膿。還可發現病側橫膈抬高和肋膈角消失,肺野模糊,表示有反應性胸腔積液或肺突質變化,可以看到膈下有氣液面,胃、十二指腸穿孔之氣體,左膈下膿腫可見胃受壓移位。 2、B超檢查 B超可明確顯示膿腔之
1、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升高尤以細菌性肝膿腫明顯可達(20~30)×109/L,阿米巴肝膿腫糞中偶可找到阿米巴包囊或滋養體,酶聯免疫吸附(ELISA)測定血中抗阿米巴抗體,可幫助確定膿腫的性質,陽性率為85%~95%。 2、肝穿刺 阿米巴肝膿腫可抽出巧克力色膿液;細菌性可抽出黃綠
1、膈下膿腫 (1)毒血癥 早期為細菌性毒血癥的表現,即在康復過程中突然發生間歇或弛張型高燒,有時是寒戰、高熱、食欲減退、脈率快或弱而無力乃至血壓下降。 (2)疼痛 上腹痛、在深呼吸和轉動體位時加重,有持續性鈍痛向肩背部放散,膿腫大時可有脹痛氣急、咳嗽或打嗝。 (3)膈下和季肋區有叩擊痛、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白細胞計數與分類計數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明顯增多。 (2)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病程較久或衰弱者可有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減少。 2、影像學檢查 (1)B超檢查腹部有多個液性暗區可助診斷。 (2)X線檢查發現腸壁間距增寬及局部腸襻積氣。 (3)CT檢查腹部可探到多
1、膈下膿腫的治療 治療腹膜炎時患者取半坐臥位,合理選用抗生素,胃脾切除后仔細止血、放置引流管,能有效地預防膈下膿腫的形成。即使在膈下膿腫形成的早期,通過抗生素和支持療法,炎癥也可能消退吸收。但在治療數周后,發熱不退,病人體力消耗較大的情況下,仍宜及時引流。B超定位下穿刺引流對位置較深、膿腔較
【一般資料】女性,54歲,農民【主訴】發現右側腹壁腫物伴腹痛、腹脹7天。【現病史】患者訴7天前無明確誘因發現右側腹壁一質軟腫物,約“雞蛋”大小,疼痛劇烈,伴腹痛、腹脹,停止排便,無寒顫、高熱,自行口服“阿莫西林”治療,無明顯好轉,腫物進行性增大,3天前經當地醫院檢查,診斷為“腹壁膿腫”,予以穿刺抽出
檢查 1、血化驗指標 血清鉀濃度下降,L,血pH值在正常高限或>7.45,鈉離子濃度在正常低限或
1、細菌性肝膿腫 (1)抗生素 對于急性期肝局限性炎癥,膿腫尚未形成或多發性小膿腫,應給以積極的內科保守治療。在治療原發病灶的同時,使用大劑量抗生素和全身支持療法,控制炎癥,促進炎癥的吸收。 (2)抗生素+經皮穿刺引流 在全身使用抗生素的同時,對于單個較大的肝膿腫可在B超引導下穿刺吸膿,盡可
當叩診有移動性濁音而診斷不明確時,可行診斷性腹腔穿刺。一般選擇臍與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交點,穿刺液混濁或為膿液提示腹膜炎或腹腔膿腫,如有胃腸內容物(食物殘渣、膽汁、糞汁等),提示消化道穿孔;不凝血液多為實質臟器破裂,如外傷性肝、脾破裂,或肝癌自發性破裂,也可能穿刺到腹膜后血腫;淡紅色血液,可能
檢查 應從所有感染部位,包括感染的體腔、關節間隙、軟組織和病損的皮膚獲取膿液或體液作革蘭染色和培養。血液培養應包括需氧菌和厭氧菌培養,應間隔1小時作2次血培養,每次應從不同部位靜脈取血。此外,還可對痰液、導管插入部位和傷口的標本進行培養。 診斷 符合檢查項客觀指標中的2項或2項以上者可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