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日本登月失敗的登月艙殘骸疑似已找到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23日公布的圖像中,疑似發現了日本民企iSpace公司登月失敗項目的登月艙殘骸。據報道,4月26日,iSpace公司表示,該公司的“白兔-R”1號任務登月艙當天凌晨朝著月球表面下降,但著陸前通信中斷,無法確認著陸信息。5月23日,NASA官網公布了著陸點附近的前后對比圖,圖片由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獲取。在登月艙宣告失聯后獲取的圖像中,出現了至少4處明顯的碎片殘骸,以及多處月球表面的微小改變。該圖像的一大鮮明特征是,左上角有幾個光點,右下角有幾個壞點,和周圍巖石的明暗相反。暗示圖片捕捉到的可能是小的隕石坑,或者登月失敗的著陸器主體的不同部分。iSpace公司的“白兔-R”1號任務登月艙高2.3米,于當地時間2022年12月11日搭載美國SpaceX的“獵鷹9”火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太空軍基地發射升空,歷時約4個半月的航行抵達月球附近。據該公司研判,登月艙之所以墜落,是因為對著陸高......閱讀全文
NASA:日本登月失敗的登月艙殘骸疑似已找到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23日公布的圖像中,疑似發現了日本民企iSpace公司登月失敗項目的登月艙殘骸。據報道,4月26日,iSpace公司表示,該公司的“白兔-R”1號任務登月艙當天凌晨朝著月球表面下降,但著陸前通信中斷,無法確認著陸信息。5月23日,NASA官網公布了著陸點
澳大利亞公布人類首次登月珍貴錄像
第一段: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從登月艙沿梯子走到月球表面。第二段:巴茲·奧爾德林(右)加入進來,走到月球表面。第三段:尼爾·阿姆斯特朗(左)和巴茲·奧爾德林在月球上活動。 在《澳大利亞地理》雜志10月6日舉行的頒獎大會上,一段從未公開的人類首次登月錄像片段播出。 這段視頻畫面
英當代十大發明-X光機居首
據英國《每日郵報》在線報道,由英國科學博物館主持的一項調查顯示,公眾投票認為X光機是當代最為重要的發明。抗生素盤尼西林居第二位,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與阿波羅10號登月艙緊隨其后。 公眾評選出的十大發明是:1.X光機;2.盤尼西林;3.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4.阿波羅10號登月艙;5
重返月球:美國宇航局公布月球基地新計劃
正如科幻作家的夢想一樣,月球前哨曾被視為20世紀60年代阿波羅匆忙登月時想要達到的目標。只是這一目標在匆忙中成為一種幻滅。?而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向月球吹起了進軍的號角。日本的“月亮女神”繞月探測衛星H2A-13火箭升騰而起,中國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也即將發射。而在這一切的探月計劃中,月球基地、
美首次登月太空服不堪地球潮濕環境正降解
這是華盛頓史密森航空航天博物館里展出的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尼爾·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和邁克爾·柯林斯穿過的太空服,是這些最受歡迎的展品的一部分。 該博物館展出的這個已經有40歲的登月艙,這是“阿波羅”太空項目制造的12個登月艙中的一個。這個登月艙保存得非常好,但是太空服目前的狀況非
葉培建委員:中國載人登月還需攻克“三道關”
“人類一定要走出地球,而月球是離人類最近的星球,我認為中國航天人不會放棄載人登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月球探測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根據《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未來五年,中國將為載人探索開發地月空間奠定基礎。按計劃,今年嫦娥五號
中國載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登月裝備研制進展如何?
近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關于征集載人月球探測工程月面科學載荷方案的公告》指出,我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經啟動實施,計劃先期開展無人登月飛行,并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 1969年7月20日,經過漫長飛行,人類首次登上月球。50多年后,中國載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中國
中國登月火箭2027年具備首飛條件-新飛船是“兩居室”
近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關于征集載人月球探測工程月面科學載荷方案的公告》指出,我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經啟動實施,計劃先期開展無人登月飛行,并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 1969年7月20日,經過漫長飛行,人類首次登上月球。50多年后,中國載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
美法科學家交付火星化學成分分析儀
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表示,美、法兩國科學家合作研究小組9月21日將研制的、名為“ChemCam”的儀器交付給了噴氣推進實驗室。該儀器將安裝在計劃于2011年發射的火星探測車“好奇”(Curiosity)上,其作用是幫助人們了解火星上的化學元素。 據悉,未來新的火星探測車抵
北大教授焦維新:月球虹灣區或有新發現
嫦娥二號拍攝的月面虹灣區已為嫦娥三號任務打好前站焦維新: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從事深空探測、行星科學、空間天氣學研究,最新出版《月球文化與月球探測》一書。 【嫦娥奔月】看點 12月2日凌晨,“嫦娥三姑娘”奔赴太空,目的地只有一個,月球。時隔
中國月球著陸探測器首次公開亮相
隨著“嫦娥一號”即將完成使命,中國探月工程第二期工程——“繞落回”之“落”,也將拉開帷幕。11月3日,探月工程關鍵部件“中國月球著陸探測器”在珠海航展中國航天館揭開神秘面紗。2015年,它將帶著中國制造的月球車,在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表面閑庭信步。 月球著陸探測器亮相珠海航展 記者韓自強攝
科學家揭秘:美登月宇航員太空服為何骯臟不堪
北京時間10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1969年到1972年間的阿波羅登月任務的宇航員都知道這樣一個秘密:月球表面太臟。現在一些科學家已經開始著手解決這個難題,以服務于未來的重返月球任務。 田納西大學行星地球科學學會主任拉里·泰勒教授說:“阿波羅任務中宇航員指出的主要問題是除了臟,還是臟。”和
首架私人飛船將飛向月球
以色列正飛向月球,并創造一個探月里程碑。如果一切順利,2月21日該國發射的月球著陸器將成為第一個由私人資助的登月艙。這一壯舉似乎開啟了月球探索的新時代——國家航天機構與私營企業合作,探索和開發月球及其資源。 這艘名為“創世紀”(Beresheet)的飛船由以色列一家名為SpaceIL的非營利性
9月1日《自然》雜志內容精選
半導體納米膜的應用前景 納米膜是可用于電子領域的一類激動人心的新材料。它們是單晶二維結構,厚度不到幾百納米。與薄膜不同的是,納米膜是獨立存在的,能與基質分開。它們的幾何形狀使其特別適合于用現有技術來與電子器件集成。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對合成過程中所存在的挑戰、多層組裝
當公眾遇到引力波:科學的“身段”還能更低點嗎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艱澀難懂的理論物理學沒有預兆地高調了一把:“引力波”在朋友圈刷屏,如果你還不知道發生在13億光年遠處那兩個黑洞糾纏的故事,可就真out了! 微博、微信公號、網站、傳統紙媒都在以各種形式推送著這一重大科學發現,某科普網站的相關文章閱讀量幾天時間就突破了200萬,一夜之間,似乎
人類不是重返月球,而是向月球前進
各國航天機構和企業在展示各型月球車,科研人員在暢談最新的探月科技,公眾參與熱情越發高漲……在德國不來梅舉行的國際宇航大會上,月球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阿波羅”首次登月已過去近半個世紀,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探月參與者的增加,人類正在加速推進重返月球的計劃,而且這樣的“重返”有更深遠的意義。
阿波羅登月造假?中國科協再辟謠
近日,圍繞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是真是假的討論再次在多個網絡平臺成為熱門話題,不少網友將航天專家在直播上提到“阿波羅盆地”時不太連貫的表達解讀為“阿波羅登月就是一場驚天騙局”。對此次謠言的來龍去脈,中國科協微信公眾號“科學辟謠”作了梳理。“科學辟謠”5月14日刊發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太空文化傳播青少年工作委
如何在地球接收38萬公里外的月球“悄悄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593.shtm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陸月球,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科研人員正在研制新火箭、新飛船、新的載人月球車等一系列新裝備。這些新裝備各自承擔什么任務、有哪些本領,未來載人登月的方案流程是怎樣的
揭秘美未來月球基地:4名宇航員可停留半年
英國《新科學家》雜志近日公布了美國宇航局未來重返月球計劃中,建造月球基地的部分設計方案。 2006年12月,美國宇航局對外公布了“重返月球”計劃,其核心目標是2024年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月球南極有望成為選址地點。建成后的月球基地上將有探測車和生活區,能夠實現電力供應,保證宇航員在月球上
航天員出艙必穿的這件衣服“價值連城”
8月17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將于近日擇機執行第二次出艙活動。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中國航天員進行中國空間站建造期間的出艙活動,身上穿的這套艙外航天服是我國研制的全新第二代“飛天”航天服,對比第一代艙外航天服有了巨大的進步。那么,這些堪稱“價值連城”的衣服都有哪些高明
美繞月衛星升空一年十大發現-太陽系最冷之地
北京時間6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6月24日報道,一年前的6月23日,美宇航局發射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RO)正式到達月球軌道,在過去的12個月里,這臺探測器搜集的數字信息數量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行星探測任務。為慶祝其到達月球軌道一周年,科學家評選出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過去一年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