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志內容精選
各種“組學”中有多少是必要的 剛開始時只有“基因組”和“基因組學”。現在有數千個不同的“組”和“組學”,其中有些已明確成為重要知識體系和研究領域。不過有些就不是這樣,并且還被譴責為沒有必要、無關緊要、毫無意義、不合語法等等。本期《自然》上一篇文章對各種“組學”進行梳理,試圖找出其中將會保留下來的一些。封面上的填字游戲揭示了這些單詞當中的其中幾個——“好”(good)、“壞”(bad)和“難看”(ugly)。 星系中心黑洞性質被確定 在活動星系中心發現的黑洞的性質可以從它們的X射線發射譜來推導。問題是,幾個不同模型似乎都能同樣好地解釋這些發射線的加寬和變形。Guido Risaliti等人利用由XMM-Newton和NuSTAR太空望遠鏡獲得的Seyfert星系NGC 1365的核心的高質量寬帶X射線光譜,提出一個分析結果,它能可靠約束黑洞的自旋。他們利用加寬的Fe-線發射的時間和光譜分析來解析來自反......閱讀全文
一太陽系外行星大氣中有水
一個國際天文小組發表最新研究報告說,環繞太陽系外恒星HR8799運行的一顆行星大氣中含有水。新發現盡管并不表明這顆行星宜居,卻可以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太陽系外行星的形成過程。 美國、加拿大天文學家借助夏威夷凱克天文臺的望遠鏡,使用新的觀測方法和數據分析處理技術對這顆行星進行了迄今最細致的觀測
太陽系“后院”一系外行星可能無大氣層
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報告說,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觀測結果顯示,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特拉普派-1b”可能沒有大氣層。 “特拉普派-1”是一顆表面溫度極低的紅矮星,距離地球約39光年,所處區域相當于太陽系的“后院”。2017年,天文學家在這一紅矮星周圍發現7顆類地行星,“特拉普
國內首次探測到太陽系外行星熱輻射
太陽系外行星的研究重心已經從最初的樣本積累慢慢轉變到對行星的天體物理性質的研究。其中,系外行星大氣是目前人類唯一能探測到的部分。研究行星大氣已成為熱門課題,同時也是難點課題。行星溫度偏低,主要輻射集中在近紅外NIR和紅外IR波段,要研究其大氣需要NIR、IR或者空間望遠鏡設備。由于缺乏這樣的先進
科學家在太陽系外行星大氣中發現大量的水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斯皮策太空望遠鏡觀測的新數據發現,距離地球700光年外一顆行星的大氣中含有大量水蒸氣。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顆行星編號為WASP-39b,是一顆熾熱的氣態行星,質量與土星相似,半徑約為土星的1.5倍。新分析發現,該行星大氣含水量是土星的3倍。此前研究曾發現該行星
科學家發現一比地球小的太陽系外行星
美國航天局7月18日宣布,天文學家利用該局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現一顆大小只有地球三分之二的太陽系外行星。 這顆行星名為UCF-1.01,距地球約33光年,表面溫度非常高,可能是與太陽系距離最近的小于地球的系外行星。相關研究報告將于近期發表在美國《天體物理學雜志》上。領導這項研究
韋布望遠鏡拍攝首張太陽系外行星圖像
近日,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拍攝到一顆太陽系外行星的直接圖像,這是該空間望遠鏡首次拍攝到相關圖像。由于該望遠鏡的性能比預期的好10倍,未來很可能將看到更多類似圖像。JWST上的NIRCam和MIRI儀器看到的系外行星HIP 65426 b。圖片來源:NASA等 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
《自然》雜志內容精選
各種“組學”中有多少是必要的 剛開始時只有“基因組”和“基因組學”。現在有數千個不同的“組”和“組學”,其中有些已明確成為重要知識體系和研究領域。不過有些就不是這樣,并且還被譴責為沒有必要、無關緊要、毫無意義、不合語法等等。本期《自然》上一篇文章對各種“組學”進行梳理,試圖
研究太陽系有望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9日報道,來自法國巴黎天文臺和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天體物理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團隊證實,于2014年首次映入科學家眼簾的彗星2014 UN271是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大彗星,目前相關論文已被《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快報》接收。 2014 UN271彗星于2014年首次被發現,按照習慣用其
NASA稱韋布空間望遠鏡拍攝到太陽系外行星直接圖像
美國航天局日前表示,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拍攝到一顆太陽系外行星的直接圖像,這是該空間望遠鏡首次拍攝到相關圖像。 據美國航天局介紹,這顆名為“HIP 65426 b”的太陽系外行星是一顆巨型氣態行星,沒有巖石表面,不適宜居住。其質量約為木星的6至12倍,年齡約在1500萬年至2000萬年之間,比地
研究發現太陽系其實不“另類”
近日,由加拿大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所祝偉團隊,以及北京大學東蘇勃、南京大學謝基偉等人,利用國家天文臺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觀測數據重新估計了擁有“超級地球”的恒星比例,發現類似太陽系一樣的不含“超級地球”的系統其實是占絕大多數的。相關研究論文近期發表于《天體物理學報》。 這項研究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