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的基本原理介紹
磁共振(回旋共振除外)其經典唯象描述是:原子、電子及核都具有角動量,其磁矩與相應的角動量之比稱為磁旋比γ。磁矩M 在磁場B中受到轉矩MBsinθ(θ為M與B間夾角)的作用。此轉矩使磁矩繞磁場作進動運動,進動的角頻率ω=γB,ωo稱為拉莫爾頻率。由于阻尼作用,這一進動運動會很快衰減掉,即M達到與B平行,進動就停止。但是,若在磁場B的垂直方向再加一高頻磁場b(ω)(角頻率為ω),則b(ω)作用產生的轉矩使M離開B,與阻尼的作用相反。如果高頻磁場的角頻率與磁矩進動的拉莫爾(角)頻率相等ω =ωo,則b(ω)的作用最強,磁矩M的進動角(M與B角的夾角)也最大。這一現象即為磁共振。 磁共振也可用量子力學描述:恒定磁場B使磁自旋系統的基態能級劈裂,劈裂的能級稱為塞曼能級(見塞曼效應),當自旋量子數S=1/2時,其裂距墹E=gμBB,g為朗德因子,μ為玻爾磁子,e和me為電子的電荷和質量。外加垂直于B的高頻磁場b(ω)時,其光量子能量為......閱讀全文
磁共振的基本原理介紹
磁共振(回旋共振除外)其經典唯象描述是:原子、電子及核都具有角動量,其磁矩與相應的角動量之比稱為磁旋比γ。磁矩M 在磁場B中受到轉矩MBsinθ(θ為M與B間夾角)的作用。此轉矩使磁矩繞磁場作進動運動,進動的角頻率ω=γB,ωo稱為拉莫爾頻率。由于阻尼作用,這一進動運動會很快衰減掉,即M達到與B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原子核的自旋核磁共振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運動引起的。不同的原子核,自旋運動的情況不同,它們可 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數I來表示。自旋量子數與原子的質量數和原子序數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大致分為三種情況,如下表。分類質量數原子序數自旋量子數INMR信號I偶數偶數0無II偶數奇數1,2,3,…(I為整數)有II
核磁共振波譜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就是外加磁場和原子自身的磁場二者頻率一致時就會產生共振,放出一個信號。主要獲得化合物的結構信息。
電子順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電子是具有一定質量和帶負電荷的一種基本粒子,它能進行兩種運動;一種是在圍繞原子核的軌道上運動,另一種是對通過其中心的軸所作的自旋。由于電子的運動產生力矩,在運動中產生電流和磁矩。在外加恒磁場H中,電子磁矩的作用如同細小的磁棒或磁針,由于電子的自旋量子數為1/2,故電子在外磁場中只有兩
核磁共振波譜儀--核磁共振譜儀基本原理
1)?原子核的基本屬性a.原子核的質量和所帶電荷 ——是原子核的最基本屬性。b.原子核的自旋和自旋角動量 ——量子力學中用自旋量子數I描述原子核的運動狀態。原子核的自旋運動具有一定的自旋角動量;其自旋角動量也是量子化的,它與自旋量子數 I 間的關系為:各種核的自旋量子數質量數A原子序數Z自旋量子數I
核磁共振波譜法的基本原理
根據量子力學原理,與電子一樣,原子核也具有自旋角動量,其自旋角動量的具體數值由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數I決定,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數I由如下法則確定:1)中子數和質子數均為偶數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數為0;2)中子數加質子數為奇數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數為半整數(如,1/2, 3/2, 5/2);3)中子數為奇數,質
二維核磁共振譜的基本原理
二維核磁共振譜的出現和發展,是近代核磁共振波譜學的最重要的里程碑。極大地方便了核磁共振的譜圖解析。二維核磁共振譜是有兩個時間變量,經兩次傅里葉變換得到的兩個獨立的頻率變量圖一般把第二個時間變量t2表示采樣時間,第一個時間變量t1則是與 t2無關的獨立變量,是脈沖序列中的某一個變化的時間間隔。二維核磁
磁共振的發展簡史介紹
磁共振是在固體微觀量子理論和無線電微波電子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被發現的。1945年首先在順磁性Mn鹽的水溶液中觀測到順磁共振,第二年,又分別用吸收和感應的方法發現了石蠟和水中質子的核磁共振;用波導諧振腔方法發現了Fe、Co和Ni薄片的鐵磁共振。1950年在室溫附近觀測到固體Cr2O3的反鐵磁共振。
核磁共振波譜法基本原理(一)
(一)原子核的磁性質原子核是帶正電的粒子,實驗證明大多數原子核在做自旋運動,因而具有一定的自旋角動量,用P表示,角動量是一個矢量,其方向服從右手螺旋定則。核由自旋產生的角動量不是任意數值,而是由自旋量子數決定的。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原子核的總角動量P的值為式中,h為普朗克常量;h為角動量的單位,h=h
核磁共振波譜法基本原理(二)
(三)核磁共振條件由于在磁場中具有核磁矩的1H裂分為兩個不同能級,如果在B0的垂直方向用電磁波照射,提供一定的能量,當電磁波的能量(hv)等于兩個能級的能級差△E,則處于低能級的核可以吸收頻率為v的射頻波躍遷到高能級,從而產生核磁共振吸收信號。相鄰核磁能級的能級差為:電磁波的能量:△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