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全力打造“中華牌”超級慧眼
2月27日,國防科工局聯合氣象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云四號的首批衛星云圖。自2016年12月11日成功發射至今,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星上兩大光學載荷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先后順利開機工作并進入在軌測試,成功傳回大量氣象探測數據,圖像細節清晰、波段光譜特征明晰。其中部分數據是國際氣象界迫切期望使用的,除了中國的風云四號氣象衛星,目前沒有任何一顆在軌衛星能夠提供。 風云四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這一類高軌氣象衛星歷來是國際競爭的制高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6年11月19日發射的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GOES-R,以及日本同年11月9日發射的向日葵9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均未搭載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的第三代氣象衛星MTG-I和MTG-S將分別搭載成像輻射計和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前者首顆衛星將于2022年發射。與歐美......閱讀全文
光學生命探測儀簡介
光學生命探測儀俗稱“蛇眼”,是一種用于探測生命跡象的高科技援救設備。它利用光反射進行生命探測。儀器的主體呈管狀非常柔韌,能在瓦礫堆中自由扭動。儀器前面有細小的探頭,可深入極微小的縫隙探測,準確發現被困人員,其深度可達幾十米以上,特別適用于對難以到達的地方進行快速的定性檢查,廣泛應用于礦山、地震、
美國“信使”攜多種探測儀器觀測水星
美國“信使”號水星探測器按計劃將于3月29日從水星軌道傳回首張圖片。從4月4日起,它將正式展開對水星的觀測,以確定水星表面成分,探測水星的神秘磁場以及水星極地區域永久陰影部分是否存在冰。 2011年3月17日,經過15分鐘的近水星制動,減速后的“信使”號被水星捕獲,進入近水星距離20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為“風云四號”打造超級慧眼
日前,我國成功將“風云四號”科研實驗衛星順利送上太空。衛星兩臺關鍵光學主載荷——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由中科院上海技物所承擔研制。據專家介紹,兩臺載荷同時裝載在高軌氣象衛星上,實現高時效對地三維探測在國際上尚屬首次。 “主要光學載荷的性能直接決定了衛星觀測能力的強弱。”該項
驕傲!三臺安徽造儀器升空“看”污染
5月9日凌晨2時28分,我國首顆高分辨率大氣環境觀測衛星——高分五號成功發射。 高分五號衛星 它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也是我國高分專項中一顆重要的科研衛星。它填補了國產衛星無法有效探測區域大氣污染氣體的空白,可滿足環境綜合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是
“龍江二號”完成世界首例地月轉移環月飛行
15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發布,由該校自主研制的月球軌道超長波天文觀測微衛星“龍江二號”已進入環月軌道,搭載的沙特相機等載荷全部正常開機,成為全球首個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的微衛星。 ? 今年5月21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研制的“龍江一號”、“龍江二號”兩顆月球
氣體持率光學探測儀簡述
氣體持率光學探測儀,是在互為直角的四個測量壁上裝有感光探頭,測量從儀器的發光二極管(LED)發射出來并被周圍液體反射的光線,反射的光線通過感光二極管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從這個信號中可以計算出當前位置的水持率Yw和氣泡個數Bc。反射光線的強度,與周圍液體的密度和液體種類有直接的關系。在氣體中的反
光學生命探測儀原理簡介
光學生命探測儀是利用光反射進行生命探測,它集聲音和視頻圖像于一體,主要通過高清晰紅外(自主式微光)攝像頭與高靈敏度聲音探測器,可探測廢墟下人員聲音和視頻圖像,能夠準確發現被困人員,其深度可達幾十米以上,因此被譽為“蛇眼”。 儀器的主體呈管狀非常柔韌,能在瓦礫堆中自由扭動。儀器前面有細小的探頭,
光學生命探測儀的背景介紹
每次提及地震,生命探測儀是各種媒體報道出現頻率最高的器材之一。 一般而言,生命探測儀可以分為光學生命探測儀、熱紅外生命探測儀和聲波生命探測儀。 生命探測儀的原理極其簡單,因為只要是生命,身體之中就會有著許多特別的生命信息,這些生命信息會通過各種能量方式表現在身體外部,比如聲波、超聲波、電波、
“高分五號”衛星大氣環境載荷通過在軌測試評審
12月21日上午,由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制的、搭載在“高分五號”衛星上的核心載荷——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EMI)、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GMI)和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DPC)通過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環境衛星項目辦組織的在軌測試總結評審。 三臺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全力打造“中華牌”超級慧眼
2月27日,國防科工局聯合氣象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云四號的首批衛星云圖。自2016年12月11日成功發射至今,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星上兩大光學載荷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先后順利開機工作并進入在軌測試,成功傳回大量氣象探測數據,圖像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