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蘭州火車站,沿著天水南路一路向北,走上天水中路,經過蘭州大學,遠遠地能望見蘭州飯店。蘭州飯店的對面,立著一棟簡易的寫字樓,上面寫著幾個藍色的大字——中科院近代物理所。 60年前,這個研究所只有一棟3層的小樓,研究人員全部到齊剛好坐滿一個小會議室。60年后,這里擁有了14個研究實驗平臺,在職員工919人,被稱為“國家重離子科學研究基地”。 整整一甲子,春華秋實間,時間賦予了近代物理所何種生命積淀?近代物理給歷史留下了哪些時代光芒?讓我們一起穿過時空的長廊,走近這支在祖國西部扎根了60年的科研隊伍。 1957~1973: 從無到有的那些歲月 它的誕生,源于國家的發展需求。 為了發展我國的原子能和核科學事業,1955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有計劃地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部署,并決定在大西北建立一個核科學研究基地。1956年,周恩來總理指示:“應在蘭州設一原子核科學研究點。” 于是,一個重大的工程開始醞釀。1957年,著名核......閱讀全文
如果把地球物理勘探比作給地球做超聲波掃描,那么描述埋在地下油氣藏的疊前地震反演及軟件相當于給油氣藏做B超。現在有一種整體技術,攻克了制約多類型復雜油氣藏疊前地震描述和油氣識別的技術瓶頸,在巖石物理機制、反演精度、油氣識別可靠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相當于給復雜油氣藏照出信息更加豐富的“彩超”,這
12月27日,青海省科技廳組織有關專家對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承擔的青海省高新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項目“利用冷能預富集油田水鋰銣鍶鈣的技術研究”進行驗收。 青海油田鹵水是新近受到研發關注的鹵水資源,鄭綿平院士將其譽為“地下柴達木”,可見其資源的重要性。南翼山地區油田水資源量巨大,水質類型屬蘇林氏
“必須從國家戰略頂層設計層面,把好戰略性資源出口和破壞性開發的尺度,用政策機制調控當前不當的戰略性資源經濟行為,保障我們寶貴的戰略資源不再遭到掠奪性破壞”——11月15日在京舉行的“第四屆創新中國論壇”,以國家戰略資源保障體系建設為主題,觀點犀利,見仁見智,對國家的礦產資源保障體系建設問題,從
8月17日至18日,2010年中西部地區無機化學化工學術研討會在青海鹽湖所學術報告廳召開。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界的一百多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交流中西部地區無機化學化工科學研究,研討中西部地區無機化學化工未來的發展。 17日的開幕式由青海鹽湖所研究員、青海省化學會
編者按: 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現,讓中國石油工業徹底甩掉了“貧油論”的帽子,對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貢獻巨大。然而,在這一重大科學發現面前,中國地質學界享有尊崇地位的李四光、黃汲清和謝家榮三位大家,到底誰的貢獻更大,多年來爭議不止。如今一種新的觀點認為,大慶油田并非中國人
從明年開始,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科學部(以下簡稱“化學部”)項目的科研人員會發現“出大事”了——化學部延續了30年的七大傳統學科居然變成了八個,而且相應的學科申請代碼也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調整。 化學部主任、中科院院士張希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基金委領導支持下,化學部結合國際國內化學
1月21日,2018中國科學院年度人物及團隊正式在京發布,6位個人、兩個團隊獲得這一榮譽,這也是中國科學院首次評選表彰這一殊榮。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侯建國出席并頒獎,他表示,全院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向年度人物和年度團隊學習,向身邊的先進典型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