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2018中國科學院年度人物及團隊正式在京發布,6位個人、兩個團隊獲得這一榮譽,這也是中國科學院首次評選表彰這一殊榮。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侯建國出席并頒獎,他表示,全院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向年度人物和年度團隊學習,向身邊的先進典型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黨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為實現“四個率先”目標要求、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為落實中組部、中宣部《關于在廣大知識分子中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通知》要求,2018年中科院黨組在全院部署開展了“講愛國奉獻、當時代先鋒”主題活動,通過建立一批黨員主題教育基地,深入挖掘老一輩科學家對黨忠誠、愛國奉獻的家國情懷,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勇擔新使命、展現新作為。為了激勵更多的科技工作者開拓進取,爭當先鋒,中科院組織開展了“一所一人一事”先進事跡征集評選活動和2018中科院年度人物及團隊的評選,通過......閱讀全文
6月9日,科學中國人(2011)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暨2012科學中國人論壇在北京召開。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郭瑞庭研究員以其長年在工業酶、醫藥酶蛋白結構解析及基因改造之研究成果,榮獲科學中國人(2011)年度人物基礎研究類年度人物。本次活動授予基礎研究、機械與運載等10個領域共
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院長格奧爾基(右三)與山東理工大學張鐵柱校長(右二)以及山東理工大學蘭玉彬教授(右四)等合影。 又是一年春色好。3月27日,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頒發外籍院士證書暨山東理工大學—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合作簽約儀式在山東理工大學舉行。據悉,這是中國學者首次當選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6月10日,科學中國人2010年度人物在北京揭曉。此次,共評選出在2010年為我國科技進步做出重要貢獻的年度人物,其中包括劉光鼎、朱清時等知名院士,并頒發四項特別獎。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光鼎獲“終身成就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輝陽生命工程有限公司
2月8日,“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中國科學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孫家棟,中國科學院院士、九三學社中央常委、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當選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 87歲的孫家棟是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日前,由《科學中國人》雜志社主辦的“科學中國人(2013)年度人物”揭曉。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天宮一號”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宏,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中國4G掌門人”、東南大學教授尤肖虎等80位科學家獲獎。 本屆年度人物特設5項
科學中國人(2011)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暨2012科學中國人論壇6月9日在京召開,授予基礎研究、機械與運載等10個領域共80人“科學中國人(2011)年度人物獎”,同時頒發“終身成就獎”等4個特別獎,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徐光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內科教授陳
近日,科學中國人(2011)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暨2012科學中國人論壇在京舉行。 2011年度人物獎共授予來自基礎研究、機械與運載等10個領域的8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徐光憲,中科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內科教授陳可冀獲“終身成就獎”;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獲
物理諾獎至今已頒發112輪,共產生209位獲獎者。物理諾獎的宗旨是獎勵 “在物理領域做出最重要發現或者發明的人”,如此而已。諾獎由私人基金會頒發,沒有公平不公平的問題。對物理諾獎不該想當然地加入我們自家特色的誤解。物理諾獎得主中堪稱大物理學家者約占三分之一左右,反過來看,愛因斯坦、玻恩這樣的一代
1、屠呦呦,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談及她的獲獎歷程,最耀眼的榮譽莫過于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了。她也是中國大陸第一個榮獲自然科學領域諾獎的科學家、女科學家。 屠呦呦創新性地使用了低溫萃取方法提煉出了可以治療瘧疾的青蒿素。作為目前世界范圍內最主要的抗瘧藥物,
近日,由32個國家的152家中文媒體共同選出的“2010年全球海外華人社區十大新聞人物”揭曉,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友孫大文躋身其中。據介紹,這是繼2008年及2009年之后,再度由海外華文傳媒協會牽頭選出年度“全球海外華人社區十大新聞人物”。 據了解,孫大文從本科到博
在我國科學界,兩院院士一直是最高榮譽。兩院院士評選一般每兩年舉行一次,每次僅僅選出一百多人,歷年當選的兩院院士也不過數千人。然而,在我國科學界中,依然存在為數不多的夫妻都是兩院院士的事例。 這些科學家伉儷大都攜手于同一研究領域,在科學長空,他們的名字互相輝映。是執著的追求使他們發現了彼此,在他
2019年6月27日,兩年一次的亞太材料科學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APAM)會議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召開。 會議選舉出新的院士(Academician)32名,副院士(Associate Academician)12名。其中我國大陸有16人當
《科學》雜志每年會評出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最為重要的十大科學突破(Science Breakthrough)。今年,奪得年度突破桂冠的是“單細胞水平細胞譜系追蹤技術”,幫助破獲多起懸案的法醫系譜技術、#MeToo 運動等也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賀建奎前兩天被《自然》雜志評為年度人物后,其主導的基
2014年,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非洲埃博拉疫情來勢洶洶時,高福院士臨危受命,作為中國疾控中心移動實驗室檢測隊負責人,帶領隊員遠赴西非國家塞拉利昂,投入了一場與病毒對抗的鏖戰。 然而,對高福來說,這種讓人聽著都心驚肉跳的經歷,卻早已是家常便飯。
在今晚歡快的北京“科學之夜”上,公布了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1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是:1.嫦娥三號月面軟著陸開展科學探測。2.神舟十號飛船發射成功。3.首次在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9月21日 北京市科委正式對外發布了2018年度 首都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 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入選人員名單 領軍人才工程 領軍人才工程是《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十二項重點人才工程之一,是針對50周歲以下的中青年科技帶頭人,突出對領軍人才自身發展
作為首創“雞尾酒療法”、被《時代》雜志稱為“打敗艾滋病的人”,何大一更希望大家關注到,艾滋病并沒有因為“雞尾酒療法”的發明而攻克。但即使艾滋病可能根本沒有辦法治愈,他還是選擇將自己的余生全部奉獻給這項研究。 近日,由鳳凰衛視聯合海內外十余家知名華文媒體和機構評選
2016年版的《自然》年度十大人物今天(12月19日)公布了,這是《自然》選出的在今年對于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十個人。“今年的名單突顯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在天文學,生殖生物學和少數族裔在科學領域的權利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ichard Monastersky,《自然》的特寫編輯表示,“
基因編輯技術的飛速發展, 特別是近年來CRISPR技術的廣泛應用, 使得人類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和修飾基因組的能力. CRISPR技術來源于細菌本身對抗噬菌體的“免疫系統”. 這項技術利用單鏈引導RNA(sgRNA)和Cas9蛋白, 可以在體內和體外簡單、迅速、低成本實現基因編輯. 2012年以
日前,“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組委會再公布被提名人——艾滋病研究專家何大一博士。 據悉,“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由鳳凰衛視和鳳凰新媒體發起,旨在推舉及表彰2014-2015年度在不同領域成就卓著、對世界具影響力并受全世界關注的華人典范,頒受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以
許振超 踐行“工匠精神”的優秀代表 許振超,男,漢族,中共黨員,1950年1月出生,山東榮成人,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固機高級經理,中華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兼職),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他立足本職,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自學成才,苦練技術,練就了“一鉤準”“一鉤凈”“無聲響
來自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染色質松散因子Gadd45a能顯著提高重編程效率,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重編程早期的異染色質變化規律,篩選到新型因子,還建立了篩選染色質松散因子的平臺,能廣泛應用于細胞命運轉換中。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EMBO Reports雜志在線版上,領導這一研究
他發表了400余篇論文,引用7萬余次,4次入選麻省理工年度技術突破,新創多家成功企業,轉化50余項專利技術,每天卻只有4個小時秘密工作時間。他是John A Rogers,年僅49歲,美國科學院、工程院、藝術與科學院三院院士,柔性電子的先驅人物。今天,他為知社講述他創新創業的傳奇故事:研究的緣起
基因敲除猴:從靈長類親戚看人類 全球首只經過基因靶向修飾的小猴在云南誕生,標志著我國在轉基因靈長類動物模型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該研究成果2014年1月30日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細胞》(Cell)上發表后,受到全球科學界關注。 2013年10月,1個基因敲除的獼猴出生;11月,3個基因敲
人物介紹: 葛昌純,1934年出生,浙江平湖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1952年畢業于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即唐山交大)。1980年獲德國Dresden技術大學工學博士學位。 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功能梯度材料
日前在中國科學院京區生命科學2010年度研究生論壇上,一個背著很大書包、穿著綠色戶外裝的年輕人,顯得特別忙碌。他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會主席鄭義艷,也是此次研究生論壇的承辦組織者。 該論壇最早舉辦于2004年,原為不定期論壇,自從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院成立以來,生科院便承擔起了研究生論壇
人物介紹: 母國光 (1931年~2012年),遼寧錦西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光學學會(OSA)、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會士。1952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物理系,后留校任教,1986年~1995年任南開大學校長。 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光學學會理
【人物介紹】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會長。主要從事細胞凋亡及膜蛋白兩個領域的研究。曾獲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瑞典皇家科學院頒
當地時間10月3日,201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Frances H. Arnold在“酶的定向進化(the directed evolution of enzymes)”方面的研究,另一半授予美國密蘇里大學科學家G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