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檢驗的準確性在如今的醫療實踐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獲得高質量標本,精準的結果,醫護人員必須了解從采血方式到血樣運輸儲存等多種非疾病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了解了以下的影響因素你就會知道,獲得一份正確的血常規結果也不是簡單的事。(一)靜脈血與末梢血(指尖血)應用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的檢測結果具有顯著差異,末梢血的穩定性低于靜脈血(和動脈血),應用靜脈采血的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的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如果以靜脈血標本檢測為標準,則指尖血檢測的WBC結果偏高,RBC、HGB、PLT結果偏低。采集指尖血的過程中經常有以下因素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①手指溫度偏低、末梢血循環不良或貧血患者,針刺一定深度后,血流不暢,當過分擠壓采血部位后,組織液會滲進血標本中從而影響結果的準確性。②采血速度過慢,容易造成標本內有凝塊,導致細胞減少或計數分布不均勻。指尖血檢測時,組織液的摻入會相應稀釋了血標本致使細胞計數(RBC、PLT)偏低,HGB偏低......閱讀全文
實驗室檢驗的準確性在如今的醫療實踐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獲得高質量標本,精準的結果,醫護人員必須了解從采血方式到血樣運輸儲存等多種非疾病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了解了以下的影響因素你就會知道,獲得一份正確的血常規結果也不是簡單的事。(一)靜脈血與末梢血(指尖血)應用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的檢測
無論是健康體檢,還是住院檢查,血常規化驗幾乎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面對密密麻麻20多項的血常規化驗單,很多人往往只會看上面的箭頭,向上表示結果高出正常值,向下則表示低于正常值。但具體到每一項升高或降低的意義又是什么呢?化驗單重點看三種細胞計數血常規之所以叫“常規”,就是因為這個檢查太重要了,從一張化驗
我們一定不能忽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快來了解下血常規體檢是怎么一回事吧~時光飛逝,馬上就快到年關了,很多小伙伴的單位都組織了年終體檢,血常規檢查是檢查的基本項目啦~拿到那張血常規檢查單,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淋巴細胞......看到各項數據,不少人表示蒙查查,某些指標超出正常值范圍,心里不免有些擔心害
血常規中除了 WBC 計數、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計數和百分比外,還有中值細胞(三分類法)或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的計數和百分比(五分類法),這些值都有其不同的意義。比如:(1)中性粒細胞的減少或缺乏可見于各種感染,也可能繼發于腫瘤、中毒或服用某些藥物之后,但無論是什么原因所致,中性粒細
前言 前段時間,一則爆炸性的新聞出現在大眾視野,那就是日本批準人獸雜交胚胎實驗,這則新聞一時間激起千層浪,諺語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人和動物存在著千差萬別,那如果真的人和動物交雜了,那生出來的東東是……,聽起來都讓人不寒而栗。這不,前些天也遇到了一例異常的血常規結果,但后來
一天上午,一位本院員工拿來幾張化驗單 ,說自己媽媽在急診化驗了心肌酶七項,為什么同一張報告上的CK-MB一個正常,一個卻超出檢測范圍?而且CK-MB大于CK。說你們機器是不是壞掉了,讓用門診的生化機器再幫他驗一個。我看了一下報告,心肌酶四項里的CK-MB>300,而心梗三項里的CK-M
1血紅蛋白濃度(Hb)介紹:血紅蛋白濃度指單位提及(L)血液內所含的血紅蛋白的量,血紅蛋白又稱血色素,是紅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能與氧結合,運輸氧和二氧化碳。正常值:男性 120~160g/L女性 110~150g/L新生兒 170~200g/L臨床意義:血紅蛋白增高:降低的臨床意義基本和紅細胞計數的
這樣的一份血常規結果映入眼簾,顯而易見,是有問題的。問題在哪里?你們都找出來了嗎?我發了個朋友圈,到目前為止,有好幾種不同的回答。看數值,從上往下看,有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RBC和Hb不遵循"33"原則,Hb減少的程度要遠遠大于RBC減少的程度,這種情況多見于小細胞低
細菌細胞聚集并產生凝聚彼此的一種粘稠物,這種像膠水一樣的結構允許細菌形成更復雜得有機體,這種生物膜幾乎無處不在,例如你家未清潔的淋浴噴頭、公園湖泊表面等等。它們的“好處”是保護細菌免受潛在藥物傷害,當生物膜入侵進入人體或殘留于手術縫合線和導管時,就變成了人類致命的敵人。在高度發達的美國,在醫院每
1、紅細胞計數(RBC)▼ 紅細胞計數,是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紅細胞數目,對于提示累及紅細胞系統的疾病有重要意義。正常值:男性 (4.0~5.5)×10^12/L;女性 (3.5~5.0)×10^12/L;新生兒 (6.0~7.0)×10^12/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