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評出“201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中國氣象局12月30日發布了“201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秋冬春特大干旱刷新西南地區氣象記錄”和“印度遭嚴重高溫干旱,最高氣溫逼近50攝氏度”分別成為2010年度最受關注的國內和國外天氣氣候事件。 “201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投票評選活動由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主辦。由評審專家初選出國內15個、國外15個天氣氣候事件后,12月1日至22日,公眾登錄網絡參與投票,并最終評選出了“201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2010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是:秋冬春特大干旱突破西南地區氣象歷史記錄;甘肅舟曲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新疆北部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雪災;14次強降雨輪番襲擊,南方汛情嚴重;東北、華北冬春持續低溫40年來罕;10月海南出現1961年以來同期罕見強降水;云貴川等地汛期頻發泥石流、滑坡災害;東北初夏炎熱,最高溫度達40攝氏度;3月江南出現歷史罕見早汛;強沙......閱讀全文
總結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洪水、干旱、高溫、臺風、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形成災害,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損失。據估計,1991-2000年的十年里,全球每年收到氣象水文災害影響的平均人數為2.11億,是因戰爭沖
2021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
12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了2021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入選2021年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的是:北方降水偏多,居歷史第二;“21.7”河南特大暴雨創大陸小時氣象觀測紀錄;華南階段性氣象干旱造成嚴重影響;臺風“煙花”長時間陸上滯留破紀錄;12月超強臺風影響南海歷史罕見;1月中東部、2月
“2014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
12月30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2014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1949年以來最強臺風‘威馬遜’襲擊華南”和“1月7日美國紐約度過118年來最冷一天”分別成為2014年度最受公眾關注的國內外天氣氣候事件。 “2014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由中國氣象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我們如何應對?
8月31日,福建長樂潭頭邊防派出所官兵在轄區碼頭幫助漁民轉移船上物品。當日,隨著今年第8號熱帶風暴“南川”的逼近,福建沿海漁民陸續回港避風。宋連春丁一匯 今年以來,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歐一些國家和地區氣候十分異常。 導致這些氣候異常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對頻走極
霧霾籠罩等入選2013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在2013年底召開的中國氣象局月度新聞發布會上,“2013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 2013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為:1月份4次霧霾過程籠罩30個省(區、市);夏季1951年來最強高溫熱浪襲擊南方;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發威,華南被11個臺風“轟炸”;“菲特”臺風增雨,浙江余姚成“一
中國氣象局評出“201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中國氣象局12月30日發布了“201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秋冬春特大干旱刷新西南地區氣象記錄”和“印度遭嚴重高溫干旱,最高氣溫逼近50攝氏度”分別成為2010年度最受關注的國內和國外天氣氣候事件。 “201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投票評選活動由中國氣象局應急
沙塵天氣強弱主要取決于天氣氣候因素
沙塵暴是影響我國北方的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這種災害雖不像臺風、地震那樣給人類帶來突發性和毀滅性的災難,但其常年季節性的侵擾,對國民經濟建設造成的損失較大,尤其是大氣沙塵氣溶膠突發性增多和遠距離輸送,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空氣污染以及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視。 沙塵天氣與沙塵暴 沙塵天氣與沙塵
中國氣候公報:2021年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強發
1日,中國氣象局對外公布的《2021年中國氣候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21年,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強發,氣候年景整體偏差。 當天,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對《公報》有關內容進行發布。 肖潺表示,2021年,中國氣溫高、降水多,暖濕特征明顯,澇重于旱,極
極端天氣頻發仍無助氣候談判
路透社日前發表文章稱,?2010年極端天氣頻現,這會激起更多的人強烈要求采取行動以應對全球變暖,但卻不可能打破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的僵局。造成僵局的關鍵因素在于富國和窮國之間如何進行任務分配。 例如,今年巴基斯坦指責稱,人類的溫室氣體排放使其遭遇特大洪水災害,致
海洋如何影響我們的氣候和天氣?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30.shtm 從浩瀚的宇宙鳥瞰,地球呈深邃的湛藍色,那是占其表面積70%以上海洋的顏色。 海洋,是風雨源泉,是巨大的“調節器”,對穩定氣候至關重要。然而,據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的氣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