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巴斯德所等發現惡性瘧原蟲實現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7月3日,《自然》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陸斌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了惡性瘧原蟲在人體內實現免疫逃逸的表觀遺傳分子機制,并為研制新型瘧疾疫苗提供了實驗基礎。針對該研究結果,《自然》于7月3日專設“瘧疾論壇”板塊進行了討論。來自美國Stowers醫學研究所的 Jerry Workman博士與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Mats Wahlgren博士指出:“該研究結果對人們更好地理解真核生物基因調控以及瘧疾疫苗的研發所具有的科學意義”。 瘧疾是一種主要的熱帶寄生蟲病。由惡性瘧原蟲引發的惡性瘧疾每年在全世界范圍內造成至少100萬人死亡、3-5億人感病,是最嚴重的一種寄生蟲病。由于當前并無有效的瘧疾疫苗,新型瘧疾疫苗的研發已成為世界醫學健康領域的當務之急。 惡性瘧原蟲的基因組編碼一個由60個基因組成的var基因家族。該基因家族的蛋白翻譯產物PfEMP1在惡性瘧原蟲感染紅細胞后可被運輸至紅細胞膜表面,是一......閱讀全文
江陸斌小組揭示惡性瘧原蟲免疫逃逸分子機制
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獲悉,該所江陸斌研究組在最新研究中,首次發現惡性瘧原蟲在人體內實現免疫逃逸的表觀遺傳分子機制,為研制新型瘧疾疫苗提供了實驗基礎。日前,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同時,針對該研究結果,該刊還專設“瘧疾論壇”板塊進行了討論。來自美國Stowers醫學研究所的Je
上海巴斯德所等發現惡性瘧原蟲實現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7月3日,《自然》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陸斌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了惡性瘧原蟲在人體內實現免疫逃逸的表觀遺傳分子機制,并為研制新型瘧疾疫苗提供了實驗基礎。針對該研究結果,《自然》于7月3日專設“瘧疾論壇”板塊進行了討論。來自美國Stowers醫學研究所的 Jerry Wo
新瘧疾疫苗:奇跡還是泡影?
發燒、寒戰、嘔吐、頭痛甚至意識模糊,這些都是瘧疾每年帶給兩億新增患者的痛苦癥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僅2015年全世界就有2.14億人感染瘧疾,其中43.8萬人因此喪命。雖然瘧疾疫苗研究已經持續一個世紀,但大多數只含有病原蟲單個分子,不能提供足夠免疫力,至今仍無高效疫苗問世。 大部分瘧疾病例由
新瘧疾疫苗:奇跡還是泡影?
發燒、寒戰、嘔吐、頭痛甚至意識模糊,這些都是瘧疾每年帶給兩億新增患者的痛苦癥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僅2015年全世界就有2.14億人感染瘧疾,其中43.8萬人因此喪命。雖然瘧疾疫苗研究已經持續一個世紀,但大多數只含有病原蟲單個分子,不能提供足夠免疫力,至今仍無高效疫苗問世。 大部分瘧疾病例由
“不完美”瘧疾疫苗走向市場
完美與好不應該是敵人,特別是在對抗像瘧疾這樣的毀滅性疾病時更是如此。一種新的疫苗正在迅速進入瘧疾藥物的市場,在接種該疫苗的大齡兒童中,有不到一半的孩子實現了成功預防。 從2009年3月起研究人員就開始了大規模的被稱為RTS,S(其成分的縮寫)的疫苗研究。2011年報告的初步結果表明:對5到
Nature子刊:潛在的瘧疾疫苗
惡性瘧原蟲裂殖子入侵人紅細胞,是一個復雜的多步驟過程,由宿主受體和寄生蟲配體之間的特殊相互作用介導。日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科學家們,發現了瘧原蟲入侵人紅細胞期間的一個關鍵過程,更重要的是,他們還發現了一種方法來阻止這個入侵過程。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的Nature Commu
巴斯德效應的產生原理
巴斯德觀察到,在微生物發酵中,氧濃度增加能抑制酒精發酵,這個現象被命名為巴斯德效應。就是說,低濃度的氧,有利于發酵;高濃度的氧,抑制發酵,而促進有氧呼吸,同時使糖酵解速率減慢,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能量和把來自糖的碳用于合成反應。這是因為有NADH可穿梭進入線粒體而氧化而抑制了乳酸的生成。缺氧時NADH不
世衛組織或批準首個瘧疾疫苗
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建議的專家,即將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會議上推薦全球首個瘧疾疫苗的使用。 每年,瘧疾導致50萬名5歲以下非洲兒童死亡。今年4月,由葛蘭素史克制藥公司制造的RTS,S疫苗進行了大規模試驗。研究發現,在接受了3劑疫苗注射并在18個月后接受加強劑量注射的5歲以上兒童中,隨后
BioNTech將開發基于mRNA的瘧疾疫苗
2020年12月,BioNTech的BNT162b2成為首個獲得緊急使用授權的COVID-19信使RNA (mRNA)疫苗。現在,這家德國公司啟動了其瘧疾項目,旨在成功生產瘧疾疫苗,并在非洲實現可持續的生產和供應。 據該公司稱,它將評估各種具
巴斯德氏菌屬的簡介
細菌界、朊細菌門、γ-朊細菌組、發酵桿菌綱、巴斯德氏菌目、巴斯德氏菌科中的一屬G-細菌。寄生于人、哺乳動物和鳥類中,有的是病原菌。細胞球狀、桿狀或多形態,大小為0.3~1.0μm ×1~2μm,單生、成對或排列成短鏈。細胞的兩端易染上色。新分離的有毒菌株通常產生糖質莢膜(例如透明質酸莢膜),移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