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培養細菌是根據細菌的生理需求和繁殖規律,用人工方法提供給細菌所需的各種條件下培養細菌。這對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診治及生物制品的研制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培養基 培養基時人工培植的適合細菌生長繁殖的營養物制品,培養基的PH值一般為7.2-7.6,經滅菌后才能使用。根據培養基用途不同可將培養基分為以下幾種: (1)基礎培養基:含有細菌生長繁殖所需的基本營養物質,zui常用的是肉湯培養基,即在牛肉浸液中加入適量的蛋白胨、氯化鈉、磷酸鹽、調節PH值為7.2-7.6,經滅菌處理后可供大多數細菌培養用。 (2)營養培養基:在基礎培養基中加入葡萄糖、血液、血清、酵母浸液等營養物質,供營養要求高的細菌生長。 (3)選擇培養基:在培養基中加入某些化學化學物質,以抑制某些細菌生長,而有利于另一類細菌生長繁殖,從而將后者從混雜的細菌群眾選擇分離出來。如SS瓊脂培養基中的膽鹽、煌綠等可疑值革蘭陽性菌和大腸埃希菌,從......閱讀全文
1928年,英國微生物學家亞歷山大·費萊明首次從青霉菌中發現了具有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活性的青霉素,從此進入了抗生素的黃金時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青霉素作為一線藥用抗生素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大大降低了由于傷口處細菌感染而引起的死亡幾率,因此名聲大噪的“神藥”青霉素的價格曾一度比黃金還要昂貴。此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于 2016 年正式落地中國,次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Innovators Under 35)中國榜單正式發布!四年成長、四屆榜單,我們持續關注和發掘中國科技發展中不斷崛起的新興力量。從實驗室里最新的技術研發成果,到各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業者們所取得的里程碑式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定義概述克隆技術 [1]克隆是英文“clone”一詞的音譯,在臺灣與港澳一般意譯為復制或轉殖,是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之后代的過程.科學家把人工遺傳操作動物繁殖的過程叫克隆,這門生物技術叫克隆技術,其本身的含義是無性繁殖,即由同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