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感染的治療要求抗菌藥物能夠通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并使CNS中的藥物濃度達到足以根除感染病原體的水平。 CNS感染一直都是神經科面臨的一大難題,尤其在圍手術期,患者一旦發生感染,將嚴重影響臨床療效與預后,甚至危及生命。雖然抗菌藥物廣泛應用于CNS感染的治療與預防,但由于BBB的存在,部分抗菌藥物難以有效通過BBB進入CNS,達到有效抗菌濃度,從而影響抗感染效果。通過對抗菌藥物透過BBB的研究,為CNS感染的治療與預防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和用藥指導,現綜述如下。 1.CNS感染的病理生理學病原體通過兩種主要機制進入CNS:血液或直接接種(如創傷、分流)。BBB是防御病原體的主要手段,其主要功能是調節CNS的底物進入和維持體內平衡。血腦屏障的內皮細胞形成緊密連接,阻止外來物(如細菌或某些藥物)被動擴......閱讀全文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一直都是神經外科面臨的一大難題,尤其在圍手術期,患者一旦發生感染,將嚴重影響臨床療效與預后,甚至危及生命。雖然抗菌藥物廣泛應用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治療與預防,但由于血腦屏障的存在,部分抗菌藥物難以有效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達到有效抗菌濃度,從而影響抗感染效果。因此,通過對
膿毒癥相關性腦病(sepsis 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是一種全身炎性反應所引起的彌散性腦功能障礙,以意識改變為特征,可有譫妄、昏迷、癲癇發作或局灶性神經系統體征,是ICU中常見的膿毒癥并發癥。膿毒癥患者并發SAE,其病死率增加20%左右。由于SAE診斷標準尚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隨著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的出現,腫瘤免疫治療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CAR-T細胞治療作為一種新興的腫瘤免疫治療手段,近年來取得了極大的進展,尤其是在復發/難治性惡性B細胞腫瘤的治療方面
根據中國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網站公示信息,截止6月30日,上半年共計有107項(按受理號統計)上市申請被正式納入優先審評,包括57項新藥上市申請和50項仿制藥上市申請。 在創新藥方面,除了已獲批的藥物,目前還有50項新藥上市申請正在審評審批中,涉及35款藥物。從納入優先審評理由來看
在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中,超過99%都是細菌。人體正常的腸道細菌種類有500~1000 種。人腸道中的細菌細胞數達100萬億個,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 78 %,然而人體細胞總數也不過10萬億個,這意味著胃腸道內的細菌總數比人體細胞總數還多10倍。 腸道細菌不僅數量龐大,種類也繁多。占主要地位的是厚
導讀:肝硬化患者往往死于其并發癥,上消化道出血為肝硬化最常見的并發癥,而肝性腦病(HE)是肝硬化最常見的死亡原因。肝移植是根治肝硬化的唯一方法,且目前技術較為成熟,然而由于肝臟供體短缺、花費高、部分地區未能開展等諸多因素,大部分患者無法接受肝移植治療。因此對于肝硬化患者,主要在于早期發現和延緩病
導讀:肝硬化患者往往死于其并發癥,上消化道出血為肝硬化最常見的并發癥,而肝性腦病(HE)是肝硬化最常見的死亡原因。肝移植是根治肝硬化的唯一方法,且目前技術較為成熟,然而由于肝臟供體短缺、花費高、部分地區未能開展等諸多因素,大部分患者無法接受肝移植治療。因此對于肝硬化患者,主要在于早期發現和延緩病
導讀:肝硬化患者往往死于其并發癥,上消化道出血為肝硬化最常見的并發癥,而肝性腦病(HE)是肝硬化最常見的死亡原因。肝移植是根治肝硬化的唯一方法,且目前技術較為成熟,然而由于肝臟供體短缺、花費高、部分地區未能開展等諸多因素,大部分患者無法接受肝移植治療。因此對于肝硬化患者,主要在于早期發現和延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