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微生物領域都有哪些驚人發現?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的序幕。 到20世紀末,隨著分子生物學理論逐漸豐富,生物學技術日益成熟,伴隨模式動物、基因工程動物的開發與應用,使腸道微生物生理功能研究成為可能。2007年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正式啟動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Human MicrobiomeProject)」,而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人體與環境健康的微生物組共性技術研究」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組計劃」也于2017年正式啟動。 人類對微生物的認識態度經歷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恐菌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抗菌時代」,發展到現在,已經進入了保護有益菌、抑制有害......閱讀全文
2018年微生物領域都有哪些驚人發現?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Nature驚人發現:誰可媲美微生物組
Nature驚人發現:誰可媲美微生物組 來自紐約大學Langone醫學中心的微生物學家說,他們獲得了第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證實,天然存在于腸道中的病毒(他們將其稱作為“病毒組”(virome))像居住在腸道中、構成“微生物組”(microbiome)的細菌一樣發揮了維持健康以及對抗
驚人發現:微生物組影響組織再生和修復
最近,美國Stowers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微生物組的構成,與宿主的免疫反應、機體的自愈能力之間,有一種明確的聯系。 他們發現,渦蟲微生物群落的一個急劇變化,可使得這種淡水扁蟲失去它的再生能力。這種相同的變化在人類炎癥性疾病中也曾被觀察到,但是,之前科學家曾經嘗試在較低等生物(如果蠅和斑
《自然》發布基因測序驚人發現
導讀:羅里達州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讓研究人員得以窺探了從魚類、花到腫瘤,生物體是如何響應快速的環境變化而進化的。研究結果有可能會對包括氣候變化和癌癥治療在內的許多研究領域造成廣泛的連鎖效應。這一切都是因為孔雀魚(guppies)。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生物科學教授Kimberly Hughes及研
Cell驚人發現:酵母也有記憶
酵母可以通過無性繁殖,經有絲分裂產生基因型相同的子細胞,也可以通過有性繁殖,與另一個酵母相互融合,形成擁有兩套染色體的雜合子。能相互融合的酵母細胞為了彼此靠近,會釋放出特定的信息素。酵母發現彼此后,就會停止細胞分裂,形成特殊突起相互接觸。如果兩個酵母沒有成功接觸,它們就會繼續進行無性繁殖。
Science驚人發現:缺氧可以救命?
對大多數生物來說,氧氣對于生命至關重要。但生物學是復雜的,希望能夠治療線粒體缺陷疾病的一些研究人員現在提出,反過來有可能也是正確的:剝奪細胞的氧氣可能對健康大有益處。盡管這一意外的想法迄今只在細胞和動物身上進行了測試驗證,一些科學家已經在考慮降低氧水平是否可以治療某些罕見但卻致命的疾病。 這一
太平洋科考發現珊瑚礁微生物多樣性極為驚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95.shtm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太平洋珊瑚調查發現,世界珊瑚礁的遺傳多樣性可能比研究人員之前認為的要多。 科學家乘坐塔拉號科考船潛水約3000次以收集樣本。圖片來源:Pete West/Ta
PNAS驚人發現-肺炎會損害DNA
肺炎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肺炎的一種最常見致病菌,可能會損害肺細胞的DNA。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六月十五日的《PNAS》雜志。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與科技聯盟(Singapore-MIT Alliance for Research and Te
Cell驚人發現:會傳染的癌癥
數十年來,白血病爆發毀滅了北美東海岸的一些軟殼蛤(soft-shell clams)種群,其卻是由于惡性腫瘤細胞從一個蛤傳播至另一個蛤所導致。在4月9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研究人員將之稱作為是“驚人至極”的一個研究發現。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和哥倫比亞大學的Stephen Goff說
PNAS驚人發現:肺炎會損害DNA
肺炎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肺炎的一種最常見致病菌,可能會損害肺細胞的DNA。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六月十五日的《PNAS》雜志。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與科技聯盟(Singapore-MIT Alliance for Research and Te
PNAS驚人發現:感知氣溫的基因
夏日的午后總是讓人昏昏欲睡,這是為什么呢?Leicester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感知氣溫的基因,向人們展示了環境溫度和天氣狀況對基因活性的影響。這項研究發表在六月二十八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PNAS雜志上。 為了適應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周期性變化,我們進化出了生物鐘協調不同組織與器官的晝夜節律
Nature驚人發現:操控人類的病毒
人類的受精卵一開始有可能看起來像是一張白板。然而在受精的數天之內,生長中的細胞團不僅激活了人類的基因,還有源自古老的感染而存留在人類基因組中的病毒DNA。 現在來自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早期的人類細胞生成了病毒蛋白,甚至塞滿了裝配的病毒顆粒。這些病毒蛋白可以操控人類發育的一些最早期的
Science驚人發現:來自卵巢的精子
來自日本的研究人員第一次發現了,脊椎動物中決定生殖細胞是變為精子或是卵子的一個遺傳開關。他們是通過一種叫做青鳉(medaka)的小魚鑒別出了這一稱作為foxl3的基因。令人驚訝的是,在喪失這一基因功能的青鳉中雌性的卵巢生成了精子。并且生成的精子功能正常,被證實可以繁殖出正常的后代。這些研究結果發
Cell驚人發現:溶酶體也有后備計劃
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膀胱細胞的溶酶體在發生故障之后能夠啟用后備計劃,把入侵的致病菌吐出去。這項研究發表在五月二十八日的Cell雜志上。 膀胱細胞和溶酶體的這種天然特性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治療尿路感染UTI。UTI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極易復發和重新感染。這種疾病是多種微生物入侵引起的,其
驚人發現:燈光會加速衰老?
除了健康飲食和適當鍛煉,你可能需要培養一個新的好習慣——關燈。七月十四日Current Biology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持續光照會給小鼠健康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 “我們的工作顯示,環境光線的明-暗循環對健康很重要,”Leiden大學醫學中心的Johanna Meijer指出。缺乏明-暗
地球最強悍動物測序的驚人發現
緩步動物(tardigrade),更常見的俗名是“水熊蟲”,因為它看起來像可愛的多腿小熊。這種微小的動物對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有抵抗力:煮,凍,輻射,丟真空——它都很難死掉,可以說是地球上最強悍的生物之一。因此,生物學界對水熊蟲不僅嘆為觀止,而且視之為研究瑰寶,期望它會帶來可與果蠅相比擬的貢獻。
歷史氣溫研究發現全球變暖速度驚人
有大量證據表明,地球氣候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已經變暖。氣候科學家們知道類似的情況在地球的整個歷史中曾經發生過,但他們希望更深入地了解這一次的變暖與以往到底有何不同。而現在,一個研究小組說他們有了一些新的答案。 據環境新聞網報道,研究人員綜合分析了回溯至最后一個冰河世紀結束時——大約11000
Science驚人發現:新基因能快速奪權
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新生基因能夠快速奪取對基礎功能的控制權。他們發現的這個基因只存在于一類特殊的搖蚊中,決定著胚胎發育時頭尾模式的形成。研究表明,基礎生物過程在遺傳學上的進化改變,比人們之前想象的更加頻繁。相關論文發表在五月七日的Science雜志上。 “在搖蚊中,
PNAS:基因組測序的驚人發現
科學家們發現,水母(平凡的海洋生物)經過漫長的進化變成了生活在其它動物體內的奇特寄生蟲。這項研究發表在本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Myxozoa是感染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宿主的微小寄生蟲,由少數幾個細胞組成。美國堪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這種生物進行了基因組測序,發現它們實際上是高度
Nature驚人發現:癌細胞會“變身術”
由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揭示出了,腫瘤自發性改變一些分子特征導致腫瘤由混合細胞群組成,要求采用幾種藥物進行治療的機制。在發表于9月1日《自然》(Nature)雜志上的研究論文中,該研究小組描述稱發現HER2陽性和HER2陰性循環腫瘤細胞(CTCs)混合存在于最初確診為雌激素
驚人發現:生命起源于熱液環境
現代科學的一個最大奧秘就是:生命是如何開始的?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是從一個共同的原始祖先微生物進化而來的,但細節卻是模糊的。什么樣的基因形成了這種生命體,它居住哪里?近期,發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這個早期的有機體以及它進化的環境。 對
Science驚人發現:新基因能快速奪權
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新生基因能夠快速奪取對基礎功能的控制權。他們發現的這個基因只存在于一類特殊的搖蚊中,決定著胚胎發育時頭尾模式的形成。研究表明,基礎生物過程在遺傳學上的進化改變,比人們之前想象的更加頻繁。相關論文發表在五月七日的Science雜志上。 “在搖蚊中,
驚人發現:衰老開始于出生前!
長生不老,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大多數人認為衰老的過程就發生在年老的時期,去年7月份,新西蘭的一項研究表明,衰老的跡象在26-38歲這12年就已經表現的很明顯了。也有研究顯示,衰老對不同器官的影響大相徑庭。 但是最近,以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為首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表明,衰老的過程,甚至開始于我們出生之前
驚人發現!這種免疫細胞竟是肺癌“幫兇”
近日,來自瑞士的一個科學家小組發現,一種被稱為“中性粒細胞”的免疫細胞竟然是肺癌的幫兇。它們會幫助腫瘤細胞更好地躲過T細胞的攻擊。這一成果將對開發更有效的癌癥免疫療法帶來幫助。圖片來源于網絡 肺癌是對人類健康和生命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與傳統的手術、放療、化療不同,目前,革命性的免疫療法已成為治
驚人發現:食物會影響我們的基因?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我們的大多數基因都會受到食物的影響。這項引人注目的研究發表在Nature旗下新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上。 細胞行為是由基因活性決定的,而基因活性受到表觀遺傳學開關的調控。此前有研究表明,基因調控還存在另一個層面,那就是代謝網絡。代謝是維持細胞的生化反應,主
Nature驚人發現:RNA,修復損傷的模板
能夠準確地修復自發的錯誤、氧化或誘變劑導致的DNA損傷對于細胞生存至關重要。這種修復通常是利用完全相同或同源的完整DNA序列來實現。但科學家們現在證實,在一種常見芽殖酵母細胞內RNA可充當模板用來修復破壞性最大的DNA損傷——DNA雙鏈斷裂。 盡管較早的研究表明了將RNA寡核苷酸導入到細胞中可
Cell驚人發現:抑癌的tRNA片段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對漂浮在從細菌到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在內各種細胞中的一些遺傳物質短片段感到困惑。它們是細胞利用來生成蛋白質的一些遺傳指令的片段,但由于長度太短而無法實現它們通常的用途。在本周的《細胞》(Cell)雜志上,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有關這些片段在人體中所起作用的一個重大線索
驚人發現:長端粒是禍不是福?
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們分析了端粒長度與五種常見癌癥之間的關系,發現長端粒與肺腺癌風險有關,與其他幾種癌癥沒有明顯關聯。這項大規模遺傳學研究發表在七月二十九日的Human Molecular Genetics雜志上。 肺癌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也是全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癥之一。
驚人發現!延長端粒“抗衰老”被證實
隨著年齡的增長,衰老是我們所有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很多人希望能夠減緩衰老的速度,甚至阻止衰老。經過多年的研究,抗衰老領域取得了很多給人帶來希望的成果。不過,想要在細胞水平實現真正的衰老逆轉(age-reversal)仍然非常困難。 7月31日,在線發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
Nature子刊:癌癥研究的驚人發現
最近,美國國立生物醫學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NIBIB)和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人員發現,消除某種被認為幫助腫瘤生長的細胞,并沒有減慢或阻止腫瘤的生長。事實上,當癌相關成纖維細胞(CAFs)被消除10天后,原發腫瘤轉移到小鼠肺部和骨骼的風險急劇增加。科學家使用的生物工程CAFs,具有一些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