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雜志最受關注十篇文章(7月)
Cell創刊于1976年,現已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陸續發行了十幾種姊妹刊,在各自專業領域里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Cell以發表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科研報告為主,許多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都發表在Cell上。本月《Cell》前十名下載論文為: 1. Therapeutic microRNA Delivery Suppresses Tumorigenesis in a Murine Liver Cancer Model 治療性微小RNA輸送抑制鼠肝癌模型中的腫瘤發生過程 2. CTCF: Master Weaver of the Genome 3. p62 at the Crossroads of Autophagy, Apoptosis, and Cancer 在自噬、凋亡以及癌癥岔道口上的p62 4. A Pleiotropically Acting Micro......閱讀全文
武大最新Cell子刊文章
來自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的研究人員針對胚囊中細胞之間的交流功能,發現了一種線粒體蛋白在其中扮演的關鍵作用,從而確證了細胞之間的交流對于雌配子體功能成熟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公布在Developmental Cell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武漢大學的孫蒙祥教授,其早年畢業于華
Cell文章:細胞代謝的“幫手”
顯性視神經萎縮(dominant optic atrophy)是一種以生命早期明顯的進行性、對稱性視覺喪失為特征的遺傳性視覺疾病,一個叫做OPA1的基因發生突變是導致這一疾病的原因。 在一項全面深入的OPA1研究中,由Dulbecco Telethon研究所研究人員、帕多瓦大學生物化學
NIBS、北大《Cell-Research》新文章
2014年10月14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以“Postzygotic single-nucleotide mosaicisms in whole-genome s
Cell封面文章:視桿纖毛
利用一種稱作低溫電子斷層掃描術(cryo-electron tomography,cryo-ET)的新技術,來自貝勒醫學院的兩個研究小組構建出了一個三維圖譜,使得我們更好地了解了遺傳突變導致視桿纖毛(rod sensory cilium,眼睛中一種光感受器的部分)結構改變以及影響感光
Cell-Stem-Cell十大熱點文章(12月)
《Cell Stem Cell》雜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兩名新成員之一(另外一個雜志是Cell Host & Microbe),這一雜志內容涵蓋了從最基本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到醫療軟件臨床應用等整個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這一雜志特別關注胚胎干細胞、組織特異性和癌癥干細胞的最新成果。《C
Cell-Stem-Cell八大熱點文章(11月)
《Cell Stem Cell》雜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兩名新成員之一(另外一個雜志是Cell Host & Microbe),這一雜志內容涵蓋了從最基本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到醫療軟件臨床應用等整個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這一雜志特別關注胚胎干細胞、組織特異性和癌癥干細胞的最新成果。《Cel
Cell-Stem-Cell十大熱點文章(5月)
《Cell Stem Cell》雜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兩名新成員之一(另外一個雜志是Cell Host & Microbe),這一雜志內容涵蓋了從最基本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到醫療軟件臨床應用等整個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這一雜志特別關注胚胎干細胞、組織特異性和癌癥干細胞的最新成果。《Cel
Cell-Stem-Cell八大熱點文章(10月)
生物通報道:《Cell Stem Cell》雜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兩名新成員之一(另外一個雜志是Cell Host & Microbe),這一雜志內容涵蓋了從最基本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到醫療軟件臨床應用等整個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這一雜志特別關注胚胎干細胞、組織特異性和癌癥干細胞的最新成
Cell-Stem-Cell八大熱點文章(6月)
《Cell Stem Cell》雜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兩名新成員之一(另外一個雜志是Cell Host & Microbe),這一雜志內容涵蓋了從最基本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到醫療軟件臨床應用等整個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這一雜志特別關注胚胎干細胞、組織特異性和癌癥干細胞的最新成果。《Cel
Cell-Stem-Cell八大熱點文章(12月)
《Cell Stem Cell》雜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兩名新成員之一(另外一個雜志是Cell Host & Microbe),這一雜志內容涵蓋了從最基本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到醫療軟件臨床應用等整個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這一雜志特別關注胚胎干細胞、組織特異性和癌癥干細胞的最新成果。《Cel
清華顏寧最新Cell-Res文章
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結合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方法,系統地研究了PYL13的功能和機制,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10月29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z)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的顏寧(Nieng Yan),2007年作為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的顏寧受聘于清
復旦大學最新Cancer-Cell文章
來自復旦大學生科院,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等處的研究人員揭示出了胰腺癌中乳酸脫氫酶A(LDH-A)的一種上調作用機制,指出LDH-A的一種乙酰化修飾會抑制其活性,并靶向分子伴侶介導的細胞自噬,因此在胰腺癌患者體內,這種乙酰化會減少,并伴隨LDH-A蛋白表達水平的增高。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21日C
Cell新文章揭示代謝的開關
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確定了激活棕色脂肪細胞的關鍵。棕色脂肪細胞的主要功能是燃燒脂肪分子而非儲存它們,這使得這些細胞成為了抗肥胖藥物研究的焦點。 不同于小鼠和熊等其他哺乳動物,棕色脂肪在人體內燃燒卡路里生成熱量的重要性只在近年來才受到重視。直到不久前人們都認為在人類棕色
Cell新文章解析癌癥擴散機理
加拿大的科學家們獲得了一項關于癌癥擴散機制的重大發現:腫瘤細胞似乎拉攏了周圍的正常細胞,實際上“說服”了它們幫助癌癥在身體的其他部位“開設分店”。這一成果在線發表在12月21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 這一所謂的轉移過程,常常會使得惡性腫瘤難于治療,通常會導致其更加致命。 加拿
最受關注Cell文章:轉錄的奧秘
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生物化學系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A Movie of RNA Polymerase II Transcription”的文章,提供了一份關于轉錄關鍵元件:RNA聚合酶II啟動和延伸的分子動畫,其中涉及了這一過程中的關鍵動力學步驟,對于解析轉錄過程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分子生物學
Cell新文章聚焦罕見致命癌癥
由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和德國癌癥研究中心領導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分子分析有可能改善一種罕見腦瘤的分類與診斷,并推動精準施藥。 該國際研究小組利用分子技術鑒別出了這種罕見腦瘤4種可能的新亞型,這為更準確地診斷這一難治性癌癥及定身定制治療方案奠定了基礎。研究結果發布在2月25日的《細胞》(C
福建農林大學Cell新綜述文章
作為無法移動的生物,植物能夠對來自內部和環境中各種各樣的信號做出響應,這種能力對于它們的生存和適應至關重要。植物需借助高度結構化的細胞內網絡來整合這些信號以確保協調的細胞反應,此外激素和肽類在時空上發揮作用協調了局部的細胞分裂并遠距離調控了生長和生理。此外,信號互作和信號輸出也會隨發育而發生顯著
《Cell》新文章逆轉衰老的根源
醫學研究人員在動物中發現了衰老的一個原因,并證實其可以逆轉,這有可能為癌癥、2型糖尿病、肌萎縮和炎癥性疾病等一些年齡相關疾病開發出新的療法鋪平了道路。研究人員希望能夠在明年下半年啟動人體試驗。 這項發表在12月19日《細胞》(Cell)雜志上的新研究,與我們細胞中負責提供能量,執行重要生物
Cell新文章:miRNA,癌癥的推手
就在25年前,人們還只是將非編碼RNAs視作是整個基因組景觀中的“背景噪音”。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已經表明,它們廣泛地參與了生命現象的各個環節,如生長、分化、發育、免疫,甚至在腫瘤的形成中也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兩項最新的研究發現揭示了,其中一種微小的非編碼分子——miR-22在兩種類型的癌癥中發
Cell新文章解析RNA降解機制
如同我們利用碎紙機來銷毀不再有用或是包含潛在破壞性信息的文件一樣,細胞利用分子機器來降解不需要或有缺陷的大分子。來自馬克思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現在解碼了在降解核糖核酸(RNA)過程中起至關重要作用的一個蛋白質復合物(Ski復合物)的結構。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15日的《細胞》(Cell)雜
Cell新文章:機體衰老的“時鐘”
人體有一個內部生物鐘,密切對應著24小時光暗循環周期,人類的作息模式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生物鐘支配。這一生物鐘還可以控制機體的其他功能,例如代謝和體溫調節。 動物研究發現,當晝夜節律紊亂之時,就會出現諸如肥胖等健康問題和糖尿病等代謝疾病。針對夜班人員展開的研究,也揭示他們的糖尿病易感性增高。
《Cell》文章:特殊的表觀遺傳調控
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Multisite Substrate Recognition in Asf1-Dependent Acetylation of Histone H3 K56 by Rtt109”的文章,報道了Rtt109-Asf1-H3-H4復合物的
廈大、清華最新《Developmental-Cell》文章
附:“長江學者”教授:林圣彩 林圣彩,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聘任崗位:動物學。博士生導師。 個人簡介 1984 年畢業于廈門大學生物系. 1985 年由 CUSBEA 項目赴美留學. 1991 年獲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生物化學博士. 199
《Cell》文章遭《Cell》子刊駁斥,生物醫學文章重復性問題堪憂
據統計,全球糖尿病患者約4.15億,每11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由于人口老齡化加劇和飲食結構等因素,糖尿病群體正逐漸擴大,預計2040年,全球約有6.5億人患病。任何潛在的新療法都將擁有廣闊的商業價值。 1型和2型糖尿病癥狀非常相似,但根本原因不同。1型糖尿病機體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2型糖
李家洋應邀在PLANT-CELL撰寫Reflections-on-Plant-Cell-Classics文章
The Plant Cell是植物領域的著名學術期刊,對植物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為慶祝創刊30周年,The Plant Cell雜志社邀請部分編委會成員及其他科學家對發表在該雜志的重要研究工作進行評述,以期增進對植物科學過去30年中重要研究進展的認識,激發對未知領域的探索。 李家洋研
《Cell》文章破解重要藥物靶點謎團
Salk生物研究所開發出了一種新方法來闡析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有可能幫助設計出針對糖尿病和骨質疏松癥等疾病的新藥。通過利用人造氨基酸重新構建蛋白質,Salk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確定了一個細胞開關及其配體的詳細分子結構。這一開關:1型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受體(corticotrophin
Cell新文章聚焦神秘的內源siRNA
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獨特的RNA分子在細胞核內發揮作用,可以觸發線蟲快速的行為改變。 新研究發現還進一步地證明了,這種RNA在控制基因活性中的重要性,其有可能在疾病中發揮了作用,是一個潛在的治療靶點。 認識到這類RNA的重要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其他的研究機構
清華大學最新Cell子刊文章
來自清華大學,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等處的研究人員揭示出一種α/β核心神經元能作為一道“門”維持長時程記憶形成,而任何能開啟這一門控的經歷都能有助于形成長時程記憶,這為解析如何形成長期記憶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公布在Current Biology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北大生科院連發Cell,Nature子刊文章
近期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接連在Cell,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上發表文章,介紹了關于先天免疫信號轉導通路中的重要接頭及感應蛋白STING結構生物學研究成果,以及基因組穩定性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The structura
Cell頭條文章:信號傳導與癌癥
10月16日出版的Cell雜志頭條發現是來自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基因技術公司腫瘤生物與血管新生研究部的兩個研究組分別完成的,這兩篇文章進行了眼部癌癥相關的信號傳導方面的研究。 眼內腫瘤還是一片未開發的領域。在其它器官實體腫瘤和眼內腫瘤之間存在某種共通性,因此一些標準的癌癥治療方案也可以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