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池穴為大腸經合穴,是臨床常用的穴位,能宣氣行血、搜風利節。筆者常單取曲池穴治療胸腹痛痛,效果較好,現介紹一病案。 吳某某,女,37歲。 主訴:近來胃腹痛數小時。 現病史:患者素日心地狹窄,常有肝氣走竄疼痛之證,1周來因與家人慪氣,心情不暢,騎車上班又感寒邪,當日午睡起即感胃腹竄痛難忍,伴嘔惡。 望其面帶愁容,色晦黯,舌苔薄白。可聞及嘔逆之聲。脈細弦、微數。 辨證:寒邪凝滯,肝氣走竄。 立法:散寒通滯,疏肝理氣。 取穴:曲池。 操作:令患者正坐位挺胸直背,將上肢屈肘放于桌上,取一側曲池即可,用1.5寸毫針直刺到地部,復提......閱讀全文
曲池穴為大腸經合穴,是臨床常用的穴位,能宣氣行血、搜風利節。筆者常單取曲池穴治療胸腹痛痛,效果較好,現介紹一病案。 吳某某,女,37歲。 主訴:近來胃腹痛數小時。 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一種常見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和黏液膿血便。本病屬中醫學的“腸癖”、“下利赤白”等范疇。 病因病機 外感濕熱疫毒之邪,內傷飲食生冷不潔之
有機磷農藥有蒜味,難溶于水,不易溶于多種有機溶劑,在堿性條件下易分解失效,較易通過皮膚和黏膜、呼吸道及消化道吸收。有機磷農藥中毒占急診中毒的49.1%,居各種中毒之首。 辨證分型 毒蘊脾胃:惡心嘔吐,脘腹脹痛,腹瀉
導讀:“里”此作“寸”解釋。三里穴一名手三里,一名足三里,又名下陵、鬼邪等,二穴位置上近合穴,同屬陽明經,常相互而用,如《席弘賦》云“手足上下針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后為在位置上做區分,故而將其命名為手、足三里。1.手三里穴1.1穴名由來出自《針灸甲乙經》。亦稱三里。屬手陽明大腸經。大腸經的合穴,
腹痛原因很多,部位上有少腹、小腹、大腹之別。痛在臍上,病多屬脾;痛在臍兩側及少腹,病多在肝;痛在臍下,病多屬腎;脹痛多氣滯,刺痛多血瘀,冷痛為寒,灼痛多熱,隱痛多虛等。臨證用藥多有不同,當細辨析。 香附、川楝子止腹痛,以肝氣郁滯腹痛為用,多用于少腹脹
[摘要]目的自制腹痛散治療虛寒性腹痛療效觀察方法腹痛散黨參10克,蒼術10克,萊菔子2克,陳皮6克,烏梅10克,白芍10克,肉桂8克,小茴香10克,丁香5克,上述藥物打成粉末,過70目篩,制成腹痛散,放入瓶中備用。治療結果治愈48例,顯效17例,無效3例。結論腹痛散治療虛寒性腹痛臨床療效確切。虛寒性
【摘要】目的 腹痛安湯治療小兒功能性腹痛的療效觀察方法 腹痛安湯黨參5克,土茯苓5克,焦山楂5克,蒼術5克,萊菔子3克,陳皮3克,生大黃2克,烏梅5克,白術5克,桂枝3克,飴糖10克。結果 治療結果,治愈52例,顯效10例,無效4例結論 腹痛安湯治療小兒功能性腹痛的臨床療效確切。小兒功能性腹痛是一種
中醫認為人體背部為陽,腹部為陰,腹痛屬寒證者較多,據部位可分為臍腹痛、少腹痛、小腹痛三種。 臍腹痛者宜散寒和中,宜使用烏藥、厚樸、藿香、木香、枳殼、陳皮、香附、澤瀉等藥材。寒重者加用肉桂,也可使用小茴香、木香、烏藥、高良姜、青皮、檳榔等。
合谷穴又名虎口,首見于《靈樞·本輸》:“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間,為原。”合,會也,聚中,內之大會為谷。又與二間(間谷)、三間(小谷)交會,故稱“合谷”。本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當屬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善療頭面五官之疾,因其取穴便、針感強,是針灸學中特效穴位,尚可用來治療內外婦兒
胃可安膠囊,苗醫荷桐宕芳,怡迄擺逆,沆笨擋孟∶蒙兜,江給茍,江給茍賴拿,精嘎瑤粘拿。中醫溫中醒脾,和胃降逆,行氣止痛。用于脾胃虛寒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胸脅脹滿,食欲不振。消化性潰瘍病,慢性胃炎見上述癥狀者。 01 色譜條件 色譜柱:月旭Ultimate? LP-C18(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