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米大陸科學鉆探鉆機將投入大慶6600米井深鉆探
由吉林大學自主設計的中國萬米大陸科學鉆探鉆機“地殼一號”在家鄉吉林省短暫休整后繼續上路,將于20日晚抵達最終目的地大慶安達,開展科研工作。 據介紹,“地殼一號”萬米大陸科學鉆探鉆機的研制是國家“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于2013年3月通過驗收。該萬米鉆探鉆機設計裝機高60米,占地1萬多平方米,其鉆進能力達到1萬米,鉆機科學鉆探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記者了解到,“地殼一號”于15日從生產地四川啟運,19日晚抵達吉林省,在長平高速公路的陶家屯服務區進行休整。20日上午8時30分,50輛拉載著拆分后鉆機的重型運輸車整齊列隊上路,前往目的地為黑龍江省大慶安達松科2井井場。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院長、“地殼一號”萬米鉆機課題總負責人孫友宏說,“地殼一號”運抵黑龍江大慶安達后,經過組裝調試,將投入用于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鉆探工程,其設計井深6600米,將實現國內大陸科學鉆探的重大突破。“地殼一......閱讀全文
“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成功首秀 完鉆井深創出新紀錄
6月2日,吉林大學負責研發的“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正式宣布完成首秀,在松遼盆地科學鉆探二井(以下簡稱“松科二井”)工程中成功應用。完鉆井深7018米,創造了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鉆井新紀錄,這標志著我國在“向地球深部進軍”的路上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地殼一號”萬米鉆機填補了我國在深部大陸科學鉆探裝備領域的空
萬米大陸科學鉆探鉆機將投入大慶6600米井深鉆探
由吉林大學自主設計的中國萬米大陸科學鉆探鉆機“地殼一號”在家鄉吉林省短暫休整后繼續上路,將于20日晚抵達最終目的地大慶安達,開展科研工作。 據介紹,“地殼一號”萬米大陸科學鉆探鉆機的研制是國家“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于2013年3月通過驗收。該萬米鉆探鉆機設計裝機
7018米!中國科學家“向地球深部進軍”
“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整機系統(6月2日無人機拍攝)。 6月2日,中國超級鉆機“地殼一號”正式宣布完成“首秀”:以完鉆井深7018米創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鉆井新紀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鉆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當日,吉林大學組織召開的“地
7018米!中國科學家又迎來歷史性突破
繼“神舟”上天、“蛟龍”下海之后,中國科學家在地球深部的探索又迎來歷史性突破!在松科二井拍攝的“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整機系統(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許暢攝2日,吉林大學主要承擔研發的“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正式宣布完成“首秀”:完鉆井深7018米,創造了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鉆井新紀錄,標志著我國成為繼俄羅斯
鹵陽湖科學鉆探項目啟動
隨著一串鞭炮燃響,在陜西省蒲城縣鹵陽湖的鹽堿灘上,隆隆鉆機日前開始轉動,標志著由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及南京大學等單位聯合執行的“鹵陽湖科學鉆探項目”全面啟動實施。 中國目前現存的鹽湖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和青
我國首臺萬米科學鉆探鉆機問世
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和生產的1萬米超深科學鉆探裝備12月20日在成都竣工出廠。這標志著國家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取得了又一個里程碑式的進展,標志著我國大陸科學鉆探事業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為我國“入地”計劃的實施提供了新的技術平臺。 記者了解到,整套鉆機裝備高達60米、重達1000噸
我國首臺萬米科學鉆探鉆機將探求地球深部奧秘
挺進地心 我國首臺萬米科學鉆探鉆機將亮相大慶 高達60米、重達1000噸、占地約1萬平方米的我國首臺萬米科學鉆探鉆機,計劃今年初將運抵大慶油田。中國科學家將聯合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ICDP)在此實施松遼盆地科學鉆探2井(簡稱松科2井)工程,計劃鉆進6600米,與已經完成的“松科1井”一起
“科學一號”勝利返航
1月5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學一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圓滿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次西太平洋海洋科學共享航次考察任務,順利返回青島奧帆基地碼頭。 海洋所所長孫松、黨委書記王啟堯等到碼頭迎接。 “科學一號”自2010年11月15日從青島起航,歷時52天,航程8300多
中國展開地球深部探測計劃 將進行超萬米鉆探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中國地球深部探測計劃已全面展開,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地質勘探計劃。 在海拔4400米的喜馬拉雅山羅布莎地區,國家深部探測專項——羅布莎科學鉆探實驗正在緊張進行。除羅布莎之外,山東萊陽、云南騰沖等地的6個鉆探項目也進行中,國家將從這7個鉆探點中選擇一處進行超越1萬米
過去10年的重大裝備:拓展人類探索視界
十年來,科技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奮力攻堅,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企業核心競爭力日漸增強,把創新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墨子號”探路量子通信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