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吁增設“全球環境和公共衛生獎”,擴展“生理學或醫學獎”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本年度揭曉儀式將于10月5日起陸續舉行。與去年相同,今年諾貝爾獎每項獎金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
據諾貝爾基金會介紹,今年諾貝爾獎各獎項的具體揭曉時間如下:
湯姆森-路透公司下屬的健康與科學部門根據科學引文索引(SCI)等數據發布預測稱,實現實時觀測人腦活動、使高效太陽能電池成為可能、揭開細胞老化的秘密等多項重要科研成果,被預測最有可能獲得2009年度各科學類諾貝爾獎。
湯姆森-路透公司預測稱,有關端粒和端粒酶的發現、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現等6項成果,有可能幫助其研究人員摘得生理學或醫學獎;對負折射的預測和發現等7項成果,有可能獲物理學獎;燃料敏化電池等5項成果被認為是化學獎的熱門候選。
所謂“SCI”,簡單地說就是一種科學文獻檢索工具,它收錄了國際上最主要的科學期刊,對衡量學術論文的水平和質量具有較高的價值。在利用“SCI”進行相關評估的基礎上,再考慮有關科學家所獲得研究成果的領域是否熱門、科學家們是否為該領域的開創者等其他評估因素,湯姆森-路透公司近年開始發布有關諾貝爾獎的預測。
諾貝爾獎評選的有關傳統規定,除公布最終獲獎者的名字外,諾獎候選人名單在50年內都不對外公開。盡管如此,依然有許多機構熱衷于預測諾獎。湯姆森-路透公司進行的預測被認為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特別是該預測去年猜中錢永健獲諾貝爾化學獎之后,更被認為具有相對參考價值。
按照傳統,2009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依然將在今年12月10日舉行。除和平獎頒獎儀式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以外,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都將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
又訊:在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即將揭曉之際,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發布了一封由10位專家學者聯名簽署的致諾貝爾基金會的公開信,請求對諾貝爾獎評獎進行改革,內容包括為應對氣候變化設立“全球環境和公共衛生獎”等。
這封公開信的署名人包括20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蒂姆·亨特、旨在促進科技創新的“X大獎基金會”負責人,以及牛津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多名教授。
公開信說,諾貝爾在1895年立下遺囑時,他難以預料世界會受到氣候變化和艾滋病等威脅,也難以預見新出現的重要學科。
公開信請求對諾貝爾獎評獎做出兩項改革,一是增設“全球環境和公共衛生獎”,以獎勵在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以及在消滅重大疾病和促進公共健康等領域做出突出成就的個人或組織;二是擴展現有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或增設相關獎項,使其得以覆蓋整個生物學領域。
諾貝爾獎最初設立時只有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及和平獎5個獎項,后來增設了經濟學獎。《新科學家》說,在當前獎項設置下,許多領域的重要成就將難以獲獎。為此,該雜志組織專家學者討論了諾貝爾獎的改革問題,目前已將公開信遞交給諾貝爾基金會執行主任米凱爾·索爾曼,他承諾會讓諾貝爾基金會董事會其他成員看到這封信。
諾貝爾獎得主TasukuHonjo6月5日在京都舉行新聞發布會稱,6月中旬會向大阪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小野制藥公司(OnoPharmaceuticalCo.)支付226億日元(約合2.07億美元)關......
77名美國諾貝爾獎得主日前聯名發表公開信,抗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近期停止資助從事冠狀病毒傳播研究的、曾與中國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的非政府組織“生態健康聯盟”。據美國《科學》雜志網站刊載,在這封致美國衛生與......
中國時間2020年4月17和18日,較多中文媒體(和少量英文、法文媒體)報道發現艾滋病毒的法國科學家、200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呂克蒙塔尼耶(LucMontagnier)公開聲稱新冠病毒含艾滋......
以色列諾貝爾獎獲得者,斯坦福大學生物物理學家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Levitt)從1月份開始分析全球COVID-19病例數,他曾經預測出中國確診總人數和死亡人數。3月22日,在接受《洛杉磯時報......
北京時間2020年2月12日,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GregoryWinter爵士對新冠肺炎的防護以及其藥物研發提出一些個人看法和建議,并希望能對中國的抗疫大業有所助益。GregoryWinter爵士......
北京時間1月3日,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員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Arnold)在無法重復出實驗結果后,宣布撤回自己于2019年5月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的論文......
諾貝爾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曾在1959年率先提出利用微型機器人治病的想法,用他的話說,就是將“外科醫生”吞下。隨著微納米加工技術的發展,加工這些可以被吞下的“外科醫生”成為現實,人們通常把......
12月10日11點,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
2018年10月1日,本庶佑因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做出的貢獻而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本文系根據近二十年來本庶佑在各種場合所做的公開演講及媒體訪談,選擇其中與求學、研究及創新的方法論密切相關......
搭著“十一”長假的尾巴,諾貝爾獎的三大自然科學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一一揭曉。網絡上關于這三大獎項的科普文章已是鋪天蓋地。跳出三大獎項的科學貢獻來看,今年的諾獎自然科學獎項或許能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