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5年度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獎獲獎結果正式揭曉,表彰和激勵了在地質調查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促進了地質調查與科技工作的深度融合,成果效益高度彰顯。
據悉,2015年12月啟動評獎工作以來,共有70家單位申報了146項成果,經過資格審查、形式審查、專業組評審、綜合組評審、公示等環節,最終評選出25項獲獎成果,其中“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與評價”摘得特等獎桂冠,“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等9項成果獲一等獎,“1:100萬(E49)海南島幅海洋區域地質調查”等15項成果獲二等獎,共52家單位和294位地質工作者分享了上述榮譽。
新機制、新準則,新時期地質調查成果評獎價值導向確立
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準確把握新形勢、新常態下地質調查工作定位和思路,著力推進地質調查工作戰略性結構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通過構建“九大計劃、50項工程、300多個項目”的地質調查業務布局,實施科技興局、人才強局、依法治局的戰略,達到服務一流、成果一流、科技一流、人才一流、裝備一流、管理一流的建局目標。
為了落實地質調查新的工作思路,體現“科技創新是地質調查的核心和靈魂,科技創新是地質調查的第一驅動力,地質調查的過程本質上就是科技創新的過程”的理念,引導科技與地調工作深度融合,切實提升地質調查成果的科技創新水平,2015年出臺了《關于加強地質調查成果評價的指導意見(試行)》,構建了以“四問”為準則的成果評價標準:一問成果是否解決了資源環境問題和基礎地質問題;二問成果是否實現了轉化應用和有效服務;三問成果是否推進了科學理論創新和技術方法進步;四問成果是否促進了人才成長和團隊建設。2015年12月,在原“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的基礎上,正式更名設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獎”。并同時印發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獎評獎暫行辦法》。與以往相比,一是進一步擴大獎勵范圍,讓地質調查領域的優秀成果都能參與評獎。即不再局限于地調局組織實施的地質調查項目形成的成果,地調局直屬單位承擔的其他來源項目或未依托項目的個人或集體完成的成果也可申報;二是為了讓真正優秀的成果脫穎而出,獎勵項數摒棄了以往“不超過100項”的規定,通過專家背靠背方式進行網上預審,由評選組織單位綜合考慮專家網上預審結果及申報成果總體情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確定獎勵指標控制數。
為了貫徹“四問”的成果評價標準,2015年地質科技獎獎勵工作分別以培訓、宣貫、引導等多種方式,對專業評審組分類、評審標準制定、申報書格式設計、視頻匯報、專家評審推薦意見撰寫等組織環節進行了全面調整。
有轉化、有應用,獲獎成果“硬”、“實”效益十分顯著
25項獲獎成果在轉化應用方面都取得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集中,而且各項指標都“過硬”。 “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與評價”和“西藏甲瑪銅多金屬礦床成礦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領銜的能源與其他礦產資源專業組獲獎成果占總獲獎項數的32%,充分展現了地質調查工作支撐國家能源安全保障的能力。 “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與評價”,歷經10年攻關,首次在南海北部陸坡發現大量冷泉碳酸鹽,成功鉆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圈定了6個成礦遠景區、19個成礦區帶、25個有利區塊和24個鉆探目標,預測遠景區總面積14.84×104km2,預測遠景資源量為744億噸油當量,粗略估算具有超百萬億元經濟價值潛力。“西藏甲瑪銅多金屬礦床成礦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2008年以來,探獲新增銅金屬量700.1萬噸,鉬金屬量69.27萬噸,鉛金屬量54.75萬噸,鋅金屬量50.5萬噸,金金屬量152.91噸,銀金屬量9995.46噸,自2010年7月投產,截止2015年底已累計創造利潤51244萬元,累計解決就業1040人。
重科研、重技術,原創性理論和推廣性技術領先國內外
“推進科學理論創新和技術方法進步”是本次獎勵評選的一個重要準則。25獲獎項成果中有9項提出了新理論、新認識,有11項對已有理論、認識以及技術進行了大量新的補充和完善,多項成果或在國際地學頂級雜志發表論文,并被地學界引用;或促成國際學術會議的召開;或促進了國內外地質調查機構的進一步合作,整體提升了我國地質調查工作的國際影響力。
“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與評價” 首次建立了一套適合我國的天然氣水合物綜合評價體系及適合南海北部陸坡水合物礦藏勘探識別技術,并制訂了相應的天然氣水合物調查技術標準和評價規范。“西藏甲瑪銅多金屬礦床成礦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首次提出了“斑巖-矽卡巖-角巖型”礦床成礦系統的新認識,建立了推-滑覆構造體系構造控巖控礦模式,創新性提出了西藏斑巖銅礦床存在銅、鉬礦分離,發育巖漿-熱液過渡和巖漿混合等關乎勘查評價方向的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并建立了基于化探、高光譜、物探及三維地質建模的全新勘查技術方法組合。“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 是世界上第一幅全面反映亞洲地質特征,清楚反映亞洲與相鄰大陸和大洋構造關系的基礎地質圖。由中國、俄羅斯、法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印度、緬甸、老撾、泰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20個亞歐國家100余名地質學家參與完成。是亞洲地學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圖件,是我國地球科學基礎研究實力的一次完美體現。“全球地質礦產與資源環境衛星遙感一張圖”研發了基于多光譜衛星數據的斑巖銅礦典型蝕變帶礦物組合信息提取,境外無先驗知識的典型蝕變礦物混合分解,鐵染與羥基礦物異常、泥化-絹英巖化類和青磐巖化蝕變帶礦物組合信息提取等多項先進技術,研建了基于國產衛星技術的遙感找礦技術方法和產品體系。“南極埃默里冰架-格羅夫山綜合地質調查與研究”基本建立了較完整的東南極大陸泛非期普里茲造山帶碰撞造山及碰撞后伸展垮塌過程,開辟了南極大陸冰下地質研究新領域,完成的“東南極格羅夫山地區1:5萬地質圖”是我國在南極內陸第一張大比例尺地質圖,多項成果被國際同行廣泛應用,提升了我國在南極考察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出人才、出團隊,一批高精尖技術人才和工作團隊脫穎而出
打造一項優秀成果,依托的是高素質專業人才、穩定的技術團隊和攻堅克難的工作精神,需要多則6-7年,少則3-4年的時間投入。25項獲獎成果的背后,涌現了一批優秀的地質人才和專業團隊。其中,榮獲 “李四光學者”2人、“杰出地質人才”3人、局“十大杰出青年”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3人、入選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1人,入選局“青年地質英才培養計劃”3人,入選省級杰出人才計劃12人、獲得技高級術職稱晉升50余人;累計培養博碩士研究生200余名;開展學術交流與技術培訓1400多人次。
隨著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在國家能源資源結構調整、生態文明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防災減災、海洋強國的各項工作中,地質調查事業的支撐作用將愈加凸顯。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獎的設立將讓傳統的地質調查插上科技創新的翅膀,將引領更多、更高水平的優秀成果服務于國家重大需求和國土資源中心工作,將激勵更多的優秀人才、優秀團隊奮發有為。
2015年是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獎的首屆評選,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完善獎勵評審工作機制,拓展工作平臺,將地質科技獎打造成地學領域的一流獎勵品牌,助推地質調查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據發布消息,第二十五屆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評選結果公布。根據《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條例》《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條例實施細則》有關規定和《關于開展第二十五屆茅以升科學......
2017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創新力”的十大企業評選結果公布2017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創新力”的十大企業評選結果出爐!經過緊張的投票角逐,最終,傳奇生物、亞盛醫藥、信達生物、百濟神州、世和基因、麗珠醫藥、......
近日,2015年度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獎獲獎結果正式揭曉,表彰和激勵了在地質調查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促進了地質調查與科技工作的深度融合,成果效益高度彰顯。據悉,2015年12月啟動評獎工作......
近日,2015年度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獎獲獎結果正式揭曉,表彰和激勵了在地質調查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促進了地質調查與科技工作的深度融合,成果效益高度彰顯。據悉,2015年12月啟動評獎工作......
1月25日,第十二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銀錘獎)在京舉行了頒獎儀式,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為王信文等9名金錘獎和王玉梅等40名銀錘獎獲得者頒獎。金錘獎和銀錘獎是中國地質學會于1989......
為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衛星導航定位產業的科技進步、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依據《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獎勵辦法》和《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實施細則》,在對申報項目進行形式審查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