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藥監總局(CFDA)更是在這一年加速狂奔,進入史上最快跑道,利好新藥臨床和上市的審批政策頻出,大批新藥上市,素有“新藥元年”之稱。
2018年1月4日,CFDA發布首部《中國上市藥品目錄集》,第一批收錄131個藥品203個品規,以進口原研藥為主,共有172個品規,占85%;2017年批準上市23個品種、36個品種規格,數量也是近年峰值。
監管機構更加開放和多元同時,國內藥企面臨藥物創新能力與國外的差距,如何避開“高水平重復”;跨國藥企則面臨排隊上市的業績壓力,如何在各地醫保的壓力下進醫院、進醫保目錄。
“新藥研發通常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滿足今天的臨床需求,提高藥品可及性,如CFDA提速審批讓新藥更快在中國上市,讓老百姓不用再到印度買藥,在國際上批準的藥將來可以在中國同步批準。”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沈競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二是滿足現在還沒有很好治療手段的需求,這是腫瘤藥物集中的原因。”
腫瘤藥扎堆
日前,醫學權威雜志《柳葉刀》首次發表了全球20-39歲年輕人的癌癥圖譜:全球每年有100萬20-39歲的年輕人被診斷為癌癥,36萬死亡,乳腺癌比例高達20%,女性是男性患者兩倍;中國乳腺癌最多,但肝癌最致命,近1/3癌癥由感染引起。
雖然年輕人的發病率遠低于老年人,但癌癥年輕化趨勢應引起重視。
癌癥一直是引發人類生病和死亡的主要誘因,近年的創新療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癌癥的治療模式。
IMS統計,從2011到2016年,全球針對22種適應癥的68種新型藥物獲得上市批準。個性化藥物、靶向藥物和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的使用帶來實際益處。由于癌癥治療的迫切需求仍未被滿足,行業內外的投資持續增長,仍將持續推動腫瘤藥物市場高速發展。
2017年全球腫瘤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300億美元(出廠價格),過去5年(2012-2017年)年均增長率在9%左右。中國市場表現突出,預計2017年腫瘤市場規模將達到500億人民幣以上,未來5年平均增速達到10%。
目前,70%-80%的腫瘤研發管線集中在靶向治療,50%的在研產品集中在非小細胞肺癌和乳腺癌,白熱化競爭不可避免。
以FDA2017年上市的46個新藥為例,抗癌藥物達到12個,包括5個針對血液癌、4個用于治療乳腺癌和卵巢癌,以及用于尿路上皮癌、肺癌和梅克爾細胞癌的藥品。
此外,在青光眼、丙肝、銀屑病、糖尿病等領域也獲得突破。2017年第一個獲FDA審批的是Synergy Pharmaceuticals公司的新藥TRULANCE,用于治療慢性特發性便秘。另有四款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新藥,分別為治療多發性硬化癥的Ocrevus、治療“漸凍人癥”的Radicava、控制帕金森病的Xadago以及改善亨廷頓病癥狀的Austedo。治療全基因型丙肝藥物Vosevi和Maviret也相繼入場,老對手Gilead和AbbVie競爭正酣。
中國癌癥病人晚期比例遠高于美國,手術比例少,加上靶向藥使用有限,5年生存率遠不如美國。另外,由于法規出臺遲緩且要求復雜,中國生物類似藥發展緩慢。化療新品的缺乏及仿制品逐漸覆蓋大部分市場,將帶動化療藥物向普藥發展。
自CFDA 2016年2月發布《關于解決藥品注冊申請積壓實行優先審評審批的意見》以來,截至2017年12月18日第25批優先審評目錄,共涉及391個受理號,明確優先審批艾滋病、肺結核、病毒性肝炎、罕見病、惡性腫瘤、兒童用藥品和老年人特有和多發的疾病用藥。
從名單公布的受理原因看,主要集中在抗腫瘤、抗病毒、ZL到期品種的首仿藥,以及罕見病(如注射用丹曲林鈉)、兒童用藥(如左乙拉西坦)、與現有治療手段相比具有明顯治療優勢(如羅沙司他),臨床急需、市場短缺(如注射用紫杉醇)品種,著重于滿足當前的臨床需求。
研發布局上,免疫療法依舊是大熱領域,腫瘤集中“大戶”PD-1/PD-L1和CAR-T成為國內追趕國外的主要陣地。國外有Bavencio和Imfinzi兩款PD-L1抑制劑的上市,CDK4/6靶點下有Kisqali與Verzenio兩款新藥獲批。
2017年12月11日南京傳奇生物的CAR-T療法成為國內首個獲得受理的臨床申請;12月13日,信達生物的信迪單抗注射液上市申請獲得受理,成為國內首例提交上市申請的國產PD-1單抗,用于治療霍奇金淋巴瘤。
全球最大的臨床試驗注冊庫美國ClinicalTrials.gov數據顯示,目前登記在冊的PD-1臨床試驗數451個(美國251個,中國59個),PD-L1319個(美國197個,中國33個);CAR-T224個,中國以119個超越了美國的70個。
創新藥回報或降低
德勤近日發布的一項關于新藥研發回報價值的研究引發熱議,報告稱,2017年新藥研發回報率下降到3.2%,低于2010年的10.1%。藥企需要花費近20億美元將一個藥物投入市場。
小型企業表現優于大型企業,調研企業預計2017年的回報率為11.9%(高于2016年的9.9%),但仍低于2014年的17.7%。
癌癥治療方面,從2010 -2017年,排名前12位的公司在腫瘤領域的后期收入預測比例,從2010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37%。
除高投入和高風險,過于集中的腫瘤布局亦是藥企要面對的挑戰之一。
“這意味著國內水平提高,但在藥物機理上,尤其是腫瘤免疫治療,國內的企業在同一水平上過于重復和集中,我們不希望擁擠在同一個跑道上,希望有更多企業能夠走到國際前沿,做一些競爭性研究。”沈競康認為,FDA批準的新藥給出很好的示范作用,“如治療甲狀腺藥物獲批,已經多年沒有過了,市場有很寬泛的需求。”
但藥物上市并非意味著解決了問題。
由于基礎研究滯后和突破減少,多年前藥企爭相布局的慢病、常見病如糖尿病、心血管及呼吸道等新藥的“爆款”藥物減少。在糖尿病和心臟病等依賴傳統產品的公司會遇到比較大的麻煩,患者挑選余地越大,議價空間也越大,同時也可能觸發巨頭間的大型并購。
拿到中國市場入場券的跨國藥企,還面臨著如何進醫院、進醫保,如何打通渠道、搶占市場等。
以2017年第二季度中國醫院藥品市場數據為例,IMS統計總銷售額為187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3%。跨國企業2017年第二季度銷售額增長9.4%,與上年同期持平,而國內企業本季度增長2.7%,較上年同期下降明顯。根據企業季度銷售額排名,輝瑞、揚子江和阿斯利康為三甲。從治療領域看,抗腫瘤藥、免疫調節劑、呼吸系統藥物持續增長。
醫院仍然是藥企最重要的渠道,中國藥學會與麥肯錫發布的《中國醫院藥品報告:深度洞察》顯示,2010至2012年間上市的24個創新藥物,在2013至2016年間增速達27%,但在中國醫院渠道獲取市場份額對創新藥而言有一定難度,從第1年到第5年,24種創新藥物中,只有3種的份額提升超過于2%。
Evaluate Pharma在《2018 Preview》給出了2018年可能上市的10大新藥。包括諾和諾德的糖尿病新藥Semaglutide,Gilead治療艾滋病的Bictegravir和FTC/TAF組合療法,高效選擇性口服抑制劑Epacadostat,艾伯維的抗體藥物Rova-T,強生的apalutamide,Celgene的治療多發性硬化癥的全新口服藥物ozanimod,以及罕見病領域Shire公司的lanadelumab,該藥物已經獲得了FDA和EMA頒發的孤兒藥資格和突破性療法認定,最后一個是GW公司的Epidiolex,用于治療兩種罕見和難治性的兒童期發作的癲癇。
一是聚力研發能力提升。實施“兩清零”行動,六安市120家主營業務收入1億元以上無研發活動和18家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無研發機構的規上制造業企業均已實現清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26.9億元,同比增長1......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教授程濤、沈俊、王建祥團隊及中山大學醫學院教授李昕團隊合作圍繞“效率”和“藥效”,開發了人多能干細胞(hPSC)定向嵌合抗原受體巨噬細胞(C......
中新網北京5月9日電(記者孫自法鄭瑩瑩)中國科學院最新發布消息說,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上海微系統所)、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組成的合作團隊在國際上另辟蹊徑,最近在鉭酸鋰異質集成晶圓及......
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信息管理與數字健康研究團隊與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提出了一種基于推薦思想的數據特征與檢測策略動態適配的腫瘤突變檢測方法。該方法基于元學習框架,根據測......
4月30日,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獲悉,該院肝腫瘤內科王鵬團隊注意到了一種通過基因改造后的新型藥物——溶瘤病毒。其能夠在腫瘤組織內選擇性復制,從而感染并殺傷腫瘤細胞或導致腫瘤細胞裂解,而對正常組織......
腫瘤自主神經支配對腫瘤生長的影響尚不清楚。2019年7月8日,日本岡山大學AtsunoriKamiya作為通訊作者在NatureNeuro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Geneticmanipulati......
全球首款多模態腫瘤治療系統于2023年6月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截圖全球首款多模態腫瘤治療系統率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開展臨床應用,這一系統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工交叉團隊自主......
在人體腰部兩側后方有一對器官,狀似拳頭大小的扁豆,重約300克,民間俗稱“腰子”,實際上就是腎臟,也被稱為“不一般的過濾器”,因為它為人體周身的血液凈化、血壓調節、尿液產出、激素分泌、神經支配和骨骼發......
日前,韓國延世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將米粒、納米涂層和動物細胞整合在一起的新食品成分。這類由植物和動物成分組合形成的混合食品,具有發展成為未來食品的巨大潛力。如果這一成果走向商業化,可以提供一種更實......
中新網4月23日電據中國科學院網站消息,4月19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紅艷研究組聯合上海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在《免疫》(Immunit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25-Hydr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