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1-12 15:01 原文鏈接: 2017年兩院院士增選啟動,屠呦呦能否破格當選?

      2017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近日啟動。剛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屠呦呦此次能否當選院士?

      據了解,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為院士候選人,但均未當選。而今,她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技獎“雙料”得主,但已86歲高齡,是否有可能趕上院士“末班車”呢?

      作為我國設立的科學技術、工程科技領域的最高學術稱號,兩院院士歷來受各界關注,兩年一度的增選工作亦備受矚目。中科院相關人士表示:“本次增選延續了‘去行政化、去利益化’的院士制度改革精神,院士候選人由院士和學術團體推薦,不受理本人申請。”中國工程院則以黨組名義向全體院士發出公開信,希望共同守護這一稱號的榮譽性,在提名和評選時把好“入口關”。

      被推薦人“一般”不超過65歲

      去年12月中科院學部主席團會議修訂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規定,每次增選名額基數為60名,院士候選人由院士和學術團體推薦。為了“去行政化”,過去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推薦“通道”已關閉;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黨政機關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原則上不能成為院士候選人。

      為了適應新興和交叉學科、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發展需要,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將采取特別推薦機制,給這些領域的科技專家開辟通道。今年院士增選重點關注的新興和交叉學科為:數理與信息安全、化學生物學、藥物科學、環境科學、信息與數學、能源科學。院士受常委會委托推薦新興和交叉學科候選人,不占院士個人推薦名額。

      院士群體年輕化,也是院士制度改革的一個重點。《實施細則》指出,要特別注意推選符合標準和條件的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被推薦人年齡(按增選年6月30日實足年齡計算)一般不超過65歲。在各學部正式候選人中,60歲(含)以下的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

      65周歲以上需得到6名院士推薦

      業內人士表示,盡管《實施細則》規定“被推薦人年齡一般不超過65歲”,但也為65歲以上科研人員開了一條通道:“對65周歲以上的候選人,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相同方為有效。”這個推薦門檻是比較高的,因為對于65周歲以下科研人員來說,“獲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2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相同”即可。

      也許有人會問:屠呦呦已是諾貝爾獎、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還有必要“追封”她為院士嗎?

      業內人士表示,兩院院士是榮譽稱號,與這兩個大獎沒有必然聯系。如果屠呦呦得到至少6名中科院院士推薦,并提交了相關材料,就可進入院士評選流程。

      2015年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的大屏幕顯示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的科研成果。

      研而優則“士”,真的是一種增選邏輯嗎?

      那么,屠呦呦“研而優則‘士’”,大獎之后當院士,真的是一種增選邏輯嗎?

      根據有關章程,院士既非職務,也非職稱,理論上也不帶來任何職權。有院士曾坦然表示:“院士出了‘院子’,就不該是院士了。”其實,當院士也不是什么獎勵,并沒有諾獎的數十萬美元獎金,也沒有國家最高科技獎的數百萬元獎金。

      然而,整個社會,對院士二字的“內涵”,理解過于寬泛。想到了學術榮譽之外的種種頭銜、種種地位、種種資源。

      院士抬頭與官員抬頭尤其不宜疊加,或產生潛在關聯。今年院士增選,在社會關注度較高的“黨政機關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原則上不作為候選人”方面,兩院均進一步明確公務員身份的認定、參照公務員法管理身份的認定、軍隊系統行政干部的認定等。

      有時,一個學校、一個院所、一個企業甚至一個地區,把院士奉為一座高高在上的“泰山”,賦予他們一長串的社會職務,同時也把重若泰山的額外負擔壓在院士頭上,想借著“院士光環”為本方帶來項目、帶來經費、帶來名聲。于是,有院士當然多多益善,沒有院士也要“爭”出一兩個來。

      為何如此熱衷搞“院士公關”?無非是把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視,變成對院士稱號的重視,簡單地認為本地區、本單位評上的院士越多,就說明科技創新工作搞得越好,自己的“政績”也越發顯著。

      如此異化的院士價值觀,讓院士在無形的社會壓力中應接不暇、應酬不及,不易正常發揮院士學術方面的本責本位。比如,會不會有人請“屠呦呦院士”作為某社會組織會長開評獎會,請“屠呦呦院士”作為某學術期刊主編掛名論文……這難免招致他人怨意,甚至連院士自己也怨起自己。假如真有“屠呦呦院士”,或許也會自嘆不希望成為這樣一名“怨士”。

      當下,不少人眼中的院士,其實負荷著不少并不屬于科研領域的重載。假如諾貝爾獎、國家最高獎得主屠呦呦,也有了崇高而沉重的“院士”身份,可能也免不了承載許多不該承載的內容。這位“85后”老教授如不當院士,也許更有利于科研大獎歸于本義,也有利于院士返其本真。

      正如屠呦呦教授自己就青蒿素研究所言,“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在院士退休制、打破終身制的院士制度改革背景下,她說“我希望能有青年科研工作者能把接力棒傳遞下去。”但愿,這份現實而真實的夙愿可以如愿。

      不久的將來,屠呦呦這個名字會不會出現在“中科院院士有效候選人”名單中?讓我們拭目以待。

      院士制度:

      院士是學術界的最高榮譽稱號。17世紀中葉,法國最早建立院士制度。此后,其他國家紛紛仿效法國,成立科學院,聘選院士。

      中國的第一批院士產生于1948年。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科學院醞釀建立學部制。

      1955年,中國科學院正式宣布成立學部。

      1993年10月,國務院決定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中國工程院成立。

      自1997年起,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同步進行每2年一次的院士增選。

      1998年7月起,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實行“資深院士”制度,年滿80周歲的兩院院士被授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或“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稱號。兩院同時還實行外籍院士制度。

      截止目前,中國科學院院士總人數為750名,中國工程院院士總人數為807名。

    相關文章

    任繼周:莽莽高原上,悠悠碧草心

    任繼周受訪者供圖又一年綠樹蔭濃、鳴蟬聲聲,任繼周迎來了人生中第100個夏天。盡管雙眼視力有限,他仍然堅持每天工作5個小時。他還有晝思夜夢的事業尚未完成,還有念茲在茲的草業后學掛在心上,總想著再做點什么......

    鐘南山談科研理念: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6月28日,廣州醫科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廣州番禺校區舉行,“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老校長鐘南山出席畢業典禮。廣州醫科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廣州醫科大學微......

    學科交叉融合:推動科技創新的新支點

    周濟,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發明了高性能低溫燒結陶瓷電磁介質材料,解決了無源電子元器件片式化和集成的關鍵技術難題,推動了我國片式電感器和無源集成產業的形成和......

    今天分外懷念他!你不知道的鄧稼先院士

    位于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長卿山西麓的“兩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簡稱九院)曾經的“大本營”,也是最重要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之一。鄧稼先任九院院長時的故居就坐落于此。不久前,曾與鄧稼先共事20多年的中......

    魏炳波院士:杰青項目開啟空間材料科學新紀元

    魏炳波   受訪者供圖不久前,我國“太空家園”傳來好消息,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已在軌穩定運行3年。我國首個空間材料科學實驗室的創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魏炳波欣慰地看到,3年......

    李惠院士:杰青項目振奮了我的科學精神

     李惠   受訪者供圖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李惠是一名橋梁工程專家,研究方向為橋梁智能科學與技術,即通過人工智能與橋梁工程學科交叉監測橋梁結構健康狀......

    薛其坤:披荊斬棘叱咤量子競技場

    進入信息時代,芯片已然成為處理信息的“大腦”。在指甲蓋大小的芯片里封裝數十億個晶體管,堪稱人類最復雜的壯舉之一。可是,當數據量指數性爆發,僅憑集成更多晶體管不再“一招鮮”,元器件的發熱問題成為限制算力......

    李德仁:滿腔熱血澆鑄遙感強國夢

    聯合國一項統計顯示,80%以上的人類活動都要和時空發生關聯。李德仁說,地球空間信息研究者就是要為人們提供與位置有關的信息,即“4個right”服務:在規定的時間(righttime)將所需位置(rig......

    李德仁院士捐出全部800萬元獎金

    6月24日,85歲的兩院院士李德仁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李德仁表示,將把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其中,500萬元將交給武漢大學“王之卓創新人才獎學金”,300萬元交給武漢大學“朱裕璧醫學獎”。他說:......

    八旬“蘑菇院士”李玉:“食用菌強國夢”近了

    中新網長春6月24日電題:八旬“蘑菇院士”李玉:“食用菌強國夢”近了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4日在北京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領銜申報的《食藥用菌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