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1-29 10:51 原文鏈接: 2018年武漢病毒所已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辟謠:非同種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后,有網友翻出2018年“科學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的舊聞,懷疑“是否兩年前就已發現如今正在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記者今天向中科院求證,該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稱2018年報道的“病毒”,與此次引發肺炎疫情的2019-nCov并非“同一種病毒”。

    2018年4月,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其中提到,由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牽頭的科研團隊發現,2016-2017年在我國造成2.4萬多頭豬死亡的流行性腹瀉,其“罪魁禍首”是一種起源于蝙蝠的“新型冠狀病毒”——科研人員將其命名為“豬急性腹瀉綜合征冠狀病毒”,簡稱SADS冠狀病毒。


    中青報記者曾參與此次報道。該成果的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告訴記者,蝙蝠是多種冠狀病毒的自然儲存宿主,SADS冠狀病毒的發現與溯源研究證實,蝙蝠攜帶的某些冠狀病毒可跨種傳播至家畜并造成嚴重疾病。不過,SADS冠狀病毒當時還只限定在豬致病,并沒有證據顯示SADS冠狀病毒可進一步跨種感染人。

    如今,這一成果再次被翻出來引發熱議,石正麗也給出明確回應:此次武漢首先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與2018年報道出來感染豬的新型冠狀病毒“SADS冠狀病毒”,在分類學上不是一個“種”。

    她說,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分離的電鏡照片來看,2019-nCoV和2018年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SADS冠狀病毒”大概長得一樣,但里面的遺傳物質和遺傳信息不同。

    1月26日,中科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聲”也對此進行了辟謠,稱2018年報道的研究對象是“豬急性腹瀉綜合征冠狀病毒”,與此次引發肺炎疫情的不是同一種病毒。

    石正麗還表示,針對蝙蝠持續開展冠狀病毒的監測,發現、鑒定對人畜健康構成潛在威脅的蝙蝠冠狀病毒,對于防控新發傳染病、保障畜牧業生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野生動物攜帶的很多病毒是長期存在的,我們應遠離野生動物。”

    北京1月2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1月29日武漢病毒研究所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成果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據中科院之聲今天消息,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剛研制出了用于研究的抗體檢測試紙;同時,該所與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聯合發現了在細胞層面上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有較好抑制作用的三種“老藥物”:雷米迪維或倫地西韋(Remdesivir,GS-5734)、氯喹(Chloroquine,Sigma-C6628)、利托那韋(Ritonavir)。其后續的臨床使用,正在走相關程序報批。

    1月21日,根據疫情快速處置與應急在科技方面的迫切需求,湖北省科技廳啟動了“2019新型肺炎應急科技攻關研究項目”,成立了新型肺炎應急科研攻關研究專家組,并快速推進了相關研究工作。

    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揮部科研攻關組組織了省內在病毒學及流行病學等幾個相關領域實力較強的團隊,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牽頭,重點圍繞“快速檢測技術產品研發”、“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規律及臨床診治”、“抗病毒應急藥物和疫苗”、“動物溯源研究”、“病原學及流行病學研究”等5個方面啟動了應急研究,以期盡快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因溯源,盡快揭示病原感染后引起炎癥反應的機制和規律,盡快為疾病處置和藥物研發提供基礎,盡快形成針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快速檢測、應急救治的能力。

    目前,國家科技部正在組織開展新型肺炎診療的科技攻關。湖北省啟動的這個應急科技攻關項目同國家科技部開展的新型肺炎診療應急研究形成了關于新型肺炎診療的科研攻關體系。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石正麗研究團隊簡介:

    石正麗,女,1964年生。1987年武漢大學遺傳學本科畢業,1990年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碩士研究生畢業,2000年法國蒙彼利埃第二大學病毒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

    現任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 [1]  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 [2]  武漢病毒所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四級)副主任、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主任、生物安全工作委員會主任、新發病毒學科組組長。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法國蒙彼利埃第二大學

    主要成就:研究證實蝙蝠是SA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


    主要貢獻:

    2017年11月,石正麗團隊曾在PLos Pathgens雜志上發表文章,通過對云南某一山洞中馬蹄蝠連續五年的樣品搜集,他們發現了蝙蝠中的SARS相關病毒(SARSr virus)是人SARS病毒祖先的更直接的證據。 

    石正麗研究團隊針對新發傳染病防控的重大需求,歷經多年持續研究,以我國蝙蝠攜帶的SARS樣冠狀病毒等重要病毒為研究對象,全面、系統地開展了我國蝙蝠攜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新病毒發現與鑒定、跨種傳播機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獲得多項原創成果。最重要貢獻包括證實蝙蝠是SA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為SARS的動物溯源提供多個重要證據;首次在我國蝙蝠體內檢測到烈性病毒尼帕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抗體;發現腺病毒、圓環病毒等遺傳多樣的新型蝙蝠病毒等,其中關于SARS病毒溯源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Science等頂級學術期刊上。研究開創了國內系統研究蝙蝠病毒的先河,對動物源新發病毒病原學、新病毒發現等研究方向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研究團隊也成為國際上蝙蝠病毒研究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實驗室之一。 


    獲獎情況:

    國家科學技術獎

    2019年1月8日,中國蝙蝠攜帶重要病毒研究,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獎者:石正麗、葛行義、張樹義、李艷、楊興婁(單位均為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5]  。

    省部級科學技術獎

    2008年:石正麗,蝙蝠的行為、進化及其與病毒相互關系的研究。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4年:石正麗,蝦類白斑癥病毒病及其檢測診斷技術的研究,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3年:石正麗,對蝦病毒研究,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相關文章

    丁肝乙肝病毒合并感染檢測技術被提出

    近日,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與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DVirus,HDV)合并感染精準檢測研究中取得進展,建立了一種納米孔單......

    顧兵教授團隊研發新技術,可實現超靈敏、廣譜的病毒POCT檢測

    病毒,這些微觀世界中的隱形殺手,以其微小的體積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它們是引發病毒性肺炎、肝炎、病毒性腹瀉以及艾滋病等嚴重傳染病的元兇,每年都會導致全球數千萬生命的消逝。特別是近年來,諸如新型冠......

    NatImmunol|為什么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受病毒感染?

    急性感染通常伴隨著食欲減退(或厭食)和嗜睡等“疾病行為”,這些“疾病行為”看似簡單尋常,但其實際上是由免疫系統介導的一套精心調控的代謝適應性反應所介導的結果。人體產生和感知“疾病行為”的目的是優化免疫......

    危及500萬人,一種鮮為人知的病毒在南美蔓延

    編譯|徐銳瑪瑙斯市奧羅普切熱暴發與森林砍伐有關。圖片來源:MICHAELDANTAS/AFPVIAGETTYIMAGES一種鮮為人知的病原體“奧羅普切病毒”正在南美洲蔓延,引起科學家和公共衛生專家的警......

    格陵蘭冰蓋驚現巨型病毒

    據最新一期《微生物組》雜志報道,丹麥奧胡斯大學研究人員在格陵蘭冰蓋上發現一種巨型病毒。它生活在以微藻為主的冰雪表面。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巨型病毒以雪藻為食,可以間接減緩冰的融化。病毒通常比細菌小得多。普......

    一場感染30萬人的疾病,把上海“逼”成了中國食品安全第一城!

    聯合國大會在2018年設立了“世界食品安全日”,每年的6月7日是聯合國規定的“世界食品安全日”這項活動是由世衛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共同推動發起的。今年的主題是“食品安全:未雨綢繆”。......

    WHO通報全球首例H5N2禽流感病毒患者死亡!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周三通報,墨西哥一名有慢性病患者在感染禽流感病毒H5N2后死亡,這種毒株此前未在人類身上確診過。據悉,這名59歲的男子在墨西哥城住院期間被檢測出感染了這種病毒。該患者出現發燒、......

    非洲豬瘟病毒DNA拓撲異構酶催化機制研究獲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組首次闡明非洲豬瘟病毒編碼的全長II型DNA拓撲異構酶的基本機制,為減輕非洲豬瘟病毒的影響提供了潛在的干預策略。相關論文于5月30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非洲豬瘟......

    艾滋病疫苗研發:一種中和抗體可幾周內發揮作用

    艾滋病病毒(HIV)候選疫苗研發近期捷報頻傳。在《科學》系列雜志剛剛發布四項種系靶向HIV疫苗前景研究后,美國杜克大學人類疫苗研究所開發的一種HIV候選疫苗,在參加臨床試驗的一小群人中觸發了一種“難以......

    Immunity|I型干擾素是慢性病毒感染中記憶性B細胞被破壞的關鍵因素

    記憶性B細胞(MemoryBcells,MBCs)能夠對感染性疾病提供長效的免疫保護,然而,HIV、丙型肝炎和巨細胞病毒等慢性病毒感染會破壞MBC的發育和抗體的產生[1],導致不完全和無效的免疫保護。......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