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2024綠色生態創新大會”在上海市閔行區大零號灣科創大廈正式開幕,包括諾貝爾獎得主、中國兩院院士等在內的500余位中外科學家和產學研用領域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共謀綠色生態創新發展。
開幕式現場。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大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院長、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白春禮在致辭中表示,希望通過大會進一步凝聚海內外有識之士的力量,敏銳把握世界綠色科技創新前沿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促進交流與合作,積極發展以新能源、綠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技術、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產業,以科技創新引領綠色高質量發展,讓綠色可持續發展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與行動。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邁克爾?萊維特強調,唯有通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類方能找到新的方法,在不破壞地球環境的前提下,滿足人口發展的資源需求。解決方案必須是全球性而非局部的,各界需要共同努力,確保子孫后代擁有比現在更美好的世界。
青海省人大委員會黨組書記王黎明表示,面對時代機遇,青海堅持以“生態為綱”,用綠色打底。期待通過這次大會,在青海鹽湖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中,進一步加強與各方的合作聯系,共同開創綠色生態創新發展的美好未來。
閔行區委書記陳宇劍指出,閔行區著力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積極支持高校推進“基礎研究特區”計劃,聚焦前沿領域加強協同攻關,努力取得更多顛覆性、原創性科研成果。今后將提供更為便利的創新服務,吸引更多海內外的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英才來閔行、來“大零號灣”發展。
開幕式上,舉行了WLA-綠色催化專家智庫科創基地首批項目入駐儀式,并宣布創建“大零號灣”綠色科技創新聯盟。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名譽主席、華東師范大學何鳴元,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江桂斌等出席開幕式并參與大會研討,大會開幕式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主持。
本屆大會以“生態創新:新質生產力新動能”為主題,專家學者將圍繞“綠色催化與微介孔材料研究” “石化低碳發展研究” “合成生物學與合成醫藥前沿研究”“分子醫學與藥物創新研究”“新污染物的基礎研究”和“環境污染控制化學”6大專題會議框架下,深入開展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等科學探討。
5月25日,第二屆“人民教育家衛興華經濟學教育獎”頒獎典禮在南京大學舉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吳易風和廈門大學教授吳宣恭被授予第二屆“人民教育家衛興華經濟學教育獎”。山西大學校長黃桂田主持頒獎典禮并宣讀獲......
5月25日,第七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國際會議(ICAIBD2024)在成都隆重召開。本次會議吸引了來自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約200余位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線上線下共同參與,來自多個國......
5月24日,2024四川省科技活動周暨蓉城科學之夜啟動儀式(以下簡稱啟動儀式)在成都科創生態島1號館舉行。即日起,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的主題,2024成都市科技活動周將通過“線下......
5月20日是國際臨床試驗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以下簡稱藥審中心)于當日發布了《中國新藥注冊臨床試驗進展年度報告(2023年)》(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截圖。報告顯示,藥物臨床試驗登記與信息......
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房間,9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厚群開始了新的一天。他來到書桌前,開始閱讀一些業務書籍。盡管已退休多年,但科研工作者的“慣性”使他依然保持著對高壩工程抗震科研的關注和熱情。作為我國......
“具身智能旨在發展基于數據驅動的軟硬件結合智能體,以不同形態的機器人在真實物理環境下執行任務為主要方式,來實現人工智能的進化,具備自感知、自認知、自決策、自執行、自學習等智能特征。”2024松山湖科學......
5月24日,距離杭州約120公里的浙江省浦江縣,藍天白云下,稻田環繞間,上山遺址迎來一個重要發現。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研究員呂厚遠、張健平,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
5月25日至26日,由東莞市人民政府與廣東院士聯合會共同主辦的2024松山湖科學會議在東莞舉行。本次會議聚焦“具身智能”領域,與會院士專家通過深入交流、研討,廣泛凝聚科學共識,在大會正式發布了《202......
5月25日,2024年廣東省藥學會風濕免疫用藥專家委員會學術年會在廣州舉行。會上,《干燥綜合征超藥品說明書用藥中國臨床實踐指南(2023版)》(以下簡稱《指南》)正式發布,這是國內首部干燥綜合征超說明......
5月24日至26日,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CSIAM)第四屆數學促進企業創新發展論壇在廣州舉行。來自全國300余名數學界及產業界專家、學生代表等齊聚一堂,圍繞數學界與企業界合作、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