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物技術》:肌肉干細胞可治肌肉萎縮 肌肉營養不良是肌肉萎縮癥的一種情況,美國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現有的肌肉祖細胞可用于治療這類肌肉萎縮癥。這項研究的新研究發表在9月在線出版的《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 Johnny Huard和同事在文章中指出,與祖細胞(或衛星細胞)相比,一種叫做肌上皮細胞(myoendothelial cells)新型成人骨骼肌細胞具有更大的再生成肌肉組織的能力。 肌上皮細胞能表達出衛星細胞和內皮細胞的細胞表面標記物。研究人員利用標記細胞表面標志物的熒光標簽抗體和一種熒光激活細胞分類儀器將肌上皮細胞分離出來。 在培養液中,這些細胞能夠向肌肉、骨骼和軟骨分化。對小鼠的研究顯示,與衛星細胞和內皮細胞相比,肌上皮細胞能更有效地形成身體內的肌肉纖維:將1000個肌上皮細胞移植入骨骼肌肉受傷的免疫缺陷動物體內后,能產生89種肌肉纖維,而相同數量的內皮或衛星細胞卻只能產生9種或5種肌肉纖維。 ......閱讀全文
截止到今年11月15日,Altmetric統計了過去一年中發布的270萬篇學術論文,整理并公布了2016年的論文Altmetric指數百強榜單,列出了那些在社會公共領域引起最強烈關注或討論的科學研究。其中有第一篇由美國現任總統發表的醫保評估報告,有引力波與比鄰星B這樣的重大天文學發現,有最早的生
創刊于1869年的《自然》雜志是世界上最負盛名和最權威的綜合性自然科學期刊之一,它刊載的內容經常被世界各地新聞媒體作為最新科學信息的最可靠來源而披廣泛傳播。那么,什么樣的論文可以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中國學者怎樣才能有效地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自己的論文?抑或說,向頂級期刊投稿,有哪些方面需要留心
2019年12月5日 —— 全球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與位于德國達姆施塔特的科技公司默克(Merck KGaA)聯合設立了一個新的獎項——衍生公司獎(The Spinoff Prize)*。該獎面向全球各地具有
英國自然雜志《Nature》 www.nature.comNPG Nature Asia-Pacific www.natureasia.com 出版:英國MacMillan.Ltd 創刊:1869年 刊期:周刊 定位:兼顧學術期刊和科學雜志,即科學論文具較高的新聞性和廣泛
2019年7月9日,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旗下多學科、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最近公布了2018年閱讀量最多的論文,進一步展現了該刊所發表的科研成果的影響力。《科學報告》是一本發表有嚴謹的科學性及技術扎實的原創研究的領先期刊。這些論文
近日,兩項大型精神分裂癥研究提出迄今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基因變異會導致精神分裂癥。研究人員將精神分裂癥高風險與三個缺失了部分DNA的染色體區域聯系了起來。雖然只有很少的患者攜帶這些突變,但是類似的缺陷可能有助解釋精神分裂癥的其它案例。 圖片說明:研究人員發現新證據表明DNA缺陷可導致
2017年11月24日 —— 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將于2019年1月增添三本新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Nature Metabolism(《自然-新陳代謝》)和Nature Reviews Physics(《自然綜
6月20日發布的2019自然指數年度榜單(Nature Index 2019 annual tables)顯示,美國、中國和德國位居國家排行前三位,中國科學院、哈佛大學和德國馬普學會則是機構排名前三位。根據調整后的2018年分數計量值(fractional count/FC),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只
《自然》系列期刊又增添三個新成員: Nature Energy(《自然-能源》)、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Reviews Materials(《《自然綜述-材料》》)。 能源供給是現代社會面臨的一個關鍵的核心問題:何處獲取能源?如何使用能源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開展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的評選,延續了將項目成果進行知識創新類和技術創新類分類推薦和評選的方式,組織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同行資深專家評選,并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最終確定8個知識
該項活動旨在加強對我國重大基礎研究進展的宣傳,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促進公眾更加理解、關心和支持科學,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該項活動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一個品牌,在科技界產生了良好反響。 1、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墨子號”衛星實現千公里級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舉辦,截至2018年已舉辦13屆。研究進展由《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推薦,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經過初選和
最新出版的《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數-聚焦中國”(The Nature Index 2018 supplement on China)顯示,2012年至2017年中國對自然指數的貢獻增長了75%,增幅顯著超出多個排名領先的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和日本。中國在自然指數中所占的全球科研產出份額
2015年11月25日,中國上海 ----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于今天發布題為《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的白皮書,為處在關鍵發展期的中國科研“把脈”。這是國際出版商在中國推出的第一份該類報告,其依
6月7日,2018自然指數年度榜單(Nature Index 2018 Annual Tables)正式發布,中國科學院位列該榜單全球十大科研機構首位。此前,中科院已連續6年位列自然指數全球首位。 全球十大科研機構排名2至10位的分別是美國哈佛大學、德國馬普學會、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美國斯坦福
6月7日,2018自然指數年度榜單(Nature Index 2018 Annual Tables)正式發布,中國科學院位列該榜單全球十大科研機構首位。此前,中科院已連續6年位列自然指數全球首位。 全球十大科研機構排名2至10位的分別是美國哈佛大學、德國馬普學會、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美國斯坦福大
6月7日,2018自然指數年度榜單(Nature Index 2018 Annual Tables)正式發布,中國科學院位列該榜單全球十大科研機構首位。此前,中科院已連續6年位列自然指數全球首位。 全球十大科研機構排名2至10位的分別是美國哈佛大學、德國馬普學會、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美國斯坦
日前,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組織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審核并評選出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植物分枝激素獨腳金內酯的感知機制植物分枝激素獨腳金內酯的感知機制示意圖 植物激素調控植物的繁衍生息,與人類生存環境和糧食安全息息相關。獨腳金內酯作為新型植物激素,
Nature Index網站近日公布了最新一期“自然指數”,統計時間段為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 其中,生命科學領域全球前100名研究機構中,美國獨占鰲頭,共有52家研究機構上榜,中國有9家研究機構上榜。 排名前五的分別是哈佛大學、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斯坦福大學、德國馬
鈷/氧化鈷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CO2為液體燃料01 1、研制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 將二氧化碳在常溫常壓下電還原為碳氫燃料,是一種潛在的替代化石原料的清潔能源策略,并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對氣候造成的不利影響。實現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的關鍵瓶頸問題是將二氧化
2月20日,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與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聯合召開“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解讀會”,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獨立或合作取得的7項重大科學成果入選,包括:研制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開創煤制烯烴新捷徑;揭示水稻產量性狀雜
《自然—植物》首期封面 《自然》學術期刊系列于近日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 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這是參照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氣候變化》)的跨學科模式而推出的首個專注于植物學各領域優秀研究成果的期刊。 Nature Plants這個平臺主
記者從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了解到,1997年,中國科研人員發表在英國科學雜志《自然》(Nature)上的原創研究論文約占0.4%,到2016年,這一數字升至11%左右,達到90多篇。 3月22日至24日,《自然》雜志與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廣東省醫院協會在廣州合辦婦女兒童健康國際學術研
美德科學家獨立進行的兩項最新研究表明,單個神經元的激發就足以影響學習和行為。這一結論挑戰了人們長期以來的認識,即數千個神經元的有序排列才能夠產生一個行為反應。這兩篇論文12月19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上。 圖片說明:神經元可以被光線激活,綠色的為熒光蛋白。(圖片來源:D. HUBER, HO
化學 超高溫系外巨行星夜面的鐵凝聚 論文標題:Nightside condensation of iron in an ultrahot giant exoplanet 發表期刊:Nature 《自然》 簡介: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發現了一個會下鐵雨的超高溫行星。這篇文章
工程與技術 碳硫氫化合物在室溫下實現超導 論文標題: 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a carbonaceous sulfur hydride 發表期刊:Nature 《自然》 簡介:科學家發現了凝聚態物理的“圣杯”:能在室溫下超導的材料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李曉雁長聘副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布朗大學、加州理工大學合作,在《自然·納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發表了題為“微米熱解碳的理論強度與類橡膠變形行為”(Theoretical strength and rubber-like behavior in mi
Magdalena Skipper近照 經過漫長的遴選,《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現任主編Magdalena Skipper博士被任命為《自然》新一任總編輯。Skipper博士將成為《自然》創刊149年以來的第八任總編輯,也是該刊近150年歷史上首位擔任該職
近日,兩個國際科學家研究小組分析了南極冰塊中年代久遠的空氣泡,得出結論認為,今天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水平要比過去80萬年間的任何時候都要高。相關兩篇論文發表在5月15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圖片說明:歐洲南極冰芯計劃已接近尾聲。(圖片來源:Jon Lawrence, UNSW) 在
日前,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IFE)、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安眾福教授帶領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趙彥利教授合作,在有機長余輝研究領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他們實現了長壽命、高效率以及顏色可調的聚合物長余輝發光,同時展現了該類材料在多級信息防偽、加密等領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