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60歲。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側臉部麻木兩年余,患者1周前因手部外傷入院行全身檢查,實驗室及體格檢查未見明顯異常。MRI表現:左側額部大腦前縱裂旁可見橢圓形稍長T1,等T2信號影,大小約3.5 cm×3.1 cm×4.1 cm,邊界清晰,增強掃描呈明顯不均勻強化,鄰近腦膜增厚、強化,左側腦室前角略受壓,中線結構局部右偏(圖1,2A,2B)。 圖1A~1C瘤體內可見增粗強化血管影;T1WI呈稍低信號;T2WI信號不均勻,以等信號為主 圖2A,2BT1WI增強示腫瘤明顯不均勻強化;冠狀位T1WI增強示病變與大腦鐮關系密切 手術及病理:行縱裂顱內占位病變切除術,術中可見腫瘤位于左側大腦鐮旁,與大腦鐮關系密切,瘤體內血供豐富,外觀呈鮮紅色,質地略韌,腫瘤與周圍腦組織輕度粘連。術后組織病理學檢查:瘤組織由大量形狀不規則的血管竇狀腔隙構成,管腔大小不等,內皮分化成熟(圖2c)。免疫組化:A4:EMA......閱讀全文
患者男性,60歲。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側臉部麻木兩年余,患者1周前因手部外傷入院行全身檢查,實驗室及體格檢查未見明顯異常。MRI表現:左側額部大腦前縱裂旁可見橢圓形稍長T1,等T2信號影,大小約3.5 cm×3.1 cm×4.1 cm,邊界清晰,增強掃描呈明顯不均勻強化,鄰近腦膜增厚、強化,左側
患者男,68歲。以“下腹痛、腹瀉1月”為主訴入院。自訴1月前無誘因出現下腹部間斷性隱痛,無放射性疼痛,伴有腹瀉,3~5次/日,呈黃色稀糊狀便,無粘液膿血性分泌物,排便與腹痛無關,伴納差,漸消瘦,伴乏力。輔助檢查結果:血尿便常規、腫瘤標志物、傳染病四項、凝血機制、甲功均未見異常。?胃鏡提示:慢性非萎縮
1.病例資料?患者,女,46歲,因頸背部疼入院。體格檢查:雙側扁桃體Ⅰ°大,右側軟腭較左側膨隆低垂,無明顯疼痛。口咽部MRI平掃加增強示右咽旁間隙內團塊狀T1WI等信號、壓脂T2WI高信號,其內信號不均,見多發條狀T1WI及壓脂T2WI低信號影,病灶周圍見環形壓脂T2WI低信號影,DWI(b=800
腦海綿狀血管畸形是種常見的血管性病變,海綿狀血管瘤是指由眾多薄壁血管組成的海綿狀異常血管團,這些畸形血管緊密相貼,血管間沒有或極少有腦實質組織。它們并非真性腫瘤,按組織學分類屬于腦血管畸形。它易發生少量、多次出血而引起癥狀,大量出血少見。 我院發現1例腦血管瘤伴出血病例:患兒,男,嘔吐伴意
1.臨床資料?患者64歲,男性,平素體健,主因“頭暈四天”入院,該患于4天前出現頭暈,1天出現頭暈加重,休息不緩解,為明確診治就診于某醫院門診,行頭部CT提示“顱內占位病變(小腦蚓部)”,家屬為進一步明確診治,于我院神經外科門診行頭部MR檢查示:小腦蚓部占位病變,遂收住入院。?病程中無意識障礙,未嘔
?顱內海綿狀血管瘤是一種特殊的腦血管畸形,以女性多見,因發生部位不同可分為腦內型和腦外型。腦外型海綿狀血管瘤以中顱窩好發,發生于中顱窩以外部位者罕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神經外科于2018年7月3日至8月1日收治了1例右側三叉神經腦池段不典型海綿狀血管瘤,經病理科確診,現報道如下。?1.臨床
顱內海綿狀血管瘤是發生于中樞神經系統的一種血管畸形性,而非真性腫瘤,發病率在0.4%~0.8%,占所有腦血管畸形的5%~10%。小腦海綿狀血管占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的9.58%,橋臂(小腦中腳)是小腦海綿狀血管瘤的好發部位。因橋臂位置較深,比鄰腦干及重要神經結構,要做到全切除腫瘤同時減少并發癥非常困難。
近日病房收入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患者1例,選擇手術治療還是非手術治療仍有爭論。 顱內海綿狀血管瘤是發生于中樞神經系統、由眾多薄壁血管組成的異常海綿狀血管團。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是海綿狀血管瘤的一種特殊類型,位于海綿竇區,血運豐富,與周圍血管、神經關系密切,外科手術難度極大,并且術后腫瘤容
頜骨中央性血管瘤(central?hemangima?of?the?jowe)是一種很少見的頜骨內血管異常增生的良性血管瘤,主要見于青少年,下頜骨為其好發部位,早期無明顯的癥狀體征,且隱蔽性強,常因外傷或者是拔牙造成大出血而危及生命。本文將報道下頜骨中央性血管瘤1例。?病例報告?患兒,女,11歲,因
1.病歷摘要?男,57歲;因“間斷性頭痛、頭暈3月余”于2018年11月入院。頭痛性質為脹痛,以頂枕部為著,活動后加劇,休息后可緩解,頻率1~2次/d,口服止痛類藥物可緩解;頭暈為間歇性,無明顯規律。查體:精神欠佳,意識清楚;神經系統查體無明顯異常,KPS評分90分。?頭部MRI示:后縱裂占位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