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如何賦能海洋產業?專家建言
航天如何賦能海洋產業?11月15日至17日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舉行的“科創中國”航天賦能助力深海產業創新論壇上,院士、專家認為,中國的衛星已聯網成星座,用好其高、快、寬、全的“天眼”優勢,可促進藍色海洋經濟發展。 “認知海洋、經略海洋的基礎是觀測海洋,對海洋的立體觀測,海洋衛星不可或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研究員蔣興偉介紹,包括中法海洋衛星在內,中國10顆海洋衛星已建成海洋水色衛星星座、海洋動力衛星星座、海洋監視監測衛星三個系列,實現對全球海洋水色水溫、海表的風流潮流等要素的監測。 以海洋水色衛星星座為例,組網的兩顆衛星利用可見光和紅外探測技術,每天看兩次以上全球海洋的水色水溫。其中水色的一個重要要素是海洋中的葉綠素,研究人員可以根據衛星數據計算葉綠素的多寡,進而判斷大洋漁場的分布。 蔣興偉透露,依托源源不斷的衛星數據,科研人員已經開發出數十種業務化、常態化遙感產品,涵蓋海洋執法與權益維護、海域使用動......閱讀全文
航天如何賦能海洋產業?專家建言
航天如何賦能海洋產業?11月15日至17日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舉行的“科創中國”航天賦能助力深海產業創新論壇上,院士、專家認為,中國的衛星已聯網成星座,用好其高、快、寬、全的“天眼”優勢,可促進藍色海洋經濟發展。 “認知海洋、經略海洋的基礎是觀測海洋,對海洋的立體觀測,海洋衛星不可或缺。”中國工程
中法海洋衛星獲得首批海洋動力環境數據
記者5日從自然資源部獲悉,中法海洋衛星在軌運行1個月以來狀態良好,已獲取首批海洋動力環境數據。中法雙方科學家確認,衛星上裝載的兩個微波載荷獲取的海面風場與海洋波浪譜等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結果與真實海況基本一致。 中法海洋衛星于10月29日發射升空。據中法海洋衛星首席科學家、在軌測試工作組組長劉建強
海南衛星星座計劃:“罩”在南海上空的天網
①海南一號衛星項目整星方案評審會現場 ②楊天梁在接受采訪 ③海南衛星星座構成示意圖 ④海南衛星星座建設路線 在海南管轄的海域上,如果發生了海上事故,想要進行及時搜救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什么快速準確的方法?答案是:依靠遙感衛星的實時觀測數據進行追蹤。
我國海洋衛星實現系列化
16日上午,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的中國首顆海洋動力環境監測衛星“海洋二號”,是我國第一顆海洋動力環境監測衛星。該衛星集主、被動微波遙感器于一體,具有高精度測軌、定軌能力與全天候、全天時、全球探測能力。 按照中國海洋衛星發展規劃,我國將按海洋水色環境(海洋一號,HY-1)衛星、海洋動
李德仁院士工作站落地山東海陽東方航天港
中新網山東海陽4月22日電 (記者 王嬌妮)4月22日,李德仁院士工作站在山東海陽東方航天港衛星數據應用產業園揭牌。李德仁院士稱,他的團隊將依托東方航天港,與山東省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滕瑤教授團隊聯合,建設“東方慧眼”智能遙感星座并進行產業化推廣。打造空天一體、星座運營與信息服務一體的全產業鏈產
我國在軌衛星已超過200顆 衛星產業前景更廣
我國在軌衛星已超過200顆,太空中的“中國星”越來越多,我國的衛星應用產業也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 在不久前舉辦的首屆中國航天大會上,“衛星應用與國際合作”論壇頗受關注。目前我國在軌衛星已超過200顆,今年又將迎來航天發射的密集期,高分五號、高分六號、多顆北斗衛星等將陸續升空,太
海洋一號C衛星:五大載荷助力海洋事業發展
?? 近日,海洋一號C衛星(HY-1C)搭載長征二號丙火箭,于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海洋一號C衛星是我國海洋水色系列衛星的第三顆衛星,也是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十二五”海洋業務衛星的首發星。 記者從衛星的抓總研制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B衛星
10月25日6時57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二號B衛星。該星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遙感業務化觀測能力,進一步壯大自然資源衛星體系,對提高我國海洋預報與監測預警水平,提升海洋防災減災與海上突發事件響應能力,服務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開展全球變化研究,建設海洋強國具有十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B衛星
10月25日6時57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二號B衛星。該星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遙感業務化觀測能力,進一步壯大自然資源衛星體系,對提高我國海洋預報與監測預警水平,提升海洋防災減災與海上突發事件響應能力,服務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開展全球變化研究,建設海洋強國具有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B衛星
10月25日6時57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二號B衛星。該星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遙感業務化觀測能力,進一步壯大自然資源衛星體系,對提高我國海洋預報與監測預警水平,提升海洋防災減災與海上突發事件響應能力,服務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開展全球變化研究,建設海洋強國具有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