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經過初次篩選和二次篩選后得到的那對引物便可以用于合成,合成后我們經過 PCR擴增可以對引物進行最終的評估。一是PCR擴增的特異性和效率。經過PCR條件優化后能否獲得特異性條帶,即無目的條帶之外的多余條帶。另外,PCR產物的量是否足夠,即無不出帶和條帶很弱的現象。二是以DNA為模板設計引物時,PCR擴增產物是否與預期PCR產物大小相當。如果相差太大G 于100 b ,有可能是錯配產物。三是是否形成引物二聚體帶。......閱讀全文
當我們經過初次篩選和二次篩選后得到的那對引物便可以用于合成,合成后我們經過 PCR擴增可以對引物進行最終的評估。一是PCR擴增的特異性和效率。經過PCR條件優化后能否獲得特異性條帶,即無目的條帶之外的多余條帶。另外,PCR產物的量是否足夠,即無不出帶和條帶很弱的現象。二是以DNA為模板設計引物時,P
擴增已知基因時經過初次篩選和二次篩選后得到的引物基本上能夠滿足要求,但是當運用比較基因組學分離新基因時,設計引物還應注意以下兩點:① 模板的選擇。如果以DNA為模板設計引物, 首先在Genebank中找到與待分離新基因同源的其它物種的該基因。利用工具把已檢索到的基因進行同源性比較,根據比較基因組定位
①引物的長度一般為15-30 bp,最好在18~24 bp,因為太短易形成錯配(False priming) 降低特異性,而太長也會降低特異性,并且降低產量 。②引物在模板內最好具有單一性,也就是說在模板內部沒有錯配。特別是3’端,一定要避免連續4個以上的堿基互補錯配。③引物序列的GC 含量最好在4
引物的二次篩選是指在初次篩選出的幾對引物中進一步篩選出適合我們進行特異、高效PCR擴增的那對引物。本步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得到的一系列引物分別在Genebank中進行回檢。也就是把每條引物在比對工具(http://www.ncbi.nlm.nih.gov/blast/) 的blast nr中進行同源
? 20世紀90年代初,PCR技術日趨成熟,也滲入到FMD的診斷中。這一技術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可檢測多種組織樣品,檢測病毒RNA的PCR方法已經成為FMDV檢測方法中的一種,PCR方法具有極高的靈敏度(其理論值為一個病毒粒子的核酸),因為它僅需要極少量的反應模板,而且可以設計
要擴增模板DNA,首先要設計兩條寡核苷酸引物,所謂引物,實際上就是兩段與待擴增靶DNA序列互補的寡核苷酸片段,兩引物間距離決定擴增片段的長度,兩引物的5’端決定擴增產物的兩個5’末端位置。由此可見,引物是決定PCR擴增片段長度、位置和結果的關鍵,引物設計也就更為重要。 引物設計的必要條件
第五節 PCR各處應用模式 一、兼并引物(Degenerate Primer)PCR 密碼子具有兼并性,如表22-4,單以氨基酸順序推測編碼的DNA序列是不精確的,但可以設計成對兼并引物,擴增所有編碼已知順序的核酸序列。用兼并引物時寡核苷酸中核苷酸序列可以改變,但核苷酸的數量應相同。兼并度越低,
第一節 概述 聚合酶鏈反應或多聚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又稱無細胞克隆技術(“free bacteria”cloning technique),是一種對特定的DNA片段在體外進行快速擴增的新方法。該方法一改傳統分子克隆技術的模式,不通過活細胞,操作
PCR是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西特斯公司的一批科學家、技術人員和商人發明的,主要發明者凱利·穆利斯(Kary Mullis)因此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其他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包括厄立克(Henry Erlieh)、安海姆(Norman Arnheim)、才木(Ran—daliSaiki)、
實驗步驟 ##一、 從組織和培養細胞中分離RNA 1.TRIzol試 劑(Invitrogen)。該試劑含有苯酚和硫氰酸鹽化合物,操作時應穿實 驗服,戴手套,存放于 4°C 。 2.氯仿。 3.異丙醇。 4.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