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技研發經費首次突破一萬億元
據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發布的《201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2012 年,我國科技經費投入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國家財政科技支出穩步增加。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投入強度(R&D經費投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再創歷史新高。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首席統計師關曉靜分析指出,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三,經費投入強度在新興發展國家中居領先地位,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我國科技投入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 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10298.4億元,比上年增加 1611.4億元,增長18.5%;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1.98%,比上年的1.84%提高0.14個百分點。按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全時工作量)計算的人均經費支出為31.7萬元,比上年增加1.6萬元。2012年,國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為5600.1億元,比上年增加803......閱讀全文
“全球科技創新趨勢研究”啟動 構建高效科技創新體系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所屬中國經濟年鑒社與李嘉誠基金會合作開展的“全球科技創新趨勢”課題啟動發布會在京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隆國強副主任到會致辭,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余斌同志主持會議,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科學家Dan Shechtman教授,李嘉誠基金會執行董事周凱旋女士發表演講。該課題將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將有目標評測體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8585.shtm 本報訊(記者 張然)日前,2017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北京會場,市科委相關負責人透露,圍繞國務院《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北京市已搭建了“架構圖”,繪就了
深圳完善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體系
“十一五”期間重點打造十大平臺 ?? 記者7月11日從《深圳市政府公報》獲悉,《深圳市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十一五”發展規劃(2006—2010)》提出,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面向高新產業和循環經濟,大手筆規劃建設和完善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體系,重點打造十大平臺,以彌補斷裂的創新鏈,提高社會研
南開校長:“唯論文”評價體系禁錮科技創新
當前中國學術界的科研評價體系,讓學者的榮譽、收入、職稱、項目都與論文掛鉤,一定程度上讓衡量標準“跑偏”,論文抄襲、花錢買版面等現象屢見不鮮。 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校長龔克直言,中國現有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有待完善,“唯論文”的衡量標準禁錮科技創新,需要“多把尺子”共同作用。 談衡量標準:論
青島市健全科技創新決策咨詢體系
近日,青島市制定出臺《青島市科技創新決策咨詢體系建設方案》,以“兩會一盟一平臺”為核心架構,不斷探索科技創新決策咨詢新機制、新模式、新方法,努力為全市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兩會”即科技創新咨詢委員會和評估委員會,負責為科技創新頂層設計提供高層次專家智力支撐;“一盟”即科技創新智庫聯盟
安徽部署推進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建設
4月12日上午,安徽省委省政府隆重召開科學技術獎勵暨加快建設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推進大會,部署推進構建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加快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安徽發展新優勢,力爭2021年形成標桿性、顯示化成果,2025年基本形成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2035年建成高水平科技強省和
科技專論:尊重科技創新規律 完善績效評價體系
隨著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科技投入的不斷加大,建立完善的財政科技投入績效評價體系,已日益成為各方關注和探索的重點問題之一。做好財政科技投入績效評價,對于提高財政科技經費使用效率、實現科技資源優化配置、提高政府科技投入決策水平都有著重要作用。 財政科技投入績效的主要特點 較之其他財政投入績效而言,
2020年將建成文物科技創新體系
在12月10日召開的2016年全國文物科技工作會議上,發布了由科技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3部門聯合制訂的《國家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創新規劃》,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建成文物科技創新體系,在基礎研究、重大關鍵技術、國產主要裝備、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 國家文
江蘇發布國內首個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
創新型城市怎么建?科技園區成為創新型園區要具備哪些條件?江蘇最發達的鄉鎮經濟如何實現創新驅動?現在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再模糊,江蘇省政府8月6日正式發布的99號文件,在全國首次發布創新型城市、創新型鄉鎮、創新型園區建設評價考核指標體系,用明確的創新“指揮棒”改變了多年來形成的發展觀念。
科學家熱議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7月6日至7日在京召開。會上明確提出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科技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支撐引領作用。這在廣大科研工作者中引起廣泛討論。 中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