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deep life”研究的結果,地球遠比我們過去認為的要活躍得多。這項研究揭示了在我們腳下存在一個巨大豐富的生態系統,它的面積幾乎是地球上海洋總面積的兩倍。 盡管地下環境酷熱、沒有光照、沒有營養且強烈的壓力,但是科學家們估計,地下生物圈充滿了150億至230億噸的微生物,這是地球上所有人體重的數百倍。 深碳觀測站(Deep Carbon Observatory)的研究人員說,地下的物種多樣性可以與亞馬遜或加拉帕戈斯群島媲美,但與那些地方不同的是,它們仍然處于非常原始的狀態,因為大部分的地表之下還沒有被人類染指。 美國田納西大學的助理教授Karen Lloyd說:“這就像是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全新的生命儲藏庫。我們一直在尋找新的生命,卻發現如此大量的生命存在于地表下面,而非上面。” 來自南非Kopanang金礦的不明線蟲(Poikilolaimus sp)位于地表以下1.4千米處。圖片來源:Gaetan Borgo......閱讀全文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與一般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系統相比較,中國生態系統具有以下明顯特征:古老性、多樣性、復雜性、區域性、波動性和脆弱性。總體而言,中國生態系統十分脆弱,一方面,中國生態系統極易出現退化,另一方面
水電工程的生態補償,是指采用經濟手段對水電工程產生不利影響的生態系統進行恢復、重建和保護,同時對在水電開發中產生生態效益的行為進行激勵的機制。生態補償包括兩方面內容:針對不利環境影響進行的補償,稱為“抑損補償”;針對環境效益進行的補償,稱為“增益補償”。 “抑損補償”,是指對受損的生態系統
“藍色國土”是當前世界沿海國家著力拓展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隨著耕地減少和人地矛盾的不斷突出,我國所轄的300萬平方公里海域已成為中華民族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領地——沿海地區以13%的陸地國土面積承載了40%多的人口,創造了60%以上的國民經濟生產總值,海洋特別是近海生態系統已成為
近10年來,我國對生態保護的投入在加大,生態建設方面已經投入1.2萬億元,投入規模史無前例。然而我國的生態系統管理嚴重滯后,生態系統服務能力仍在退化。 日前,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杰在第15屆中國科協年會作特邀報告時提出,針對我國可增加森林和草地面積有限的情況,我國生
傅伯杰 近10年來,我國對生態保護的投入在加大,生態建設方面已經投入1.2萬億元,投入規模史無前例。然而我國的生態系統管理嚴重滯后,生態系統服務能力仍在退化。 日前,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杰在第15屆中國科協年會作特邀報告時提出,針對我國可增加森林和草地面積有限
生態系統退化,已經不再是一個遠離我們的“學術名詞”——日益嚴重的森林退化、荒漠化、海洋生態惡化等,在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 “保護現有自然生態系統,綜合整治和修復已退化生態系統,構建和維持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已成為全球性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因此,只
修復前的銀川鳴翠湖銀川鳴翠湖修復后成為百萬只大型候鳥的棲息繁育之地修復前的杭州勝利河修復后的杭州勝利河美食街一景 生態修復織就了一片片郁郁蔥蔥的綠網,使神州大地的綠色版圖不斷擴大。據最新報道,10多年來,國家在三江源地區投入100余億元用于生態保護修復。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境內草地、林地長勢趨好,
2012年1月,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啟動了“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00~2010年)遙感調查與評估”項目,歷時三年完成,近期發布《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00~2010年)調查評估報告》。就此,本報記者采訪了項目組有關專家,請專家對調查評估報告進行解讀,詳解調查評估項目的意義和作用。
地球上千變萬化的生態系統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是其基本影響因素?為什么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上說“水是生態之基”?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安大學水資源與環境專家李佩成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李佩成三年前開始主持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組織的 “111”引智計劃項目——“干旱半干旱地區水文生態與水安全
▲江西大崗山國家級森林監測站▲王兵(左一)正在講解生態連清監測布局 王兵幾乎遍歷全球各地所有的典型森林,經驗告訴他,森林可為人類帶來甚至比“金錢”更大的福祉。為量化這一“福祉”,他帶領團隊歷經20余年,形成了中國森林生態連續觀測與清查體系,算清了中國的“綠水青山”究竟價值多少“金山銀山”,用數據說
一個國際專家小組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報告指出,面對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環保主義者應該利用新形成的生態系統,注重維護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多樣化,增進生態系統的適應能力,而不應總是試圖讓生態系統保持過去的狀態。 這個國際小組由40多名來自全球各地的生態學家、生物保護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等組成
中國科學院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對中國各主要生態系統和環境狀況進行了長期、全面的監測和研究,對生態學發展的意義舉足輕重,并為改善我國生態系統管理狀況、保證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技術支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曾是中國科學院主管CERN
近日,國家海洋局對外發布了《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去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 根據《公報》,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海水、沉積物質量總體較好,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維持在較好水平,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
6月20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三項軟件榮獲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它們分別是荒漠生態系統人工大氣數據記錄完整性檢查程序(登記號2011SR038760)、植物園三維地理信息系統(登記號2011SR038434)、陸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軟件2.0(登記號2011SR037269)。
習近平同志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作了系統闡述,鮮明提出“讓透支的資源環境逐步休養生息”。這一重要論斷體現了新時期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資源環境問題說到底是自然生態系統問題。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就是充分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干旱生態系統和退化土地研究與治理的國家之一,我們去年底發起的全球干旱生態系統國際大科學計劃培育項目,彌補了國際上該領域重大研究計劃的空白。” 日前,在由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地理資源所、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京聯合舉辦的全球干旱
1.前言 盡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全球糧食生產有顯著的增長, 但當今社會需要面對的最重要挑戰之一是,如何養活21世紀中葉全球即將達到的90億人口。為了滿足糧食需求又不明顯增加糧價,基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對能源安全、地區飲食結構變遷的關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貧窮和饑餓減半的千年目標,估計屆
呂達仁院士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外國專家交流 資料圖片 CFP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艱難地通過了《巴黎協定》。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氣度。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排放權就是發展權。中國既要負責任,也要爭取平等合理的發展權。 最有
日前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一句富有詩意的表述背后,意味著規模巨大的生態治理產業。受制于地方債收緊,工程回款仍是壓制園林類公司估值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認的是,在生態文明和城鎮化的雙重政策激勵下,未來5-10年生態治理產業蘊含的萬億市場規模,將成為
8月23日“創新驅動發展 科技引領未來——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最后一場專題科普講座“中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多功能廳開講,本次講座由巡展19個展項中的“生態環境十年變化:積極參與國家和地方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的成果單位——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鄭華研究員主講。來自
我國草原幅員遼闊,覆蓋著2/5的國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具有防風、固沙、保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涵養水源等重要的生態功能,對維系國家生態安全、地區經濟、人文歷史等具有重要的價值。草原生態系統是草原地區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與其環境構成的功能統一體。草原生態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系著
全球變化(包括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蓋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加速喪失,進而影響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受到廣泛關注,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大量關于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系的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驅動
全球變化(包括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蓋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加速喪失,進而影響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受到廣泛關注,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大量關于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系的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驅動
全國生態系統復雜多樣,空間差異大,以草地、森林、農田和荒漠為主,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82.8%。由于氣候、地理條件的影響,我國生態環境脆弱,對人類活動的干擾十分敏感;同時,悠久的歷史、巨大的人口數量和高速的經濟發展導致的高強度資源開發,對我國森林、草地和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影響,生態系統
森林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對氣候變化的作用和響應是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問題。云南作為中國第二大林區——西南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擁有巨大的森林碳儲量。因此,研究不同溫、濕條件下云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的現狀及時空特征,探討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可以為不同森林生
森林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對氣候變化的作用和響應是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問題。碳交換年變化動態氣候因子對碳交換的影響 云南作為中國第二大林區——西南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擁有巨大的森林碳儲量。因此,研究不同溫、濕條件下云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的現狀及時空特征,探討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一個國際專家小組在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發表報告指出,面對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環保主義者應該利用新形成的生態系統,注重維護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多樣化,增進生態系統的適應能力,而不應總是試圖讓生態系統保持過去的狀態。 這個國際小組由40多名來自全球各地的生態學家、生物保護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等組成。他
改善河口和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實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加大渤海、東海等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力度。強化直排海污染源和沿海工業園區監管,防控沿海地區陸源溢油污染海洋。開展國際航行船舶壓載水及污染物治理。規范入海排污口設置,2017年底前,全面清理非法或設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到2020年,沿海省(區
2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主辦、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承辦的“生態系統監測與評估學術研討會”在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召開。 研討會邀請科技部社發司資源環境處處長徐俊、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監測處處長楊智、環保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副主任王橋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傅伯杰研究組在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演變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展出根據社會-生態系統要素相互作用變化識別系統演變階段的方法,揭示近千年來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的演變階段及效應。 社會-生態系統的動態演變是復合生態系統研究的核心內容,也是生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