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埃博拉病毒橫掃西非,科學家缺乏重要基因數據來解答引發眾多擔憂的猜測:這種病毒會變得更具傳染性和更致命嗎?它會發生變化,讓其逃避診斷測試或疫苗嗎?非洲和歐洲實驗室的冰箱里存放著取自埃博拉患者的數千份血液樣本,但它們并未被使用,且少數幾個獲得新基因數據的研究小組并未公開信息。 研究人員渴望近距離觀察病毒可能是如何進化的。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傳染病的進化生物學家Andrew Rambaut表示,除了要回答有關其毒性的問題外,基因數據還能揭示疾病流行的細節,包括傳播特點以及病毒從動物宿主傳播到人類需要多久。“如果可以及時完成檢測,就可以確切了解到發生了什么。”他說。但面對官僚障礙和記錄混亂等問題,科學家不得不等待。 今年8月,研究人員公布了塞拉利昂78位患者感染的埃博拉病毒的99個基因組,讓全世界能夠近距離看到埃博拉病毒分子。該分析包含了當時塞拉利昂已知的一半多病例。 研究結果一經確定,科學家就將基因數據放置在了公共數據庫......閱讀全文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世界衛生組織(WHO)8月28日發表埃博拉疫情最新通報:在幾內亞、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亞4國已有3069人感染,其中1552人死亡。WHO稱,過去一周是此次疫情暴發以來案例增加最多一周,埃博拉疫情“正在惡化”。 針對可能出現的埃博拉病毒傳入風險,我國已經進入緊急戒備狀態。要防止埃博拉病毒
近兩年精準醫學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這是一種將個人基因、環境與生活習慣差異考慮在內的疾病預防與處置的新興方法。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精準醫學計劃”,希望精準醫學可以引領一個醫學新時代。隨后習近平總書記批示科技部和國家衛生計生委,要求國家成立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科
日本長崎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日前宣布,該所研究人員開發出了高效檢測埃博拉病毒的方法。新方法無須特殊儀器,得出結果的時間從以前的2小時縮短到30分鐘,在缺乏醫療設備的發展中國家也能簡便使用,并非常適合人員流動頻繁的機場等場所防疫。 長崎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教授安田二朗采用的是通過增加病毒固有基因來進
日本長崎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日前宣布,該所研究人員開發出了高效檢測埃博拉病毒的方法。新方法無需特殊儀器,得出結果的時間從以前的2小時縮短到30分鐘,在缺乏醫療設備的發展中國家也能簡便使用,并非常適合人員流動頻繁的機場等場所防疫。 長崎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教授安田二朗采用的是通過增加病毒固有基因來進
日本長崎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日前宣布,該所研究人員開發出了高效檢測埃博拉病毒的方法。新方法無需特殊儀器,得出結果的時間從以前的2小時縮短到30分鐘,在缺乏醫療設備的發展中國家也能簡便使用,并非常適合人員流動頻繁的機場等場所防疫。 長崎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教授安田二朗采用的是通過增加病毒固有基因來進
早在1999年,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埃博拉病毒可以在精液中保存數月,但是研究沒有深入進行。10月14日發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期刊上的兩篇學術論文為埃博拉病毒潛伏性特征提供了更為確切的研究,解釋埃博拉幸存者有可能引發疫情二次爆發的原因。其中一篇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盡管安全性一度遭到質疑,但基因編輯技術發展勢頭不可阻擋。 基因測試新技術 新概念造影劑“納米MRI燈” 巴西轉基因大豆 記錄DNA數據 具隱身效果的膜材料(模擬效果圖) 耐水性超薄太陽能電池 美 國 基因編輯技術火熱 干細胞研究獲突破 美科學家開展了該國首個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
12年前,美國原住民族哈瓦蘇派部落(Havasupai Tribe)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陷入了一場法律官司,起因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未獲得部落民眾知情許可的前提下,使用部落成員的血液樣本。這件官司終止了該項研究,且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需歸還哈瓦蘇派部落的血液樣本,并付賠償金。這場爭斗成為生物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的總體部署,為進一步完善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對提高公眾健康水平和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
埃博拉席卷西非,研究者擔心該病毒可能會因變異而更加棘手。但一項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與2014年3月疫情爆發初期的感染者相比,10月至11月間來自非洲馬里(Mali)的感染者體內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組序列并未出現顯著改變。 臨床實驗診斷、抗體治療與疫苗研發都是以埃博拉基因組的特定序列為基礎而進行的
5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關于埃博拉病毒最新研究成果:Genetic diversity and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Ebola virus in Sierra Leone,并同期配發評論文章Latest Ebola data rule ou
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連發兩篇文章為人們敲響警鐘,埃博拉男性幸存者可能會使疫情死灰復燃。 研究人員對塞拉利昂的近百名男性埃博拉幸存者進行了研究,發現約一半人的精液樣本中存在埃博拉病毒RNA。檢測到病毒RNA并不意味著這些幸存者攜帶能夠感染他人的病毒。研究人員指出,目前還沒有足夠信息評估病
一個英國科研團隊成功完成了對埃博拉病毒的基因測序,并已將數據在網上公開發布,免費提供給全球科研人員使用。這有助于各國研發更高效的治療藥物和疫苗。 劍橋大學3日發布公告稱,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暴發后,來自該校及英國多個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開始在塞拉利昂采集病毒樣本,并利用美國一家公司開發的新
病原體能使人類群體性致病甚至致死,為追本溯源,找到變異基因作為有效靶點,科學家們在迎戰埃博拉病毒的過程中取得突破。 《科學》雜志的歷史上,刊載過一篇沉重的學術文章。2014年一篇關于通過基因組學手段監測埃博拉病毒的起源和傳播的論文,在刊登時已有6名研究人員因感染埃博拉而死亡。 “對埃博拉病毒
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開展的埃博拉病毒宿主內進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該研究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埃博拉病毒在宿主內的進化模式,重新闡明了病毒基因中重要變異位點在“病毒—宿主”相互影響中的作用,為抗病毒藥物研發設計藥物靶標提
新月初上,叢林如深海般黑暗。4個人坐在塑料椅子上,等待著。盡管天氣炎熱,但他們穿著長袖襯衣,戴著手套和面具。黑暗中,他們的頭頂上,一張看不見的巨大的網懸掛在兩樹之間。他們是天空中的漁民,等待著獵物到來。 這些人正在聆聽錘頭果蝠短促而嘶啞的叫聲。每晚,幾十只雄性錘頭果蝠聚集在這片位于剛果共和國北
《科學》雜志的歷史上,刊載過一篇沉重的學術文章。2014年一篇關于通過基因組學手段監測埃博拉病毒的起源和傳播的論文,在刊登時已有6名研究人員因感染埃博拉而死亡。“對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和控制是高通量測序技術(二代測序技術)全面應用的首次‘實戰’。”日前,在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主辦的第
科學家確認引起嚴重流感的基因突變 對一個法國女童及其父母的一項研究表明,導致被稱作干擾素的抗病毒蛋白喪失的一種隱性突變可能是有時會讓孩子罹患罕見但嚴重流感的原因。盡管喝雞湯及臥床休息會讓大多數孩子挺過流感,但有少數特殊者已知會出現一種威脅生命的流感。懷疑基因突變可能是這種嚴重型流感的基礎,M
9月5日,《自然-微生物學》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等單位合作研究成果:Intra-host dynamics of Ebola virus during 2014,第一次系統揭示了埃博拉病毒在宿主內的進化模式,并指出了病毒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 )在2003年順利完成,基因組測序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直接導致了每兆基因組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檢測的基因組數量越來越多。人們對基因組的復雜性深感震驚,這也引導著測序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最近的一些突破性技術使得測序技術在更短的時間內可以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 )在2003年順利完成,基因組測序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直接導致了每兆基因組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檢測的基因組數量越來越多。人們對基因組的復雜性深感震驚,這也引導著測序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最近的一些突破性技術使得測序技術在更短的時間內可以
應用WGS正在成為NGS中最廣泛的應用。通過該技術并且結合生物學應用,研究人員可以獲得基因組信息中最值得注意的信息73。舉例來說,2012年,Ellis等報道了基因與乳腺癌患者芳香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治療法之間的關聯。他們指出突變,后果與診斷之間的關聯,同樣還有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
6月30日,深圳鹽田,熱浪滾滾。北山道136號,幾棟白色的建筑并不起眼。龐大的數據如同螺旋一般,每天從這里源源不斷地涌出。偶爾從門口經過的人也許無法想象,這些數據有一天會完全改變他的生活。全球最大的基因組研究中心、深圳華大基因就藏在這些白色建筑里,“生產”出全球40%的基因測序數據。 離此約2
6月30日,深圳鹽田,熱浪滾滾。北山道136號,幾棟白色的建筑并不起眼。龐大的數據如同螺旋一般,每天從這里源源不斷地涌出。偶爾從門口經過的人也許無法想象,這些數據有一天會完全改變他的生活。全球最大的基因組研究中心、深圳華大基因就藏在這些白色建筑里,“生產”出全球40%的基因測序數據。 離此約2
我國是一個糖尿病大國,胰島移植作為一種潛在的可治愈糖尿病的治療方法,一直是糖尿病研究領域的熱點。研究證明胰島移植不僅能糾正代謝異常,重建葡萄糖內穩定,并能防止糖尿病性微血管病變的發生和發展。但是人胰島供體有限和排異反應兩個問題亟待解決。 五星級豬 4月15日,中南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由中南大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月19日在京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2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上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