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記者出書稱先富國家應對氣候危機負責
地緣政治分析家、環境記者格溫?戴爾(Gwynne Dyer)認為,那些最靠近赤道的國家,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最大。他預測,如果氣溫持續上升,在未來幾十年內,災難性事件將難以避免。 他的新書《氣候戰爭:隨全球過熱為生存而戰》(Climate Wars: The Fight for Survival as the World Overheats)中探討了氣溫逐步升高后,世界糧食供應、醫療體系、軍隊和遷移模式等各方面將面臨的災難。“非洲地區承受的打擊最大。”戴爾說,并表示在未來25年內非洲可能會損失其糧食總產量的一半。 戴爾是在同世界知名科學家訪談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理論的。“相差幾度,結果會有很大不同。”他說。 在接受國際新聞社采訪時,戴爾談到了氣候變化將重塑地球的威脅。訪談摘錄如下。 問:《氣......閱讀全文
氣候變化可改變發展中國家人口模式
11月6日 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志日前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稱,因氣候變化而進行的遷移可能改變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模式,最終降低未遷移人口的局部收入不平等。研究認為,人口遷移也可以通過人口結構變化而非單獨的人口移動,緩解氣候變化的部分負面影響。 人口遷移可能是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嚴重后果之一。目前,
氣候變化無常 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日前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水資源周”大會上,專家們表示,俄羅斯的旱災和巴基斯坦的水災,都是全球氣候和降雨變化莫測的表現,威脅到糧食安全。 印度科學暨環境中心的蘇尼塔?納瑞恩(Sunita?Narain)在會議間歇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已經進入水越來越多、下雨
面對氣候變化 中國如何保證糧食安全?
在29日在京舉辦的“東盟+中日韓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區域”論壇上,農業部科教司處長李波表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平均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4800多萬公頃,糧食損失約2000萬噸,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多億元,氣候變化已經并將繼續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帶來
研究稱氣候變化可能影響糧食供應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2日發布一項研究說,隨著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增多,全球許多國家的糧食短缺風險也會有所上升。 埃克塞特大學學者領銜的團隊分析了氣候變化對全球122個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糧食供應影響,這些國家主要集中在亞洲、非洲和南美洲。 根據《巴黎協定》,各方以“自主貢獻”方式共同應對
日本擬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60億美元應對氣候變化
據日本NHK電視臺11月7日報道,《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9次締約方大會(COP19)將從下周起在波蘭舉行。日本代表團將在此次會議上表明日本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綜合性措施,其中包括在今后3年內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75.13億元)的援助。 日本希望通過上述援助措施,
糧農組織呼吁發展中國家發展"氣候智能型"農業
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在羅馬發表了題為《“氣候智能型”農業:有關糧食安全、適應和減緩問題的政策、規范和融資》的報告。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需要發展“氣候智能型”農業,以應對日益變暖的世界并養活其日益增加的人口。 報告認為,氣候變化將使許多糧食已嚴重短缺地區的農業生產力、穩定性和收入進一步下降。然
英國撥10億綠色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英國 撥10億綠色資金 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英國已撥出超過2/3的快速啟動資金,用以幫助最貧窮和最脆弱地區的人民適應氣候變化,這表明英國在2012年底前總撥款達15億英鎊的承諾正在按計劃進行。” “我們已承諾,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將是最綠色的政府。這次通過的10億英鎊快速啟動資金對
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系統影響項目啟動
中國農業科學院9月7日宣布啟動“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系統的影響機理與適應機制研究”項目。科學家們將重點研究解決氣候變化背景下水分、熱量等資源要素時空變化對糧食生產系統的影響機理和適應機制,以及病蟲害和旱災等災變過程、致災成災機理及適應機制等關鍵科學問題。 據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唐華俊
研究稱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糧食安全 需重視
據每日科學網站消息,近日,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教授在美國科學促進會的年會上表示,氣候變化已對世界糧食供應的安全造成了影響,這一情況如不加以重視,情況只會越來越糟。 密歇根州立大學廣告、公共關系和營銷專業的教授埃文?托蒂組織了一次題為“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國際食品供應安全”的
聯合國倡導“氣候智能型”農業
在“全球農業、糧食安全和氣候變化會議”即將召開之際,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表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將使許多糧食已經嚴重短缺地區的農業生產力、穩定性和收入進一步下降,若要滿足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對糧食的需求,全球農業產量還須在未來40年間增加70%。農業部門要在一個氣候日益變暖的世界中養活日益增加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