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星形細胞瘤及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的臨床表現
星形細胞瘤及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自出現癥狀至就診平均2年。臨床癥狀包括一般癥狀和局部癥狀,前者主要取決于顱內壓增高,后者則取決于病變部位和腫瘤的病理類型及生物學特性。腫瘤的不斷生長占據顱腔內空間,腦水腫,腫瘤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造成腦脊液的回吸收障礙等均可造成顱內壓增高。各部位腫瘤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早晚不同。小腦腫瘤易壓迫阻塞第四腦室,出現顱內壓增高較早,大腦半球腫瘤則較晚,腦干腫瘤均出現在局部癥狀以前。顱內壓增高的癥狀主要包括頭痛、嘔吐、視盤水腫、視力視野改變、癲癇、復視、頭顱擴大(兒童期)和生命體征的改變等。 各部位星形細胞瘤的癥狀和體征有所不同。 1.大腦半球星形細胞瘤 約60%發生癲癇腫瘤接近腦表面者易出現,約1/3的患者以癲癇為首發癥狀或主要癥狀,而后才出現顱內壓增高及局灶癥狀。癲癇發作的類型與腫瘤所在的部位有關。額葉多為癲癇大發作,中央區及頂葉多為局灶性發作,顳葉腫瘤則表現精神運動性發作。廣泛......閱讀全文
簡述星形細胞瘤及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的臨床表現
星形細胞瘤及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自出現癥狀至就診平均2年。臨床癥狀包括一般癥狀和局部癥狀,前者主要取決于顱內壓增高,后者則取決于病變部位和腫瘤的病理類型及生物學特性。腫瘤的不斷生長占據顱腔內空間,腦水腫,腫瘤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造成腦脊液的回吸收障礙等均可造成顱內壓增高。各部位腫瘤
星形細胞瘤及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的簡介
星形細胞瘤及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在神經上皮性腫瘤中最常見,占膠質瘤的21.2%~51.6%。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年齡均可發生,發病高峰在20~40歲。星形細胞瘤可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任何部位,一般成人多見于大腦,小腦星形細胞瘤占兒童腦腫瘤的30%。星形細胞瘤常發生于額葉、頂葉、顳葉,較少發生于枕葉。星
關于星形細胞瘤及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的治療概述
星形細胞瘤及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的治療為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等綜合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根據腫瘤所在部位及范圍,作腫瘤切除、腦葉切除或減壓術。如梗阻性腦積水未能解決時可行腦脊液分流術,解除顱內壓增高。局灶性的囊性小腦星形細胞瘤若有巨大囊腔和偏于一側的瘤結節,只要將瘤結節切除即可達到根治目的。一
星形細胞瘤及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的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 多數患者頭顱X線平片表現顱內壓增高征象。部分可見到腫瘤有點狀或圓弧狀鈣化。腦血管造影表現血管受壓移位,少見腫瘤染色和病理血管。 2.CT檢查 星形細胞瘤在CT上通常為一密度不均勻的腫塊,病變的邊界比膠母細胞瘤更不清楚,腫瘤周圍常無明顯水腫。20%的星形細胞瘤在CT上可見到鈣化
簡述小腦星形細胞瘤的臨床表現
典型原始纖維型星形細胞瘤從小腦半球長出,早期表現為一側的小腦受累癥狀,腫瘤可累及中線、四腦室,阻塞腦脊濃通路,引起腦積水,表現為顱高壓征。彌漫性星形細胞瘤往往從中線長出,直接侵犯四腦室.甚至腦干,臨床上出現共濟失調,顱高壓征及顱神經麻痹等。
簡述星形膠質細胞瘤的臨床表現
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中青年患者多于老年患者,高峰年齡為30-40歲,腫瘤部位以大腦額葉和顳葉最多見。臨床癥狀主要取決于腫瘤或病灶的大小、發生部位及占位效應的程度等,一般無特異性癥狀,甚至發病初期無任何明顯征兆。多數患者主訴為頭暈、頭痛包括視力下降、記憶力下降、惡心、嘔吐等,其次為患者及其家屬描述
星形細胞瘤的臨床表現
臨床癥狀包括一般癥狀和局部癥狀,前者主要取決于顱內壓增高,后者則取決于病變的部位和腫瘤的病理類型及生物學特性。 1.一般癥狀 腫瘤的不斷生長占據顱腔內空間,腫瘤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造成腦積水和(或)腦水腫,腦脊液的回吸收障礙等均可造成顱內壓增高,如頭痛、嘔吐等。 2.不同性質腫瘤的臨床表現
如何診斷星形細胞瘤?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與輔助檢查一般可以做出診斷。 腰椎穿刺對已有明顯顱內壓增高患者應視為禁忌。一般星形細胞瘤多表現不同程度的顱內壓增高,腦脊液檢查白細胞多數正常而蛋白含量增高,這在腫瘤接近腦室或蛛網膜下腔時尤為明顯,但腦脊液蛋白含量正常也不能排除腫瘤的存在。
一例顱內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合并轉移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42歲。因“頭痛2年,加重伴左眼視力下降1個月”入院。病人于2012年3月于當地醫院行頭顱MRI發現“左顳頂彌漫性占位”(圖1A),全身PET-CT檢查考慮“顱內膠質瘤”,未發現全身其他部位高代謝灶。同年8月于外院行腫瘤活檢術,術后病理示惡性膠質瘤(WHOIII~IV級)。后行替莫唑胺9個
不典型間變型星形細胞瘤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21歲。因頭痛伴惡心嘔吐5天余入院。患者5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后枕部明顯,呈持續性,疼痛劇烈時伴有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余無異常。頭顱CT示:左側側腦室占位性病變、腦積水。頭顱MRI平掃+增強檢查(圖1~3)。?圖1軸位T1WI示左側腦室前角見結節狀長T1信號影,邊界清楚(白箭
簡述小腦星形細胞瘤的發病機制
腫瘤分化程度高,緩慢生長,60%一86%的腫瘤發生囊性變,形成非常大的囊勝,使得其體積增大,壓迫、推移周圍結構最容易壓迫第四腦室引起梗阻性腦職水,發生顱內比增高癥狀、腫瘤進一步增大可使小腦扁桃體下疝入椎管,可壓迫頸神經根引起強迫頭位。也可推移壓迫腦干發作小腦危象,危及牛命,另外,長期的小腦受壓,
星形細胞瘤的基本介紹
星形細胞瘤是指以星形膠質細胞所形成的腫瘤,據文獻報道星形細胞腫瘤占顱內腫瘤的13%~26%,占膠質瘤21.2%~51.6%,男性多于女性。星形細胞腫瘤可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任何部位,一般成年多見于大腦半球和丘腦底節區,兒童多見于幕下。幕上者多見于額葉及顳葉,頂葉次之,枕葉最少。亦可見于視神經,丘
星形細胞瘤的病因分析
1.星形細胞瘤 腫瘤主要位于白質內,呈浸潤性生長,實性者無明顯邊界,多數不限于一個腦葉,向外生長可侵及皮質向內可破壞深部結構,亦可經過胼胝體越過中線侵犯對側大腦半球有囊性變的腫瘤可稱為“囊在瘤內”。而位于小腦的星形細胞瘤常為一個大囊,囊壁上有腫瘤結節,囊壁為纖維結締組織及神經膠質纖維構成,因此
怎樣治療星形細胞瘤?
星形細胞瘤目前多主張:盡量爭取手術,術后酌情輔助放療和/或化療;不能手術的可采取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和/或化療。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RT),可以分次照射或單次大劑量照射,達到控制星形細胞瘤目的,主要有γ-刀、X-刀等,其中γ-刀治療更為精確。下列情況可考慮采用: 1.對位于腦深部和(或)重要功
星形細胞瘤的預后相關介紹
星形細胞瘤經手術和(或)放療后,預后尚佳,一般認為腫瘤的病理類型、手術切除程度、發病年齡、病程、臨床表現均可決定患者的預后。腫瘤全切者5年生存率可達80%,而部分切除腫瘤或行腫瘤活檢者5年生存率僅為45%~50%。對40歲以上腫瘤次全切除的患者,放療可獲得滿意效果。腫瘤復發預后不佳,約半數腫瘤復
星形細胞瘤Ⅱ級的MRI表現
神經電生理學檢查: 腦電圖檢查對以癲癇為首發癥狀者有一定幫助。視覺誘發電位(VEP)檢查對顳枕葉腫瘤有幫助,腦干聽覺誘發電位(BAEP)則有助于腦干、小腦等部位腫瘤的診斷。
星形膠質細胞瘤(astrocytome)的簡介
星形膠質細胞瘤(astrocytome)是最常見的膠質瘤,約占膠質細胞瘤的65%。研究表明,該腫瘤中原癌基因C-sis有過度表達,erb-B1則有擴增。C-sis的過度表達導致PDGF-β鏈的增加;erb-B1擴增則可使EGF受體過度表達。此外,腫瘤抑制基因P53、Rb、P16可有失活,提示這些
關于星形膠質細胞瘤治療概述
星形膠質細胞瘤是腦原發性腫瘤中發病率最高、治療最棘手的一類腫瘤 [2] 。目前,治療方面普遍接受的觀點是:手術應在保護腦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徹底地切除腫瘤組織,在切除困難的部位也應盡可能行腫瘤活檢,以獲得組織學診斷;惡性的或有復發可能的膠質瘤術后常規行放療;對未能手術或手術殘瘤的小腫瘤還可采用放射
關于星形細胞瘤的鑒別診斷介紹
星形細胞瘤與腦梗死急性期和脫髓鞘性疾病的急性期難以鑒別,只有加強隨訪才能進行區別。急性腦梗死和脫髓鞘疾病分別在5~10天及3~6周后,頭顱CT與MRI上會出現病變的典型變化,而星形細胞瘤短期內在影像學上將不會發生變化。下丘腦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MRI檢查由于腫瘤信號均勻,可明顯增強,常不易與實質性
關于星形膠質細胞瘤(astrocytome)的概述
星形膠質細胞瘤(astrocytome)是最常見的膠質瘤,約占膠質細胞瘤的65%。研究表明,該腫瘤中原癌基因C-sis有過度表達,erb-B1則有擴增。C-sis的過度表達導致PDGF-β鏈的增加;erb-B1擴增則可使EGF受體過度表達。此外,腫瘤抑制基因P53、Rb、P16可有失活,提示這些
關于星形膠質細胞瘤預后的介紹
腦膠質瘤的治療效果雖然還不盡人意,但如果我們合理采用現有的治療手段進行綜合治療,大部分病人特別是惡性度較低的膠質瘤病人,還是能獲得長期生存的,隨著各種有前途的新治療方法的出現、成熟,高度惡性膠質瘤的治療效果將會有很大的改觀。
關于星形母細胞瘤的基本介紹
星形母細胞瘤是惡性程度最高的星形細胞腫瘤,由分化差的腫瘤性星形細胞構成。組織學特點包括細胞多形性、核不典型、高分裂活性、血管血栓形成、微血管增生和壞死。膠質母細胞瘤主要累及成人,好發于大腦半球。膠質母細胞瘤可從彌漫型星形細胞瘤WHOⅡ級發展而來(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但更常見的是臨床病史短,沒有
關于小腦星形細胞瘤的基本介紹
小腦星形細胞瘤最常見,占兒童腦瘤的20%和后顱窩腫瘤的40%,分為原始纖維型和彌漫型。原始纖維型中,瘤細胞呈梭形,散在分布于膠質纖維中,有微囊和Rosethis纖維,常形成較大的囊腔,其中有較多的蛋白成分,囊壁上有1個或多個典型結節。彌漫型星形細胞瘤呈浸潤性生長,細胞成分多和大腦半球低惡性星形細
小腦星形細胞瘤的影像學特點
在x—cT像上,原始纖維型星形細胞瘤一般呈均一的低密度改變,合有較大的囊性結構,囊壁上常出現典型的瘤結節,增強時更清楚。彌漫性星形細胞瘤在x—cT上呈等或低密度,邊界不清,增強不均一。MRI像上,兩者的實體部分在T1像呈低信號,兒像呈高信號,囊腔的信號依蛋白含量而定。囊腔中也可有出血所致的信號,
關于星形母細胞瘤的病理介紹
1.肉眼觀:腫瘤為局限性,柔軟易碎,切面呈紅色或灰紅色,呈浸潤性生長,但肉眼可見腫瘤邊界。腫瘤多為實質性,可有囊性變,出血和壞死小灶,極少鈣化。 2.光鏡:光鏡下見組織形態接近膠母細胞瘤,但多形性不卓著。瘤細胞豐富,其主要構成細胞為星形母細胞。瘤細胞圍繞血管排列,呈血管周假菊花樣或放射形排列,
關于星形母細胞瘤的檢查介紹
顱骨X線平片:主要為顱縫分離及指壓跡增加。腫瘤位于小腦半球表面者可見患側枕骨鱗部變薄及侵蝕等,本組有腫瘤鈣化斑者占4.3%。 腦室造影:除側腦室及第三腦室對稱性擴大外,導水管向前屈折及第四腦室向健側移位為小腦半球腫瘤的特征。 CT檢查:可見小腦半球或中線部位低密度影,星形細胞瘤I級多無注藥后
小腦星形細胞瘤的組織病理診斷
細胞的密度為中等度,呈單極或雙極形態,具有豐富的神經原纖維,并與腫瘤細胞的兩極相連續,故腫瘤的組織學形態呈編織樣或網狀,也可平行排列呈波浪狀。細胞核呈稈狀、梭形或卵圓形,無核分裂象。囊壁無腫瘤細胞成分。 治療:小腦星形細胞瘤首選質子子放射治療或手術治療。 質子放射治療小腦星形細胞瘤:通過質子
關于星形膠質細胞瘤病理分類介紹
星形細胞的腫瘤在病理上分為局限性和彌漫性兩大類。局限性者邊界清楚,含水量高。彌漫性者常呈浸潤性生長,邊界不清。星形細胞腫瘤發生于星形細胞,組織學類型可分為纖維細胞型、原漿細胞型及胖細胞型。纖維細胞型是最常見的組織類型,在細胞漿內含有豐富的膠狀纖維及很少量的毛細血管。原漿型沒有或有很少的纖維,但胞
關于星形膠質細胞瘤的分級的介紹
I級:局限性,良性,如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等; II級:星形細胞瘤,廣泛浸潤但分化良好; III級:間變性惡性星形細胞瘤,局限或彌漫性間變,細胞數增多,非典型性及核分裂活躍,屬惡性; IV級: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除有III級特征外,尚伴有明顯壞死及血管增生。
關于星形母細胞瘤的癥狀體征介紹
1、癥狀 臨床表現在成人常先有癲癇,逐漸出現癱瘓、失語、精神改變,而后出現顱內壓增高。兒童多先表現為顱內壓增高。 2、體征 除了繼發于WHO ll 級彌漫型星形細胞瘤或間變型星形細胞瘤,通常病史短(半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