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學會21日發布的《中國法治建設年度報告(2009)》指出,截至2009年底,中國制定了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節約能源法等30多部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是中國各法律部門中立法進程最快的領域之一。 報告指出,中國的環境立法注重對環境法律制度和措施的規范,先后確立了近20項環境法律制度以及諸多環境保護措施。最初,中國的環境法律制度注重末端治理,主要建立了“三同時”、“限期治理”、“排污收費”、“排污申報”、“規劃”、“標準”、“監測”、“監視”、“征收超標排污費”、“許可證”等制度。1999年,中國修改了海洋環境保護法,開始注重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過程污染防治的法律規范,增加設立了“污染物總量控制”、“功能區劃”、“淘汰落后工藝設備”等制度,注重從源頭控制污染。此外,為了強化對海洋環境污染的控制,增加了“油污損害賠償民事責任”、“油污保險”、“船舶油污損害賠償基金”、“污染應急”等制度,使環境......閱讀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682號 《國務院關于修改〈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決定》已經2017年6月21日國務院第177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總 理 李克強 2017年7月16日 國務院關于修改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決定 國務院決
●《環境保護法》通過稿確立了一個新的基本原則,即損害者擔責原則。以前強調的僅僅是污染者擔責而忽視了生態破壞者的責任,此次修訂則把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害的責任加以合并,用損害者擔責原則予以概括,更為準確、到位。 ●在此次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中,設置了專門條款規范流域水污染和區域大氣污染的防治問題
環境公民訴訟制度的產生部分地承認了這樣一個事實:美國政府永遠不可能擁有足夠的執法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監測每一個污染源,而居住在污染源附近的公民常常是監督違法排污行為最經濟、最有效的監控者。 盡管在環境公民訴訟制度設立之初,一些人擔心此類訴訟的數量會非常龐大,法院將不堪濫訴行為的滋擾。但是,事實
近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上,多位全國政協常委在分組討論時表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不斷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全國政協常委楊維剛
部門規章 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環境保護部令第1號)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固體廢物和液態廢物,列入本名錄: (一)具有腐蝕性、毒性、易燃性、反應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種或者幾種危險特性的; (二)不排除具有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10月28日,《決定》全文公布。 《決定》貫穿了一條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紅線,是對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動員部署。 對環境保護工作來說,《決定》的出臺,為環保領域落實依法行政要求,
作為環境與發展領域高端國際智庫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從2007年開始就提出中國要對發展進行綠色轉型,并持續8年為推動綠色轉型提出政策建議。 國合會2015年年會再次聚焦中國綠色發展,國合會中外委員、與會專家以“綠色轉型的國家治理能力”為主題,圍繞改革生態環保制度、提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日前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胡可明作關于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審議結果的匯報。其中,明確地方人民政府對土壤安全利用的主體責任、生態環境及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責任,形成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合力,建立約談等問責機制,鼓勵新聞媒體、社會公眾對土壤污染防
記者近日深入調研發現,渤海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近海海域水體遭到嚴重污染和破壞,渤海環境服務功能和可持續利用功能嚴重減退,近乎成為“死海”。業內人士建議,國家應盡快制定渤海海洋環境保護專項法律法規,建立保護協同機制,完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加快環渤海區域產業調整和結構優化
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日益加重。一般而言,有3種模式來應對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帶來的環境問題。 第一種模式主要是以民法、刑法的適用為主,這種應對機制以司法權的行使為主導,通過民事賠償或者追究刑事責任等方式救濟受害人、懲罰污染者。但是傳統的民法和刑法手段往往偏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
環保大會5-7年召開一次,最近一次是2011年,隨后迅速發布各項環保利好,環保行業一片看好。“第八次全國環保大會”或將近期召開。今年以來,2018中國環境技術大會5月2日在上海召開;2月2日—3日,環境保護部在京召開2018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第八次全國環保大會”近期或將
“我今年是第五次做新聞發布會了,如果是外媒問,第一個估計就是問軍費;如果是中國境內的媒體,我的必答題就是環境。”去年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大會發言人傅瑩如是說。今年,雖然傅瑩已不再是大會發言人,但“環保問”依舊是兩會的熱點,新的發言人張業遂也再一次回應了公眾的關切。從六年來
2016年海洋法制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系列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中共國家海洋局黨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海洋的決定》部署和要求,努力提高制度建設質量,重點加強海洋督察工作,著力強化行政管理責任,積極提升依法治海能
2019年6月。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25日初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作草案說明時介紹,現行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是1995年制定的,2004年進行了第一次修訂,2013年、2015年、2016年分別對特定條款進行了修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速的同時,也引發了日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排污者造成的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損失得不到賠償,公眾的環境權益和生態系統得不到保護。 制定頒布《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是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保護生態環境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主要內容如下。 為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增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制定本方案。 一、生態文明體制
2016年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主線,以3項規劃計劃為切入點做好系統謀劃,以7項制度為重點健全制度體系,以六大項目為抓手帶動整體工作,以3個能力建設為基礎進一步提升能力,協調推進生態保護、監督管理、監測評價工作,推動
中共中央政治局不久前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第六次集體學習。會議強調,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當前,我國環境損害評估現狀如何?國際上有哪些相關經驗可以借鑒?本期特邀專家撰寫此文,以期對讀者有所借鑒。
從27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海洋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了解到,這是繼1998年對海洋環境保護法開展執法檢查20年后,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再次對這部法律開展執法檢查。圖片來源于網絡 此次執法檢查堅持問題導向,檢查的重點內容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入海排污口設置與管理、重點海域排污總量
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調整,同時也對我國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部法律法規亟待修訂和完善。 3月25日,在天津大學法學院與天津大學中國綠色發展研究院共同召開的“新一輪機構改革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法治研討會”上,多位專家為即將大面積
2019年12月16日,不到半月就將進入2020年之際,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十四次委員長會議在北京舉行,并且建議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包括《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在內的多項草案和議案。 這樣意味著,修訂后的固廢法有望在預期的“2019年”正式出臺。 那么來回顧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環境保護 “十二五”規劃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方案的通知國辦函 〔2012〕 147 號國務院有關部門: 《〈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方案》(以下簡稱《分工方案》)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確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發展總綱,明確了新常態、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方向、重點領域、主攻目標,是指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今日在京召開,《環境保護稅法(草案)》首次與公眾見面,會議還將繼續審議《海洋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等多項法律。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會上做了關于《環境保護稅法(草案)》的說明。這意味著備受關注的環保稅終于浮出水面。 草案規定,考慮到現行稅制中已有車船稅、消
第八章 加快制度創新,積極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設,以環保督察巡視、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落實地方環境保護責任,以環境司法、排污許可、損害賠償等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信息公開,推進
周生賢強調,環保系統廣大干部職工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以積極探索環保新路為實踐主體,進一步豐富環境保護的理論體系,這是我們向污染宣戰的行動指南;以修改《環境保護法》為龍頭,形成有力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體系,這是我們向污染宣戰的有力武器;以深化生態環保體制改革為契機,建立嚴格監管所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有3個特點:一是深化了“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相提并論,并把“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作為6個“緊緊圍繞”之一進行統一部署。二是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全面深化改革總
日前,中國人大網公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同時發布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的說明。詳情如下: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的說明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按照黨中央、國務院
——專訪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鄭學林 正在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正在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將于明年1月1日實施,環境資源審判專門化和環境公益訴訟將成為人民法院與環保部門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 “當前,包括環境資源法律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但總體上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