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新物種被發現靠“吃”真菌維生
目前,科學家在日本屋久島低地月桂森林發現一種奇特的寄生植物,它們并不采用光合作用,而是像寄生蟲一樣從真菌獲得營養物質。 據騰訊的報道稱,這一新物種植物通常情況下真菌從周圍環境中獲取營養物質,該植物采取寄生方式,再從真菌獲得營養。這項令人驚奇的發現將使研究人員能夠再次評估屋久島低地月桂森林的生態價值。 來自日本神戶大學的該研究項目負責人說:“這種植物發現于屋久島森林采伐區,我們發現該植物從真菌獲得營養。” 屋久島是一個相對較小的亞熱帶島嶼,位于日本九州島南部,之所以目前才發現這一新物種植物,可能是因為它類似于另一種寄生植物,雖然兩種植物擁有明顯的有色花朵,但相比之下新的植物較小,當開花或者結果實時才出現在地面之上。......閱讀全文
植物新物種被發現-靠“吃”真菌維生
目前,科學家在日本屋久島低地月桂森林發現一種奇特的寄生植物,它們并不采用光合作用,而是像寄生蟲一樣從真菌獲得營養物質。 據騰訊的報道稱,這一新物種植物通常情況下真菌從周圍環境中獲取營養物質,該植物采取寄生方式,再從真菌獲得營養。這項令人驚奇的發現將使研究人員能夠再次評估屋久島低地月桂森林的生態
廣東河源發現植物新物種
從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悉,保護區科研人員發現一堇菜科植物新物種,命名為河源堇菜。該學術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北歐植物學雜志》發表。 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高級工程師葉欽良是河源堇菜發現人之一。據他介紹,2021年2月,保護區科研團隊和中山大學科研團隊在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
植物新物種命名試用網絡版
最近,來自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Sandra Knapp突破傳統,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公布了其新發現的四種茄屬植物。在生物分類學界內,這一將植物新物種命名的論文發表在純電子版期刊的嘗試尚屬首次。此舉為將來植物新物種的分類命名進入網絡時代做了有益的嘗試。 根據
新研究揭示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教授唐明/陳輝團隊分別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和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發表了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研究論文。 干旱脅迫導致植物生長發育受到抑制,是影響農林業生產的主要
新研究揭示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133.shtm
澳科研人員命名多種動植物新物種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15日發布公報說,該機構科研人員過去一年為約150種動植物新物種進行了科學命名,其中大部分為昆蟲。 公報稱,科研人員將一種新發現的“士兵蠅”命名為“Opaluma rupaul”,它呈彩虹色,腹部下側有刺。“Opaluma”在拉丁語中有蛋白石和刺的意思。另外三種罕
這地山區發現腹水草屬植物新物種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胡光萬研究團隊在鄂西南武陵山區的坪壩營國家森林公園發現了一個腹水草屬(草靈仙屬)植物新種,并將其正式命名為:武陵腹水草。這個新種是該研究團隊首次發現并命名的腹水草屬植物,也是中國大陸近40年來所發表的該屬植物的唯一新種。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植物學期刊《植物學研究》上。腹水
武漢植物園發表新物種修大戟
修大戟(武漢植物園供圖) 記者4月11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了解到,該園通過系統分類學研究,證實一種在福建發現的粉紅色苞葉大戟為從未被記載的植物新種,并以其發現者的名字命名為修大戟。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Systematic Botany上。 作為植物界中最大的屬之一,大戟
我國發現32個中藥植物新物種
中國中醫科學院建院60周年國際學術發展大會日前在京舉行。記者獲悉:目前我國已經在31個省份922個縣開展了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全國1.9萬人參與,共發現了2個新屬32個新物種。其中一個新屬,為了紀念我國植物分類學奠基人胡先
叢枝菌根真菌調控不同功能群植物種間關系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416.shtm作為土壤中廣泛存在的一類關鍵有益微生物,叢枝菌根真菌(AMF)可與80%以上的陸生植物建立共生關系,協助宿主植物吸收土壤養分,同時促進相鄰植物之間的資源合作,提高植物群落生產力和多樣
浙江百山祖國家公園發現全球大型真菌新物種
12日記者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團隊與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在百山祖國家公園發現全球大型真菌新物種——近藍紫絲膜菌。新物種論文近日在國際權威期刊《PeerJ》發表。 百山祖國家公園位于麗水龍泉、慶元、景寧三地交界地區,具有典型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植被保存完整、生物多樣性豐
我國發現大型真菌全球新物種中華炭褶菌,毒性不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877.shtm浙江衢州江山市發現新的大型真菌全球新物種——中華炭褶菌(Anthracophyllum sinense),該發現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中國林科院研究團隊發現新植物種“尖峰水玉杯”
15日,從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獲悉,該所專家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新近發現的一個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專家指出,尖峰水玉杯目前發現的植株數量極少,根據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對物種瀕危程度的劃分標準,建議將該種列入漸危級甚至瀕危級加以保護。日前,該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刊物《植物》上。
科研人員在湖北發現植物新物種巴山黃耆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獲悉,我國科研人員在湖北發現了一種豆科植物新物種巴山黃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在國際期刊《PhytoKeys》上。 據了解,巴山黃耆目前發現于湖北省西部的十堰市竹溪縣和神農架林區,廣泛分布于海拔600米到2160米的潮濕林緣、路邊、溝邊,樹林下面偶爾有分布,個體
病原真菌和昆蟲對溫帶森林木本植物物種共存的重要作用
為什么形形色色的物種能夠共同生活在一起?這背后隱藏著什么奧秘?該問題是群落生態學的核心問題之一。早期研究發現周圍相同樹種個體越多,其后代更新和存活表現越差,這種同種之間的相互抑制為其他種定植提供了生存空間,從而促進物種共存。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同種“自疏”現象?Janzen-Connell
科研人員在湖北竹溪發現兩個植物新物種
科研人員在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境內發現兩個植物新物種:大果溲疏和洪氏婆婆納,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國際植物學期刊Phytokey上刊登發表。 據悉,研究成果以《虎耳草科溲疏屬一新種——大果溲疏》《玄參科婆婆納屬一新種——洪氏婆婆納》為題,在國際植物學期刊Phytokey上同時發表,發現者均為竹溪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并命名兩種植物新物種
新華社武漢7月5日電(記者譚元斌)我國科研人員發現并命名了兩種植物新物種:泡萼鳳仙花與隆回蜘蛛抱蛋。兩種新物種描述和命名相關文章已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植物分類群》上。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與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作,命名了在貴州梵凈山發現的泡萼鳳仙花;與湖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合作,命名
新研究稱氣候變暖反而讓雨林植物種類更多
傳統觀點認為,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和由此引發的全球變暖將導致植物物種減少。但是據《科學美國人》11月15日的報道,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歷史上曾出現氣候變暖催生更多新植物產生的局面,而且新生物種的數量遠遠大于滅絕的物種數量。 為了弄清二氧化碳和溫度上升對雨林多樣
科研人員在湖北竹溪發現兩個植物新物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639.shtm 科研人員在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境內發現兩個植物新物種:大果溲疏和洪氏婆婆納,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國際植物學期刊Phytokey上刊登發表。 據悉,研究成果以《虎耳草科溲疏屬一
接連發現新物種,發現新物種之后應該如何做?
近一個月來,我國多地接連發現了新物種。三峽白前、雅江舌喙蘭……這些新物種是什么?發現新物種之后應該如何做? 接連發現的新物種,以植物學家命名 近日,浙江和海南兩地發現了一種名為“白蓋雞油菌”的新物種,并引發熱議。不少網友圍繞“能吃嗎”“好吃嗎”展開討論。 白蓋雞油菌是真菌界的新物種。近一個月來
武漢植物園在四川發現蘭科植物一新物種和六個新記錄種
在第二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四川省蘭科植物資源專項調查過程中,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胡光萬團隊發現并正式命名1個蘭科植物新物種:中華珊瑚蘭(Corallorhiza sinensis G.W. Hu & Q.F. Wang),同時還發現并報道6種四川蘭科植物新記錄,分別為:軟葉筒距蘭(Ti
植物大戰真菌-蛋白竟可繞過“植物防御”?
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部(ARS)和華盛頓州立大學的一個小組發現了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能讓600多種植物中導致白霉莖腐爛的真菌克服“植物防御”。該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 對這種名為SsPINE1的蛋白質的了解,可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的、更精確的控制系統,用于控制攻擊馬鈴薯、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培養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培養對(1)原害鑒定(2)病原形態觀察(3)植物病害接種體的培養等方面都是經常使用的研究手段。實驗方法原理植物患病組織內的真菌菌絲體,如果給予適宜的環境條件,除個別種類外,一般都能恢復生長和繁殖。植物病原菌的分離就是指通過人工培養,從染病植物組織中將病原真菌與其它雜菌相分開,并從寄
植物真菌病害抗性鑒定
真菌病害是作物產量損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作物病害的80%由病原真菌所引起。迄今,對作物真菌病害的控制,一是選育并采用抗性品種,二是使用化學殺菌劑,三是采取預防措施,如輪作、避免受侵染土壤和帶病原植物材料的傳播等。然而,化學殺菌劑成本較高,且最終導致病原菌的抗藥性,其殘毒還引起環境污染等問題。綜合采用有
關于類囊體的植物種類介紹
1、基粒類囊體 許多類囊體像圓盤一樣疊在一起,稱為葉綠體基粒,組成基粒的類囊體,叫做基粒類囊體,構成內膜系統的基粒片層(grana lamella)。基粒直徑約0.25~0.8μm,由10~100個類囊體組成。每個葉綠體中約有40~60個基粒。 2、基質類囊體 貫穿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基粒之間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科學家發現一種豆科植物新物種
《中國科學報》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園藝保育中心研究人員和合作者在湖北省西部的竹溪縣和神農架林區發現一種豆科植物新物種——巴山黃耆。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期刊?Phytokeys?發表了這一新種。據悉,黃耆屬(豆科)大約有2500-3000種,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屬之一。我國有400余種59
植物凝集素對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
已有實驗證明,植物凝集素能結合真菌細胞、抑制孢子萌發和菌絲體生長。植物凝集素對真菌的抗生效應可能與它特異結合暴露于真菌細胞壁表面的糖復合物并導致真菌細胞壁及菌體結構形態改變有關,凝集素可與真菌表面的葡聚糖、半乳糖、甘露糖等多糖結合,干擾真菌細胞壁的合成,影響其細胞的正常代謝。Peumans和Van
植物凝集素對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
已有實驗證明,植物凝集素能結合真菌細胞、抑制孢子萌發和菌絲體生長。植物凝集素對真菌的抗生效應可能與它特異結合暴露于真菌細胞壁表面的糖復合物并導致真菌細胞壁及菌體結構形態改變有關,凝集素可與真菌表面的葡聚糖、半乳糖、甘露糖等多糖結合,干擾真菌細胞壁的合成,影響其細胞的正常代謝。Peumans和Va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培養(一)
一、實驗原理植物患病組織內的真菌菌絲體,如果給予適宜的環境條件,除個別種類外,一般都能恢復生長和繁殖。植物病原菌的分離就是指通過人工培養,從染病植物組織中將病原真菌與其它雜菌相分開,并從寄主植物中分離出來,再將分離到的病原菌于適宜環境內純化,這個過程總稱植物病菌的分離培養。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一般都是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培養(二)
(二)植物病原菌的分離1.葉斑類和枝桿病斑類(非維管束侵染)病原菌分離首先選擇具有典型癥狀的新鮮病葉作為分離材料,按下述步驟操作:①培養基平板制備:將PDA培養基在微波爐中加熱熔化驗,以無菌操作法將溶化過的培養基傾注入滅過菌的培養基中,每皿經12毫升,可形成2-3毫米厚的平板。(為防止細菌污染,倒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