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記者從中科院了解到,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工藝測試順利完成。 中國科學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組織船舶、海洋科學及探測設備、工程管理等相關領域專家,根據國家批復要求對“科學”號各分系統和總體技術指標進行了現場測試和審驗。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工程經理部經理孫松向專家組介紹了項目總體進展情況,項目總工程師介紹了工藝測試大綱和自測情況報告。專家組審議通過了工藝測試大綱,并進行了現場測試、材料審核與查驗,一致認為“科學”號各項指標達到了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及概算批復的要求。 據了解,“科學”號核定總噸位4711噸,總長99.80米,型寬17.80米,型深 8.90米;續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60天,最大航速15節,載員80人;采用國際先進的吊艙式電力推進裝置,配備了艏側推、動力定位及綜合導航定位系統,整體上具備較高的適航性和耐波性。 船上配備了水體探測、......閱讀全文
青島集聚了堪稱“國字號”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國獨樹一幟,在世界上也為數不多。如何發揮這支海洋科技“國家隊”的作用,對進一步提高我國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新跨越,意義重大而深遠。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號召
10月25日,我國海洋衛星家族又添一名新成員——海洋二號B衛星上天了。 目前,我國海洋衛星已經實現了從單一型號到多種型譜、從試驗應用向業務服務的轉變,向系列化、業務化的方向快速邁進。 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時,我國海洋衛星還存在哪些不足?未來又將如何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
2020年9月,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寧波研究院光電分院劉東教授、劉崇教授團隊成功研制出了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分辨率激光雷達,與自主研制的海洋彈性激光雷達系統一起參加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組織的航次實驗,搭載于“潤江一號”科考船,在中國東海和南海進行了海試實驗。 本次實驗的主要目的是測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張鑫博士作為第一完成人與美國MBARI (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 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制出基于深海ROV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纜控機器人的深海甲烷原位探測系統。相關研究成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3月31日,第七屆中國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學術研討會繼續召開(相關報道:LIBS前沿探討 第七屆中國激光誘導擊穿光譜研討會召開)。在諸多專家帶來精彩報告的同時,會議主辦方中國光學工程學會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專業委員會還選出了優秀墻報獎,并將下屆會議地點定為大連。會議現場中國海
發改委網站2011年10月20日刊文,由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商務部、知識產權局聯合研究審議的 《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2011年度)》,現予以發布。《指南》確定了當前優先發展的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先進能源、現代農業、先進制造、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海洋、高技
“蛟龍”“海龍”“潛龍”三龍潛水器協同作業模式圖 4月30日,在完成深海最后一潛后,“潛龍三號”跟隨“大洋一號”船開始返航。4月20日開始,這個中國最先進自主無人潛水器,先后進行了包括兩次海試和兩次試驗性應用在內的四次潛水作業,在全新挑戰中不斷刷新著紀錄。 最近一段時間,大洋深處熱鬧非凡,各
一、指南方向與內容 (一)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技術 1. 水下分離器關鍵技術(前沿技術研究類,國撥經費控制額20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 研發適用于2000米深水環境下的緊湊型水下分離器,形成一套適應深水環境的分離器結構設計方法,制造出水下分離器實驗樣機,進行水池與高壓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我國海岸線漫長,沿海經濟發達,臨近大陸和島嶼的海域遼闊,蘊藏著豐富的資源。隨著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海上交通運輸、漁業養殖、油氣開采、科學研究、旅游和軍事等活動日益頻繁。然而,我國沿海地區以及瀕臨海域的氣候多變,氣象條件和海陸環境復雜,經常發生臺風暴雨、大風、風暴潮、大霧和海上強對流
(十九)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1. 汽車發動機制造及發動機研發機構建設:升功率不低于55千瓦的汽油發動機、升功率不低于45千瓦的排量3升以下柴油發動機、升功率不低于35千瓦的排量3升以上柴油發動機、燃料電池和混合燃料等新能源發動機制造 2. 汽車關鍵零部件制造及關鍵技術研發:雙離合器變
近日,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組織學會分支機構、學會理事,以及海洋與湖沼領域相關單位推薦2018年“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項目,共推薦了24項。經學會理事投票,評選出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現將評選結果予以公布。 一、首次確認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項目進展:該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3月24日,第六屆中國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技術研討會在西安交通大學如期舉行(相關報道:光譜快速檢測盛宴 第6屆激光誘導擊穿光譜研討會開幕)。3月24號會議由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嚴俊杰、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陸繼東、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王金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邵曉鵬等共二十位專家、學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在軌測試和試應用已滿半年,國家海洋局日前表示,海洋二號衛星已具備開展應用服務的能力。 好消息不斷,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近日還要接待來自法國空間中心的專家。 “他們是專程來與我們探討海洋二號衛星數據的有關事宜。”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院微波遙感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海洋二號衛星有效載荷副總師劉和
“人類歷來是在海洋之外看海洋,看到的只是一個單向運動的世界;而當人類潛入深海,立足海底向上看,才會看到更多的精彩,獲得更多的發現。” 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水平日新月異的發展,國人“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情亦是節節高漲。近年來,如火如荼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將人們的視線引向廣袤的
我國首次將星載銣鐘應用于海洋二號衛星 測試海平面高度年均誤差實現毫米級 本報訊 (吳 巍 楊同敏 記者王惜純)近日,記者從航天科工二院203所了解到,該所研制的雷達高度計銣原子鐘鑒定件通過驗收,性能指標均滿足總體指標要求。這是我國首次將星載銣原子鐘應用于海洋二號衛星,后續海洋二號衛星B星和C
說著一口略帶湖南口音的普通話,細長的眼睛笑起來瞇成一條線。眼前這位低調樸實的中年學者是我國第一臺深海淺地層巖芯取樣鉆機的主要研制者——湖南科技大學研究員萬步炎。 原本從事陸地礦產勘探開發研究的萬步炎,戲稱自己是“半路下海”。與海洋結緣的20多年里,他見證了我國海洋礦產勘探開發技術和裝備從完全依
8月26日,結束為期18天的TS13-1航次任務,“探索一號”返航。深海工程地質原位測試裝置參加了本次海試,在100m、1000m、3000m等水深的多個深度區域布放5次,對各深度下的多個點位分別開展數次靜力觸探試驗和剪切阻力試驗,獲取了10個點位的靜力觸探貫入試驗數據(包括錐尖阻力、側壁摩擦力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12月15日,第22屆全國光譜儀器學術研討會第二天,光譜研發界眾位大咖繼續帶來精彩報告,從基礎原理到重大應用。更有學者挑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說法,提出“不要只圍繞著所謂科學問題去發展工具和技術,發展新的工具常常比要解決的問題本身更重要!”的新觀點,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 與國際互通 “規劃”指,到2020年,基本建成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化體系。標準化戰略全面實施,標準有效性、先進性和適用性顯著增強。標準化體制機
二、部署啟動新的重大科技項目面向2030年,再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力爭有所突破。從更長遠的戰略需求出發,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力爭在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深海空間站、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種業自主
3月17日,今天,青島市政府與中船重工七二五所、中船重工第七一〇所、青島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武漢光谷聯合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島中海潤投資有限公司、德國瑪澤潤游艇有限公司、青島雙瑞海洋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洋化工研究院等簽約了12個藍色經濟區建設項目。這是青島加快藍色經濟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1. 前言基于拉曼原理的氣體測量技術具有分析速度快,裝置簡單,對水汽干擾不敏感,無需復雜分離預處理,可在線同時測量多種氣體等優點,但過去拉曼在氣體測量領域應用遠遠少于液態或固態樣品測量,這是因為氣體的拉曼散射截面相對較小,拉曼儀器的靈敏度不夠造成的。現在隨著光譜儀技術進步,儀器探測靈敏度
長期以來,美國氣象預報員一直在羨慕英國雷丁市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的同事們——他們的颶風預測模型依然是全球的黃金標準。令人遺憾的是,2012年,美國國家氣象局(NWS)未能預測到颶風“桑迪”進入新澤西州的事實,而ECMWF的結果被證明是正確的。如今在“哈維”颶風中測試的兩項創新試驗,
①海南一號衛星項目整星方案評審會現場 ②楊天梁在接受采訪 ③海南衛星星座構成示意圖 ④海南衛星星座建設路線 在海南管轄的海域上,如果發生了海上事故,想要進行及時搜救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什么快速準確的方法?答案是:依靠遙感衛星的實時觀測數據進行追蹤。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與浙江海洋學院在北京舉行了“海洋生物聲學技術聯合實驗室”簽約揭牌儀式。浙江海洋學院副校長吳常文、中科院聲學研究所所長王小民等出席簽約儀式。 在儀式上,雙方領導和代表分別致辭,對聯合實驗室的成立表示祝賀。雙方一致認為,中科院聲學所在聲學技術領域
3月21日,生態環境部、中國氣象局、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等用戶單位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高分五號衛星在軌投入使用證書,這標志著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為高分五號衛星研制的用于大氣環境探測的三臺載荷實現正式交付。 高分五號衛星是我國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遙感衛星,目前已圓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