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組織學會分支機構、學會理事,以及海洋與湖沼領域相關單位推薦2018年“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項目,共推薦了24項。經學會理事投票,評選出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現將評選結果予以公布。
一、首次確認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項目進展:該研究利用過去5萬年的硅藻δ18O記錄,發現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并且這種大量低鹽水的突然注入與Cordilleran冰蓋的融化(即北大西洋淡水事件)有著密切的聯系。該研究還揭示了Cordilleran冰蓋融化的機制,解釋了3萬年前的Heinrich Stadial 3時期,東北太平洋顯著淡水注入信號的缺失。此項研究揭示了北太平洋在北半球冰期氣候千年變率中的響應及反饋機制,為了解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之間的遙相關機制提供全新的認識,為研究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之間的波動關系提供參考。
該研究成果于2018年在《Nature》發表文章1篇。
主要完成人:張旭、Maier、Abelmann A、Gersonde R、Mulitza S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化學分會
二、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減弱加強全球氣候變暖
項目進展: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變異會影響熱量在氣候系統中的分配,其主要作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低緯度向高緯度輸送熱量,二是向中深層海洋輸送熱量。該項目通過分析觀測數據指出,AMOC減緩雖然會減少向高緯度的熱量輸送,同時也會減少向深層海洋輸送的熱量。在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加速、溫室效應持續增強的背景下,AMOC減緩減少了向深層海洋輸送的熱量,使得溫室效應聚集的熱量駐留在海洋表面,加熱大氣,加劇了氣候變暖。這一發現是對AMOC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作用的重要補充和完善,揭示了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自然變率的調制作用。
該研究成果于2018年發表在《Nature》雜志上。
主要完成人:陳顯堯、Ka-Kit Tung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三、自主研制的系列“海燕”水下滑翔機創造世界紀錄
項目進展:我國自主研制的“海燕”萬米級水下滑翔機于2018年4月在馬里亞納海溝順利通過測試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潛至8213米,獲得寶貴的海底深淵數據,創造水下滑翔機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
“海燕”長航程水下滑翔機從2018年6月起在我國南海無故障連續運行141天,剖面數734個,續航航程達3619.6公里,刷新了此前由自己保持的多項中國紀錄。
目前已具備工作深度200米、1000米、4000米和10000米譜系化“海燕”研發和技術服務能力。本年度,共計50臺次“海燕”面向全國12家海洋科研單位提供服務,完成觀測剖面7807個,并多次參與南海國防任務,為我國海洋科學和國防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
主要完成人:王樹新、王延輝、張宏偉、劉玉紅、楊紹瓊
推薦單位: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海洋觀測分會
四、中國科學院海洋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通過結題驗收
項目進展:2018年12月14日,中國科學院海洋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順利結題,通過總體驗收。驗收專家認為,該專項圍繞認知和經略海洋的國家重大需求,以熱帶西太平洋及鄰近海域為重點區域,針對深海大洋信息獲取、大洋動力過程及其氣候效應、近海生態系統健康、深海綜合探測和自主深海探測裝備研發等關鍵科學技術挑戰,突破若干核心關鍵技術,深化海洋系統的科學認知,高質量完成了全部任務,各項成果指標均達到或優于批復指標,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國在熱帶西太平洋科學研究的引領地位,在服務國家海洋戰略、提升海洋科技支撐能力等方面,取得突出進展。總體驗收專家組一致同意該專項通過總體驗收。
專項先后共執行深遠海航次35個、近海航次113個,總航程超33萬海里,“發現號”ROV下潛210余次,獲取海山、熱液、冷泉區巨型和大型生物樣品5000余號近600種,新增科學數據約127TB,發表SCI論文1198篇,科學專著15部。
主要完成人:孫松、王凡、王東曉、俞志明、李超倫、李鐵剛、李碩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水環境分會
五、現代化海洋牧場構建與生態安全保障
項目進展:建立了人工魚礁和配套技術,突破了海草床修復和大型藻類周年修復技術,實現了生境從局部修復到系統構建的跨越;突破了關鍵物種擴繁和資源增殖技術,實現了生物資源從生產型修復到生態型修復的跨越;構建了現代化海洋牧場安全保障平臺,實現了資源環境從單一監測評價到綜合預警預報的跨越。在萊州灣、海州灣、祥云灣、養馬島等地構建了現代化海洋牧場,示范區水質長期穩定在一類水質標準,經濟生物種類增加29~46%,資源量增加5倍以上,每戶漁民年收入由原來的5萬元提高至14萬元。
該研究成果獲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并入選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主要完成人:楊紅生、張濤、周毅、王清、趙建民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棘皮動物分會
六、治療阿爾茨海默癥海洋創新藥物甘露寡糖二酸(GV-971)
項目進展:2018年7月17日,治療阿爾茨海默癥新藥“甘露寡糖二酸(GV-971)”順利完成臨床3期試驗,效果達到預期。此次試驗完成,意味著該新藥研制已經邁過了最關鍵的一步。11月20日,GV-971上市申請獲得CDE的正式承辦受理。GV-971是從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類分子,不同于傳統靶向抗體藥物,GV-971能夠多位點、多片段、多狀態地捕獲β淀粉樣蛋白(Aβ),抑制Aβ纖絲形成,使已形成的纖絲解聚為無毒單體。最新研究發現,GV-971還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失衡、重塑機體免疫穩態,進而降低腦內神經炎癥,阻止阿爾茨海默癥病程進展。GV-971為阿爾茨海默癥藥物研發開辟了新路徑,有望引領糖類藥物研發新的浪潮,成為服務全民健康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磅創新藥物,對提升我國創新藥物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綠谷制藥有限公司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七、海洋系列衛星多星發射,初步構建海洋立體觀測天基系統
項目進展:我國海洋系列衛星在2018年引來大發展,海洋一號C衛星(HY-1C)、海洋二號B衛星(HY-2B)和中法海洋衛星(CFOSAT)相繼于2018年9月7日、10月25日和10月29日成功發射,HY-1C衛星使我國首次擁有全球24小時開機的水色探測衛星,可每日覆蓋全球一遍以上、首次實現了星載紫外波段水色大氣校正能力和星上高精度定標能力、CFOSAT衛星在全球首次具備海浪波譜探測能力,HY-2B衛星海洋動力環境要素動力探測精度進一步提高。這些衛星將與明后年發射的HY-1D、HY-2C/D衛星形成海洋水色上下午星座和海洋動力衛星星座,初步構建我國海洋立體觀測網天基星座系統。
主要完成人:蔣興偉、林明森、劉建強、鄒斌、張有廣、孫從容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遙感專業委員會
八、西太平洋湍流混合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項目進展:湍流混合是調控海洋環流和溫鹽結構的關鍵因子,探明其時空分布和驅動機制是改進海洋模式的關鍵所在。湍流混合具有時空上的間歇性和隨機性,因此,長期連續觀測是獲取混合魯棒性統計特征的唯一手段。該研究基于太平洋17套潛標所獲取超過一年的連續觀測資料,首次發現西太平洋上層混合率在0~22oN范圍內呈現“W形”的子午向分布,其中混合率的三個峰值分別出現在0~2oN、12~14oN和20~22oN;指出驅動這三個強混合帶的動力學機制分別是:赤道區域背景流的強剪切、全日內潮的亞諧波不穩定和中尺度暖渦對近慣性內波的“抽吸”效應。該研究不僅極大豐富了多尺度動力過程驅動海洋混合的理論框架,也為改進海洋模式的混合參數化方案奠定了重要基礎。
該研究成果于2018年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主要完成人:田紀偉、張志偉、趙瑋、裘波、黃曉冬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海洋與氣候分會、中國海洋大學
九、全球氣候變化下的海洋生物適應新認知
項目進展: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的多重疊加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與多樣性面臨諸多挑戰,對關鍵種的生存現狀和適應潛力評估是海洋科學的重點和熱點。證實了海洋生物代表種牡蠣在精細尺度上的遺傳分化,發現環境適應的關鍵作用基因與遺傳位點;揭示了表型可塑性以及乙酰化介導的能量抑制過程在環境適應中的重要性,同時還評估了不同環境的牡蠣群體的適應潛力差異。為評估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以及預測生物適應潛力提供了創新性理論基礎,并為海洋生物資源的精確評估、保護與持續利用提供了可行性途徑與方法。
該研究成果于2018年發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
主要完成人:張國范、李莉、黎奧、宋凱、孟杰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
十、中國改性粘土技術引領國際赤潮治理領域
項目進展:近年來,美國佛羅里達州沿岸持續爆發大規模赤潮,導致大量海生物死亡和近海旅游業損失,引發全球關注。為應對這一生態災害,2018年10月23日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與中科院海洋所在巴黎第18屆全球有害藻華大會上簽署了利用中國改性粘土技術應對佛羅里達沿海赤潮災害的合作協議。11月14日,首批改性粘土材料及赤潮治理專用設備正式啟運美國,應用于美國佛羅里達沿岸的赤潮治理。這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2017年落地智利后,又一次走出國門,標志著該技術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全球赤潮治理領域起到引領作用。
該研究成果于2018年在包括ES&T、JGR、MPB、HA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12篇、授權發明專利1項、獲得山東省發明專利一等獎和中國專利優秀獎等科技獎項。
主要完成人:俞志明、宋秀賢、曹西華、袁涌銓、吳在興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水環境分會
附件:
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推薦項目表
(按項目收到時間排序)
序號 | 科技進展內容 |
1 | 科技進展名稱:自主研制的系列“海燕”水下滑翔機創造世界紀錄 主要完成人:王樹新、王延輝、張宏偉、劉玉紅、楊紹瓊 推薦單位: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海洋觀測分會 |
2 | 科技進展名稱:現代化海洋牧場構建與生態安全保障 主要完成人:楊紅生、張濤、周毅、王清、趙建民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棘皮動物分會 |
3 | 科技進展名稱:海帶褐藻酸與巖藻多糖代謝通路的挖掘與功能驗證 主要完成人:劉濤、王緒敏、池姍、王珊珊、王忍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藻類學分會 |
4 | 科技進展名稱:基因組挖掘環二肽合酶揭示獨特的tRNA依賴型二酮哌嗪-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機制 主要完成人:李文利、姚婷婷、劉晶、李花月、劉增智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藥物學分會、中國海洋大學 |
5 | 科技進展名稱:沖繩海槽熱液柱擴散與磷灰石示蹤火山巖成因的研究取得突破 主要完成人:曾志剛、陳祖興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地質學分會 |
6 | 科技進展名稱:高通量“液相分型芯片”技術 主要完成人:王師、包振民、呂佳、焦文倩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海洋生物技術分會 |
7 | 科技進展名稱:深淵細菌中發現無修飾反義密碼子 主要完成人:王勇、朱方超、賀麗生、Antoine Danchin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海洋生物技術分會 |
8 | 科技進展名稱:“海洋沉積物間隙生物調查技術標準”獲得國際標準化組織立項 主要完成人:類彥立、徐奎棟、李鐵剛、翦知湣、王凡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海洋底棲生物學分會 |
9 | 科技進展名稱:多學科系統揭示了黑潮入侵東海的途徑、機理及其生態效應 主要完成人:楊德周、尹寶樹、俞志明、宋秀賢、王文濤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海洋與氣候分會 |
10 | 科技進展名稱:中國改性粘土技術引領國際赤潮治理領域 主要完成人:俞志明、宋秀賢、曹西華、袁涌銓、吳在興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水環境分會 |
11 | 科技進展名稱:中國科學院海洋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通過結題驗收 主要完成人:孫松、王凡、王東曉、俞志明、李超倫、李鐵剛、李碩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水環境分會 |
12 | 科技進展名稱:全球氣候變化下的海洋生物適應新認知 主要完成人:張國范、李莉、黎奧、宋凱、孟杰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 |
13 | 科技進展名稱:生物降解高分子基海洋防污材料 主要完成人:張廣照、馬春風、謝慶宜、潘健森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腐蝕與污損專業委員會、華南理工大學 |
14 | 科技進展名稱: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減弱加強全球氣候變暖 主要完成人:陳顯堯、Ka-Kit Tung。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
15 | 科技進展名稱:海洋中尺度渦旋對亞極地海區北大西洋翻轉流的經向熱輸送有重要調控作用 主要完成人:林霄沛、Jian Zhao、Jiayan Yang、Amy Bower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
16 | 科技進展名稱:西太平洋湍流混合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主要完成人:田紀偉、張志偉、趙瑋、裘波、黃曉冬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海洋與氣候分會 |
17 | 科技進展名稱:治療阿爾茨海默癥海洋創新藥物甘露寡糖二酸(GV-971) 主要完成人: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綠谷制藥有限公司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
18 | 科技進展名稱:建成國內第一個"海洋生物天然產物化合物庫" 主要完成人:劉嵐、洪專、鞠建華、顧謙群、吳軍 推薦單位:中山大學 |
19 | 科技進展名稱:海洋系列衛星多星發射,初步構建海洋立體觀測天基系統 主要完成人:蔣興偉、林明森、劉建強、鄒斌、張有廣、孫從容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遙感專業委員會 |
20 | 科技進展名稱:湖氣相互作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主要完成人:劉輝志、杜群、許魯君、王雷、劉陽、馮健武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21 | 科技進展名稱:海帶碘代謝應對海洋酸化研究取得新突破 主要完成人:葉乃好、Georgina Brennan、徐東、張曉雯、范曉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化學分會 |
22 | 科技進展名稱: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主要完成人:薛亮、Wei-Jun Cai、高立寶、于衛東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化學分會 |
23 | 科技進展名稱:首次確認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主要完成人:張旭、Maier、Abelmann A、 Gersonde R、Mulitza S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化學分會 |
24 | 科技進展名稱:深淵海底有機質降解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主要完成人:羅敏、Ronnie N. Glud、潘彬彬、許云平、陳多福 推薦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化學分會 |
認識海洋、保護和開發海洋,深海科考及載人潛水器的技術必不可少。目前,我國已擁有“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三臺深海載人潛水器。記者日前從“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用戶科學指導委員會......
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浙江省海洋生態環境監測中心2023年2月至10月采購意向公開如下:序號采購項......
玉米與水稻的同源基因趨同進化的遺傳規律有關成果。湖北省科技廳供圖1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
【第二期】神話變成現實——中國式浪漫“逐日之旅”直播時間:2023年1月13日(周五)19:00-20:00直播地址:中國科學報微博直播間掃碼進入中國科學報微博直播間觀看直播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2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于2023年1月12......
“我們只有一個海洋,海洋健康正在惡化,需要國際社會共同行動來尋求解決方案。”1月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戴民漢在第六屆廈門海洋環境開放科學大會上呼吁全球專家學者共同應對海洋現今面臨的各種挑戰......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夏少紅團隊聯合南京大學與日本東北大學等團隊,在俯沖帶水合/脫水作用與大地震產生關系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地球物理學研究......
12月21日,記者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獲悉,2022年度,該實驗室在承擔國家級科研任務方面獲得佳績,新增獲批12項國家級科研項目(9項牽頭)。其中,國家重......
在摩洛哥一個重要的新化石遺址發現的化石表明,巨型節肢動物——包括蝦、昆蟲和蜘蛛在內的現代生物的近親,在4.7億年前統治著海洋。此項研究發表在最近的《科學報告》雜志上。泰舒特(Taichoute)遺址的......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LMB實驗室)舉辦的2022年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前沿學術論壇以線上的形式召開。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李超倫、副所長張長生等出席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