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手術治療跟骨骨折的方法介紹
(1)無移位的跟骨骨折包括骨折線通向關節者,用小腿石膏托制動4~6周,待臨床愈合后即拆除石膏,用彈性繃帶包扎,促進腫脹消退。同時作功能鍛煉。但下地行走不宜過早,一般在傷后12周以后下地行走。 (2)有移位的骨折如跟骨縱行裂開,跟骨結節撕脫骨折和跟骨載距突骨折等。可在麻醉下行手法復位,然后用小腿石膏固定于功能位4~6周,后結節骨折需固定于跖屈位。 (3)60歲以上老年人的嚴重壓縮粉碎性骨折采用功能療法。即休息3~5天后用彈性繃帶包扎局部,再作功能鍛煉,同時輔以理療按摩等。......閱讀全文
非手術治療跟骨骨折的方法介紹
(1)無移位的跟骨骨折包括骨折線通向關節者,用小腿石膏托制動4~6周,待臨床愈合后即拆除石膏,用彈性繃帶包扎,促進腫脹消退。同時作功能鍛煉。但下地行走不宜過早,一般在傷后12周以后下地行走。 (2)有移位的骨折如跟骨縱行裂開,跟骨結節撕脫骨折和跟骨載距突骨折等。可在麻醉下行手法復位,然后用小腿
手術治療跟骨骨折的相關介紹
(1)跟骨舌狀骨折、跟骨體橫形骨折波及關節并有移位者可在麻醉下用骨圓針撬撥復位,再用小腿石膏固定于輕度跖屈位4~6周。 (2)有移位的跟骨橫形骨折、舌狀骨折以及跟骨后結節骨折應行切開復位,加壓螺絲釘內固定。術后石膏固定于功能位4~6周。 (3)青壯年的跟骨壓縮骨折甚至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張早期即
涉及關節的跟骨骨折治療
跟骨骨折要求對骨折模式,軟組織和患者進行診斷來進行細致的術前評估,以確定可以減少骨折的最佳方法,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術后并發癥的風險。所有關節內跟骨骨折應采用相同方法治療的觀點是不可行的,結果應側重于解剖復位,功能結果和避免重大并發癥。損傷的嚴重程度與受傷時對跟骨施加的軸向負荷量直接相關。必須診斷骨折
跟骨骨折的圍手術期護理體會
? 跟骨骨折是骨科較常見的骨折之一,既往都以保守治療為主,但常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神經肌腱卡壓等并發癥n1,近年來對于關節內骨折都以手術治療為主。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跟骨骨折患者秘例,其中手術治療74例,經治療后均恢復良好,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 1 臨床資料
非手術治療肱骨干骨折的介紹
肱骨干有較多肌肉包繞,骨折輕度的成角或短縮畸形不影響外觀及功能者,可采取非手術治療。 (1)上臂懸垂石膏 依靠石膏的重量牽引達到骨折復位并維持對位。 采用懸垂石膏,應每周攝X線片,以便及時矯正骨折端分離或成角畸形。2~3周后應改用其他外固定治療。 (2)U型接骨夾板 適用于橫斷形骨折及無明
關于跟骨骨折的基本介紹
跟骨骨折以足跟部劇烈疼痛,腫脹和淤斑明顯,足跟不能著地行走,跟骨壓痛為主要表現。本病成年人較多發生,常由高處墜下或擠壓致傷。經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頭、胸、腹傷。跟骨為松質骨,血循供應比較豐富,骨不連者少見。但如骨折線進入關節面或復位不良,后遺創傷性關節炎及跟骨負重時疼痛者很常見。
關于跟骨骨折的檢查診斷介紹
一、檢查 X線平片(包括正、側位及跟骨軸線位片)一般即可明確診斷,診斷困難者可行CT掃描或MRI檢查,尤其是CT掃描在該骨折分型診斷及預后判定上作用較大。本病的輔助檢查方法主要是影像學檢查。 二、診斷 患者足跟可極度腫脹,踝后溝變淺,整個后足部腫脹壓痛,易被誤診為扭傷。X線檢查,除攝側位片
橈骨遠端骨折非手術治療
通過復位和固定來非手術治療橈骨遠端骨折仍然是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但這些治療方法可能存在費用高、創傷大等一些問題。 非手術治療 很大一部分遠端橈骨骨折患者通過非手術治療后,無論是骨折愈合后的影像學檢查還是患者腕關節功能同樣顯示出比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這種治療方式只要選擇好治療適應癥,同樣是一種重
跟骨骨贅骨折病例分析
病例報道患者,男,43歲,因從1m高處跳下右足跟著地,導致右足疼痛伴行走時加重1d就診。查體:右足稍腫脹,未見皮膚破損及皮下瘀斑,右足底壓痛明顯,右踝關節活動尚可,末梢血液循環正常。X線片顯示右跟骨骨質增生,骨贅形成。CT顯示右跟骨骨贅,骨贅基底部可見透亮骨折線。查體發現足跟周圍軟組織略腫脹,考慮右
臨床經驗:如何預防跟骨骨折手術中皮膚壞死?
跟骨骨折發病率占跗骨骨折發病率的60%,全身骨折的2%,對于有移位的跟骨骨折在臨床上常采取手術治療,最常采用的手術入路方式為足外側擴大L型切口入路復位鋼板固定,此術式術野顯露好,但皮膚壞死機率大,據報道大約有25%的跟骨骨折患者術后會出現切口周圍皮膚壞死等并發癥,如果出現大面積皮膚壞死、軟組織缺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