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發病機制
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機制和應激性潰瘍有關,但又不完全相同,應激性潰瘍有其本身的發病特點。 ①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胃是應激狀態下最為敏感的器官、情緒可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蠕動,緊張和焦慮可引起胃黏膜糜爛,早已由冷束縛動物實驗證明。 ②胃黏膜屏障的損傷:是其非常重要的致病原因之一,也可以說是發病的必要條件。 胃黏膜是功能十分復雜的組織結構,在黏膜表面遍布為數眾多的胃小凹,每個小凹內又有許多細頸瓶狀胃腺的開口,胃腺的腺上皮由幾種不同功能的細胞參雜組成。壁細胞分泌胃酸,主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原,靠近瓶頸部的杯狀細胞分泌黏液。在小凹與小凹之間為表層上皮細胞,這種細胞內富含碳酸酐酶,能產生HCO3,雖然其分泌量只有H的5%~10%。但其基礎分泌率為300~400µ,所以胃黏膜同時存在泌酸和抗酸的機制以起到自家保護的作用。胃黏膜分泌的胃酸-胃蛋白酶是高效能的消化液,在胃酸達到最高濃度時,黏膜內外的H+梯度可相差1000萬倍......閱讀全文
簡述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發病機制
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機制和應激性潰瘍有關,但又不完全相同,應激性潰瘍有其本身的發病特點。 ①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胃是應激狀態下最為敏感的器官、情緒可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蠕動,緊張和焦慮可引起胃黏膜糜爛,早已由冷束縛動物實驗證明。 ②胃黏膜屏障的損傷:是其非常重要的致病原因之一,也可以說是發病的必
簡述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臨床表現
1、糜爛性胃炎的臨床癥狀包括惡心、嘔吐和上腹部不適,多為非特異性的。嚴重的話就會產生消化性潰瘍,甚至出現上消化道出血。 2、大部分患者會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隱痛、反酸、餐后飽脹、食欲減退等,也有患者會出現貧血、腹泄、舌炎和水瘦等現象。個別患者上腹痛較明顯,并可有出血。 3、糜爛性胃
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病因介紹
本病的病因和發病原理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可能由于各種外源性或內源性致病因素引起粘膜血流減少或正常粘膜防御機制的破壞加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對胃粘膜的損傷作用有關: (一)外源性因素 某些藥物如非甾體類消炎藥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某些抗生素、酒精等,均可損傷胃的粘膜屏障,導
關于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簡介
萎縮性胃炎伴糜爛又稱急性糜爛性胃炎、出血糜爛性胃炎、出血性胃炎、急性胃潰瘍、應激性潰瘍等,近年來統稱為急性胃粘膜病變。 本病的病因和發病原理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可能由于各種外源性或內源性致病因素引起粘膜血流減少或正常粘膜防御機制的破壞加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對胃粘膜的損傷作用有關。
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醫技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血紅蛋白下降,血細胞比容下降。 (2)大便隱血試驗:陽性。 2、X線檢查:因病灶過淺鋇餐X線檢查沒有診斷價值。 3、纖維胃鏡檢查:可以排除其他出血病變,明確診斷。若出血量大,看不清楚,可以作選擇性動脈造影。 4、選擇性動脈造影:可確定出血的部位及范圍,且可
治療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簡介
應積極治療原發病,除去可能的致病因素。嘔血停止后給予流質飲食。靜脈滴注組胺H2受體拮抗劑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等維持胃內pH>4可明顯減少出血。彌漫性胃粘膜出血可應用冰鹽水洗胃,小動脈出血者可在胃鏡直視下采用高頻電凝止血或激光凝固止血。前列腺素制劑米索前列醇(喜克
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臨床表現
1、糜爛性胃炎的臨床癥狀包括惡心、嘔吐和上腹部不適,多為非特異性的。嚴重的話就會產生消化性潰瘍,甚至出現上消化道出血。 2、大部分患者會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隱痛、反酸、餐后飽脹、食欲減退等,也有患者會出現貧血、腹泄、舌炎和水瘦等現象。個別患者上腹痛較明顯,并可有出血。 3、糜爛性胃
分析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外源性因素
某些藥物如非甾體類消炎藥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某些抗生素、酒精等,均可損傷胃的粘膜屏障,導致粘膜通透性增加,胃液的氫離子回滲入胃粘膜,引起胃粘膜糜爛、出血。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可使鹽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胃粘液分泌減少、胃粘膜上皮細胞的更新速度減慢而導致本病。
關于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特點介紹
①上腹部疼痛隨原發病不同發生率不一,疼痛程度可由輕微不適到燒灼痛,甚至劇痛。其次是惡心、嘔吐、食欲減退; ②多數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國外文獻報告出血率為11%一36. 3%不等,國內因標準不一差異更大; ③鏡下表現與原發疾病輕重有關,但無平行關系。一般以多發性糜爛、潰瘍為主,伴隨點狀或斑片狀出
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病理和診斷
本病典型損害是多發性糜爛和淺表性潰瘍,常有簇狀出血病灶,可遍布全胃或僅累及其一部分、最常見于胃底。顯微鏡檢查見胃粘膜上皮失去正常柱狀形態而呈立方形或四方形,并有脫落,粘膜層有多發局灶性出血壞死,以腺頸部的毛細血管豐富區為明顯,甚至固有層亦有出血。有中性粒細胞群聚于腺頸周圍而形成小膿腫,亦可見毛細
分析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形成病因
1、一般來講,老年人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據一組調查資料顯示,16-30歲組患萎縮性胃炎僅9%,而51—65歲組高達53%,年齡每增長10歲。其發病率平均遞增約14%,故發病以老年人多見。隨著年齡的增長,消化道的結構及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變,粘膜小血管扭曲、血管壁增厚和血管
中醫治療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簡介
萎縮性胃炎伴糜爛以胃脘痛、痞脹等證為著眼點,結合其他兼證及整體情況,辨其寒熱虛實、在氣在血及臟腑病位。 1、辨虛實、病位:新病暴病多在肝胃屬實,久病多及于脾屬虛,每兼寒、氣滯、痰濕。脹滿畏食,飽則痛甚多實滯;隱痛冷痛,得食稍安為中虛o.補而不效多實;愈疏愈劇多虛。痞脹得噯則舒為氣有余;脘悶食后
關于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預后預防介紹
⑴全身性措施:包括去除應激因素,糾正供血、供氧不足,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及早給予營養支持等措施。營養支持主要是及早給予腸內營養,在24~48小時內,應用配方飲食,從25ml/小時增至100ml/小時。另外還包括預防性應用制酸劑和抗生素的使用,以及控制感染等措施。 ⑵局部性措施:包括胃腸減
分析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內源性因素
包括嚴重感染、嚴重創傷、顱內高壓、嚴重灼傷、大手術、休克、過度緊張勞累等。在應激狀態下,可興奮交感神經及迷走神經,前者使胃粘膜血管痙攣收縮,血流量減少,后者則使粘膜下動靜脈短路開放,促使粘膜缺血缺氧加重、導致胃粘膜上皮損害,發生糜爛和出血。嚴重休克可致5-羥色胺及組胺等釋放,前者刺激胃壁細胞釋放
關于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病理和診斷介紹
本病典型損害是多發性糜爛和淺表性潰瘍,常有簇狀出血病灶,可遍布全胃或僅累及其一部分、最常見于胃底。顯微鏡檢查見胃粘膜上皮失去正常柱狀形態而呈立方形或四方形,并有脫落,粘膜層有多發局灶性出血壞死,以腺頸部的毛細血管豐富區為明顯,甚至固有層亦有出血。有中性粒細胞群聚于腺頸周圍而形成小膿腫,亦可見毛細
簡述糜爛性胃炎的臨床表現
1.急性糜爛性胃炎 起病較急,在原發病的病程中突發上消化道出血,表現為嘔血及黑糞,單獨黑糞者少見。出血常為間歇性。大量出血可引起暈厥或休克、貧血。出血時有上腹隱痛不適或有觸痛。 2.慢性糜爛性胃炎 癥狀多為非特異性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隱痛、反酸、餐后飽脹、食欲減退等。
簡述糜爛出血性胃炎的癥狀體征
發病前有服用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酗酒以及燒傷、大手術、顱腦外傷、重要臟器功能衰竭等應激狀態病史,臨床癥狀多為上腹部的隱痛或劇痛,伴惡心等癥狀,由藥物所致者,亦稱為藥物性胃炎。少數患者由于原發病癥狀較重,因此出血前的胃腸道癥狀,如上腹部隱痛不適、燒灼感常被忽視或無明顯癥狀,常以上消化道出血為首發癥
簡述急性糜爛性胃炎的臨床表現
發病前有服用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酗酒及燒傷、大手術、顱腦外傷、重要臟器功能衰竭等應激狀態病史。臨床癥狀多為上腹部的隱痛或劇痛,伴惡心、嘔吐等癥狀,由藥物所致者,也稱為藥物性胃炎。少數患者由于原發病癥狀較重,因此出血前的胃腸道癥狀,如上腹部隱痛不適、燒灼感常被忽視或無明顯癥狀。常以上消化道出血為首
簡述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表現
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表現不僅缺乏特異性,而且與病變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常出現以下臨床表現:胃脘部脹滿;胃脘部疼痛;燒心及消化不良癥狀;大便異常及虛弱癥狀;貧血。
簡述A型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表現
病變以胃體部較重。由于內因子缺乏導致維生素B12吸收不良,除有貧血的表現外,可有消化不良等;有些患者出現肢體感覺異常、下肢深感覺缺失、共濟失調和痙攣性癱瘓等神經系統癥狀,常就診于神經科,被診斷為亞急性脊髓聯合變性病變,主要累及脊髓后索、錐體束和周圍神經,也可累及大腦白質。
6歲兒童淺表性胃炎伴糜爛的病原分析和診治
【一般資料】男性,6歲,無【主訴】男性,6歲,無發熱1天,排稀便4天【現病史】患兒于入院前5天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最高體溫40℃,熱時無皮疹,無寒顫及抽搐,口服對乙酰氨基酚(0.25g/次),體溫可降至38℃左右,共4次,夜間于我院門診就診,查血常規:白細胞18.02×10^9/L、淋巴細胞比率11
關于糜爛性胃炎的簡介
糜爛性胃炎分為急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糜爛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發性糜爛為特征的急性胃炎,又稱急性胃黏膜病變或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慢性糜爛性胃炎又稱疣狀胃炎或痘疹狀胃炎,一般僅見飯后飽脹、泛酸、噯氣、無規律性腹痛及消化不良等癥狀。
治療糜爛性胃炎的簡介
1.藥物治療 分為西藥和中藥。 (1)西藥可靜脈或口服抑酸藥(包括H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胃黏膜保護劑等。出血量較大時可口服凝血酶。 (2)中藥可口服云南白藥等。 (3)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可給予根除治療。 2.對癥治療 如果出現上消化道出血、休克等情況,應采取相應措施處置。
急性糜爛性胃炎的簡介
急性糜爛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發性糜爛為特征的急性胃炎,又稱急性胃黏膜病變或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近來有上升趨勢,本病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 引起急性糜爛性胃炎的各種外源性刺激因子,尤其是乙醇與非甾體類抗炎藥均可破壞胃黏膜屏障,使H及胃蛋白酶逆向彌散入黏膜而導致胃黏膜的急性糜爛。但一些危重疾
簡述乙腦伴發的精神障礙的發病機制
病毒經蚊叮咬侵入人體進入血液循環,有少數人病毒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而發生腦炎。以腦實質的廣泛性急性炎癥為主,尤以大腦皮質、中腦、腦橋、基底節和延髓較重。肉眼可見軟腦膜大小血管的高度擴張與充血,并由于充血、水腫與顱內壓增高,可出現海馬溝回疝或小腦扁桃體疝,因此常導致病人死亡。顯微鏡下可見
簡述急性化膿性蜂窩織炎性胃炎的發病機制
1、發病部位 化膿性損害以胃遠端1/2為常見,亦可遍及全胃,但很少超過幽門或賁門 病變部位主要在黏膜下層,并向黏膜及漿膜側擴散,有時可出現穿孔。 2、病理改變 根據病變范圍有彌漫型和局限型兩種。 (1) 彌漫型:臨床多見。胃壁暗紅色,呈彌漫性增厚,擠壓胃壁時可見膿液流出。但很少超過賁門或
關于糜爛性胃炎的病因分析
1.內源性因素 危重疾病如嚴重創傷、大面積燒傷、敗血癥、顱內病變、休克及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等嚴重應激狀態等是急性糜爛性胃炎的常見病因。 2.外源性因素 某些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藥、類固醇激素、某些抗生素、酒精等均可損傷胃黏膜屏障,導致黏膜通透性增加,胃液的氫離子回滲入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糜爛、
糜爛出血性胃炎的相關介紹
糜爛出血性胃炎(acuteerosivegastritis)是以胃黏膜多發性糜爛為特征的急性胃炎,又稱急性胃黏膜病變或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引起急性單純性胃炎的各種外源性刺激因子,尤其是乙醇與非甾體類抗炎藥均可破壞胃黏膜屏障,使H+及胃蛋白酶逆向彌散入黏膜而導致胃黏膜的急性糜爛。但一些危重疾病,如
惡性萎縮性丘疹病的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還不清楚。有學者認為與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自身免疫異常和纖溶活性降低及慢病毒感染等有關。 組織病理:主要病變為真皮下部和皮下脂肪組織內的細小動脈內膜炎。內皮細胞腫脹和增生,由于PAS陽性物質沉積而管壁增厚,血栓形成,以致產生缺血性梗死,發生楔形潰瘍。中膜和外膜一般不受累,內彈力膜正常。缺
如何診斷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的癥狀、體征無特異性,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確診主要靠胃鏡和胃黏膜活組織病理檢查。 (1)年齡 多在中年以上,病程長,常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史。 (2)癥狀體征 長期消化不良,胃脘部脹滿不適,納差、乏力、消瘦、貧血等。 (3)胃鏡檢查 ①胃黏膜顏色變淡;②黏膜下血管透見;③黏膜皺襞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