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癌癥綜述:復制應激與癌癥
基因組的穩定性直接關聯到細胞是否發生癌變,而在這其中,DNA復制是最容易發生變化的過程,也是最容易致癌的過程。任何導致DNA損傷高水平發生的條件也都會引發復制應激(replication stress),這是基因組不穩定的來源之一,也是癌變前細胞和癌變細胞的一大標志。 來自西班牙塞維利亞大學的幾位學者以“Replication stress and cancer”為題,探討了持續復制應激與腫瘤發生發展之間的關聯,并介紹了潛在的致癌過程,這些過程也許在未來能被用于癌癥診斷和治療。 DNA復制過程是生物遺傳的基礎,其精確性也是遺傳物質準確傳遞給后代的保證。研究顯示DNA復制過程中出現的基因突變,比如核酸內切酶FEN-1基因(Flap Endonuclease-1),會引起單鏈DNA斷裂,即SSBs,以及隨后的DNA復制叉瓦解,從而出現DNA復制應激。持續的復制應激通常會引發p53介導的衰亡進程,或者細胞凋亡,用以預防腫瘤擴展......閱讀全文
Nature癌癥綜述:復制應激與癌癥
基因組的穩定性直接關聯到細胞是否發生癌變,而在這其中,DNA復制是最容易發生變化的過程,也是最容易致癌的過程。任何導致DNA損傷高水平發生的條件也都會引發復制應激(replication stress),這是基因組不穩定的來源之一,也是癌變前細胞和癌變細胞的一大標志。 來自西班牙塞維利亞大學的
細胞化學詞匯--復制后修復
中文名稱:復制后修復英文名稱:post-replication repair定 義:DNA復制后,對DNA損傷的修復。包括錯配修復和切除修復等。應用學科:遺傳學(一級學科),分子遺傳學(二級學科)
細胞化學詞匯--復制后錯配修復
中文名稱:復制后錯配修復英文名稱:post-replicative mismatch repair定 義:DNA復制后對錯誤的堿基配對進行修復。應用學科:遺傳學(一級學科),分子遺傳學(二級學科)
分子遺傳學詞匯--復制后錯配修復
中文名稱:復制后錯配修復英文名稱:post-replicative mismatch repair定 義:DNA復制后對錯誤的堿基配對進行修復。應用學科:遺傳學(一級學科),分子遺傳學(二級學科)
新研究發現遺傳復制可幫助治療癌癥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正在挑戰一項極限研究,即研究眾所周知的人類遺傳物質是如何復制的,以及在疾病患者體內在復制過程若發生中斷會意味著什么,比如說癌癥。 生物科學教授David Gilbert和博士后研究員Ben Pope帶領的團隊已經深入的研究了DNA和相關遺傳物質如何進行復制,和細胞核內
癌癥“壞運氣”?Science:近2/3癌癥突變源于DNA復制出錯!
“近2/3的癌癥突變源于DNA復制過程中隨機發生的錯誤!” 這是來自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基默爾癌癥中心(Johns Hopkins Kimmel Cancer Center)的科學家們在3月24日發表于《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最新學術論文的結論。它意味著,DNA復制出錯是導致癌變的主要因
DNA修復機制如何幫助抵御癌癥
201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細胞DNA修復機制的相關研究,而理解細胞如何修復損傷的DNA對于開發有效的抗癌療法或許非常重要。通過揭示機體細胞如何自發地修復引發疾病的DNA突變,研究者或許就可以幫助開發改善治療癌癥的化療方法的有效性。 研究者Nora Goosen表示,我們可以利用知識來戰勝
癌癥新認識:三分之二癌癥主要源自DNA復制隨機錯誤
DNA復制錯誤突變是導致人類癌癥三分之二出現突變的主要原因。此外,科學家強調了早期發現的重要性,以及及時介入可以減少DNA復制錯誤突變癌癥患者的死亡率。 近日,最新一項研究報告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科學家基于數據證實了隨機DNA復制錯誤對于癌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8.9%癌癥相關突變源于環境因
PNAS:新型癌癥療法基于基因修復機制
近日,來自凱斯西儲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可以削弱并殺滅癌細胞的治療性手段,相關研究發表于國際雜志PNAS上,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開發的這種包含遺傳和生化的混合型技術可以增加腫瘤抑制性蛋白的水平,從而直接靶向作用癌細胞進而摧毀癌癥。 如果實驗室的研究發現在動物模型中被證實的話,那么
抑制線粒體修復,有望帶來癌癥創新療法
線粒體像是細胞中的“發電站”,通過呼吸作用為各種細胞活動提供能源。它們有自己的 DNA,這些 DNA 編碼對線粒體功能非常重要的蛋白。在產生能源的過程中,線粒體不可避免地產生大量能夠損傷 DNA 的活性氧自由基 (reactive oxygen radicals)。而線粒體 DNA 因為位于線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