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講述遠古時期古植物圖文故事的科普圖書《尋找古植物王國:一場穿越2.5億年的地質學旅行》,近日由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出版。
該書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哈達、地球科學學院博士舒文超帶領學生團隊經過三年時間的精心創作和打磨而成。書中,以地球科學學院的二疊紀—三疊紀地質學古植物學相關的研究成果為核心素材,從地學科普的視角,以手繪表現與復原、圖形釋義等綜合要素,對遠古植物進行手繪再現。
《尋找古植物王國:一場穿越2.5億年的地質學旅行》一書分為認識、野外工作、實驗、復原、古植物王國等五個部分組成。書中,有關植物化石的特點、植物化石的采集、野外勘察、古植物群落、生物大滅絕世界等等內容,用繪畫+文字的方式予以藝術呈現。其中,地質研究中對圖形圖像科學性的嚴謹要求,在書中準確、清晰地畫出來。
談及創作該書的最初想法時,作為該書作者之一的哈達介紹,在最初的古植物視覺復原研究與創作的過程中,想了解地質學家是如何工作的,可是隨著研究的深入,深刻感受到古生物的魅力,看著一件件古植物化石,遠古時期千姿百態的植物引發了我們的想象和好奇心。在地學專家教授的指導下,我們創作團隊說干就干,投入到該書的創作中。創作中,團隊成員被地大專家教授們求真務實深深地感動、影響著。創作這本科普書的過程,也是團隊成員認識地球、深刻踐行校訓精神的過程。
該書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殷鴻福,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喻建新為代表的二疊紀—三疊紀古植物研究團隊作為科學顧問。殷鴻福在序言中寫道,植物化石有利于我們了解地球生命演變、滅絕及其生活環境轉變,書中一幅幅的手繪圖,展示了2.5億年前左右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前中國華南地區的植物圖景,這啟示今天的我們,要敬畏自然、珍愛生命,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道,為“美麗中國、宜居地球”建設貢獻力量。
一花一葉,一草一木,自然奧妙,點滴現于平實生活。近日,由王瑛、譚如冰、王晨緋主編的《嘿,你的生活被這些植物改變了》一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以引人入勝的科普寫作模式引導讀者進行探索和體驗,建立......
生物鐘作為植物細胞內在計時機制,通過協調基因表達的節律性和代謝穩態等,使植物更好地適應地球自轉和公轉引起的晝夜性和季節性環境變化。當植物內源生物鐘系統和外界光-暗周期相一致時,植物會獲得最佳生長,因此......
6月26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艷麗研究團隊與英國塞恩斯伯里實驗室馬文勃研究團隊,在《細胞》(Cell)上,發表了題為Pathogenproteinmodularityenableselabor......
遷地種植現場丹霞山管委會供圖中新網韶關6月24日電(王堅王子杰)記者24日從韶關市丹霞山管委會獲悉,被緊急運送至華南國家植物園(下稱“華南植物園”)的7株韶關丹霞梧桐近日已萌發新芽新葉,標志著丹霞梧桐......
從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悉,保護區科研人員發現一堇菜科植物新物種,命名為河源堇菜。該學術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北歐植物學雜志》發表。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高級工程師葉欽良是河......
4日,從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舜豐生物)獲悉,農業農村部發布《2023年農業用基因編輯生物安全證書批準清單》,下發全國首個植物基因編輯安全證書,該證書由舜豐生物獲得。基因編輯是世界生物育種......
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喬治·S·懷斯生命科學學院的門外,一排由白色塑料薄膜搭建起的實驗室看起來如同普通的溫室大棚。正是在這里,研究人員通過實驗揭示了看似“靜默無語”的植物“說話”的奧秘。近日,以色列特拉......
據最新消息,日本研究人員成功改良了以植物為原料的塑料材料,并成功將使用后的廢棄物轉化為肥料,再次利用。相關研究結果已經發表于英國《聚合物化學》雜志上。該研究團隊采用高分子材料設計新方法,通過改良植物為......
植物物種多樣性支撐生態系統結構和基本功能,是開展植被修復工程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多項證據顯示,增加植物物種多樣性有助于改善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現有研究表明,增加生態系統植物物種多樣性可提高土壤有效氮水平......
世界地球日、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講述遠古時期古植物圖文故事的科普圖書《尋找古植物王國:一場穿越2.5億年的地質學旅行》,近日由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哈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