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王貴強教授(中)在河南省商城縣人民醫院對醫生進行培訓。 “河南蜱蟲叮咬事件”的元兇或將鎖定為一種新型的布尼亞病毒,而衛生部也正在組織專家制訂“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診療方案”,從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上,對發現的感染病例,進行有效的界定和治療。 9月12日,專家表示,從目前來看,這一病毒主要由蜱傳播,是可以治療的,而且病死率很低,公眾不必恐慌。已從病人身上分離出病毒 9月12日,記者了解到,中國疾控中心有關部門已經從病人身上分離出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 衛生部正組織專家制訂相關診療方案。此次專家組成員不僅來自中疾控以及北京的醫院,河南、山東等地的基層醫生也加入其中。9月12日,記者聯系到專家組成員之一、北京大學醫學部傳染病系主任、北大第一醫院徐小元教授,徐小元證實相關部門已經分離出病毒的說法。 有專家稱,“布尼亞病毒”是一個大類,而“新型布尼亞病毒”可能會被認定......閱讀全文
李德新 疾控中心追緝“蜱咬病”元兇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長李德新稱,今年將在更大范圍內調查因“蜱咬病”而發現的新布尼亞病毒 - 對話人物 李德新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長 去年9月,本報曾經對發生在河南、湖北、安徽等地的“蜱咬病”事件
近兩年來,我國部分地區相繼發現一些蜱蟲叮咬所致的病例。中國疾控中心經研究,確定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是這類“蜱咬病”的元兇。 17日出版的國際權威醫學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刊登了中國疾控中心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這是國際上首次發現這一布尼亞科病毒。目前該病毒被命名為發熱伴
9月13日,河南省商城縣疾病防控中心工作人員展示蜱蟲標本。 最近,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出現蜱蟲叮咬致人發病甚至死亡的情況,衛生部派出專家組赴當地調查。 專家組有關人士介紹,蜱傳疾病病患多為農民,年齡相對較大,致病元兇或將鎖定為一種新型的布尼亞病毒。 9月13日下午
湖北省武漢市疾控中心經過3年研究,在蜱蟲身上發現一種新病毒,并按國際慣例為其取名淮陽山病毒。一度引起社會恐慌的“蜱蟲病”,終于露出廬山真面目。該研究發表于新近出版的《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 從2009年開始,河南、湖北、山東等地陸續出現多起蜱蟲咬人致死事件。由于
9月11日,73歲的崔先生手捧妻子蔡云芳生前照片。 9月13日,曲清香(右)和老伴展示長達兩米的“價值”十多萬元的治療單據。 本報記者 黃玉浩 攝 ■ 核心提示 同是疑似蜱蟲咬傷,山東蓬萊的患者要做數十到上百項檢查,花費數萬元;在河南商
一種叫布尼亞(音譯)的病毒出現在近期國內部分地區蜱蟲叮咬事件中。 昨日,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許汴利對記者透露,從患者體內分離出了布尼亞病毒。這種病毒可以引起臨床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的癥狀,但對它不用恐慌,治療效果較好。 河南病例557例 近日,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發生被蜱蟲叮咬后死亡的病例,河南
中國疾控中心17日發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病毒,被命名為新布尼亞病毒,這被認為是SARS病毒發現后又一重大突破。 17日出版的國際權威醫學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刊登了中國疾控中心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說,新布尼亞病毒的發現,是繼SARS冠狀病毒發現以來
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周金林博士“吸血”蜱蟲 記者從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辦公室了解到,探索大挑戰(Grand Challenges Explorations,簡稱GCE)第11輪獲獎人名單揭曉,81位佼佼者從來自全球2700個申請提案中脫穎而出,各獲得10萬美元資金實現自己的設想
生殖健康與優生優育系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型 (HIV-1) 核酸測定試劑盒 (PCR-熒光探針法) 48反應/盒*人乳頭瘤病毒 (6,11型) 核酸檢測試劑盒 (PCR-熒光法) 20人份/盒*單純皰疹病毒
包括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在內的多國衛生專家目前正在河南聯合開展蜱蟲叮咬事件的實驗室研究,有關機構希望通過世界各國專家的共同努力,找到這一疾病的真正病因和病原體。蜱蟲研究取得初步進展 記者從正在舉行的“中澳衛生與艾滋病項目‘提高應對流感大流行應急能力’國際論壇”上獲悉,中澳衛生與艾滋
江蘇省衛生廳昨日通報了今年8月全省法定報告傳染病疫情:8月1日0時至8月31日24時,全省共報告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11600例,死亡38人;本月除鼠疫、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登革熱、炭疽、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白喉
我國河南、湖北、山東、安徽等省相繼發現一些通過蜱蟲叮咬傳播、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的感染性疾病病例。衛生部上周末發布《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要求發現這種病例24小時內通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網絡直報。 衛生部介紹,這種發熱伴血小板減少